作者:温柔一叨
11月17日,广州新增新冠感染者9244例
出现疫情半个月来,广州从日增三位数,到四位数,再到即将突破五位数,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已超过6.5万例。
这是广州有史以来遭遇最严重的一次疫情,并且仍处于严峻形势中。
在此之前,“为国挡毒”的广州,一直都是公认的“防疫优等生”,关关难过关关过。
大疫三年,重任在身,不曾掉链;
然而此刻,难关未度,疑声四起。
一方面,病例不断增加、运行仍处于高位的疫情,从各方面加重了亲历者、围观者的压力;
另一方面,广州作为超一线城市的地位、相似的疫情发展态势、相关舆情的变化等等因素,多少勾起了年初某场疫情留给公众的灰暗集体记忆。
眼看着讨论广州的声音,从担忧,变为质疑;从质疑,变为指责;更从指责,变为诋毁……不明情况的人渐渐被误导,相信广州的人越来越少,作为扎根在此地的媒体人,是时候说说我所了解的广州疫情真相了。
事实上,在既亲历疫情又围观舆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困惑就是:
为什么网友键盘下的广州,跟我亲眼看到的广州,形象如此割裂?
有人说,广州疫情扑朔迷离,情况不明;
然而每天跟着疫情发布会了解情况的我,却觉得广州疫情非常清晰——大部分新增病例都在封控的海珠区,那里本来就是此次广州疫情的震中,封控的力度和措施一直随疫情变化而调整;
6万多个病例中,95%以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重型1例,危重型病例1例,且经过积极治疗,病情基本稳定。
虽然病例每天都在增加,但一场场发布会看下来,心中只浮现出四个字:可防可控。
有人说,广州按下了暂停键,打工人异常艰难;
可我身边却都是“天选打工人”,日增破万照旧返工。除海珠区外,管控再严格也是居家几日便解封,恢复正常生活。
天河的大路上车水马龙,越秀的小巷里烟火升腾,这算哪门子的“暂停”?被按下的怕不是键盘侠的暂停键吧。
11月17日,广州天河棠下某饭店
还有人说,广州的精准防控失败了。
这种言论十分地无知、可笑,纯粹闭目塞听,装睡不醒。
在这次疫情,广州的精准防控不仅没有失效,并且是第N+1次被验证行之有效。
广为人知的事实是,在疫情开始转向复杂严峻时,恰逢广州成人高考。疫情最为严重的海珠区,就有1.56万名考生,526个考场。
当时的广州,史无前例地对海珠区实行临时交通管控,一时舆论沸腾。
在这关头,广州仍然决定,要让考生正常考试。并在考试期间的上午6点-9点,让地铁、公交车、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正常运行,还调配了200台大巴车作为考点的运输保障力量。
最终考试正常举行,防疫大局不受影响,考生顺利完试,一年努力不被辜负。
这不算精准防控,那什么才算?
更有人说,广州打算放开,正在躺平的路上。
这已经不是无知的猜测,而是恶毒的诬蔑了。
从这次疫情初显苗头时,广州卫健委研判出形势复杂不容小觑。10月27日,广州开设了4282个核酸检测点,投入2.9万名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工作,这相当于全市五分之一的医护力量,防控力度前所未有地大。
紧接着广州疫情越发严峻,管控措施越发细致,防控力度只增不减。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民间志愿者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日夜奔劳、不辞辛苦地贡献力量。
为了尽快控制疫情,广州三天转运3.1万人;截至17号,广州已经转运9.53万人。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你可以说广州这次防疫还未胜利,但你不能说广州试图躺平!
关于一个城市的防疫,不是上网查几个数字、听几句牢骚、看几张截图、发几条评论就可以抱着键盘指点江山。
要搞清广州疫情的真相,要问关键问题。
广州这次防疫有没有效果?
有!而且从一开始一直都有效。
实际上,在海珠尚未被封控之前,广州狙击疫情一度取得大进步。
10月30日的数据显示,经过几天的全体努力,广州防疫已经将这次疫情的Rt压到2.6了。
Rt是指基本再生数,Rt等于几,就代表一个人可以传染几个人。Rt越高,传染力越强。
广州第一次爆发大规模疫情,也就是2021年芳村德尔塔那次,Rt峰值才3.2
而这一次疫情,Rt峰值是8.2,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传染8个人。
可以想象,Rt从8.2压到2.6,背后是多大的付出。
但是,只要这个数字在1以上,感染人数还会不断新增。
当时就有专业人士预测,这波疫情可能会达到每日新增四位数。
因此,虽然广州加强管控,感染人数还在不断新增,但并不是防疫失当,而是正常的疫情发展规律。
许多人揪着广州每日新增过千不放,殊不知这本就在科学的研判和预测之中。
一句话,不是防疫不给力,是奥密克戎太努力。
微博医疗大V@庄时利和预测,接下来广州每日新增病例还将继续走高。
然而,还是那个道理,这不是防疫失当。
相反,防疫又取得新进展——白云区的Rt已经降至1.0以下,番禺、白云、天河和花都的Rt回落到1.1-1.2,最严重的海珠区,Rt从一周前的2.2降到了1.5,近期都在1.4-1.5之间波动。
许多人在担心广州日增感染人数是否会破万。按照数据的走势,破万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战胜疫情也是时间问题。
请给广州一点耐心和信心。
广州有没有躺平?
没有!广州非但没有躺平,而且是全力出击。
前面说过了,广州这次投入了三年以来最大的防控力量。
一次又一次的全员核酸、疫情“震中”的10万人大转移、根据疫情形势随时快速调整的管控措施……哪一项背后,不是庞杂艰巨到难以想象的工作量?
就因为感染者不断新增,便有人认为广州“精准防控”失效。
能够说出这种话的人,不仅不了解广州,更不了解什么叫精准防控。
在他们的理解里,精准防控就是只封一个小范围,如果封完了却没有刹住疫情,那就是防控失败。
精准防控的本质,是资源的调配,背后是庞大人力、物力、数据如何在一个系统里高效运转,不出故障。
举个小例子,广州个人健康二维码穗康码,注册用户数已超5500万人。疫情期间,数千万人的日常生活与穗康码牢牢绑定,但系统给他们造成的不便非常有限,穗康码的运行稳定、快速、精准,不掉链子。
在很多城市还没把怎么做大规模核酸检测折腾明白时,粤核酸小程序已经排到6,后面是6套系统并行运行。
频繁重复的全员核酸,系统也没有出过问题。
11月11日中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
下午5点,广州立刻调整密接和入境人员的隔离期限,并且不再甄别次密接人员。
隔天,广州疾控迅速响应,对16527名次密接解除隔离。
但也正因为执行力惊人,广州被误解为“放松躺平”。
攻击广州的人觉得,是因为广州防疫过于放松,才导致感染人数不断增加。
但事实逻辑是,正是防疫人员争分夺秒全力追击,才能迅速判断风险,解除管控。
说广州“躺平”,完全是搞错了因果关系。
目前广州正在承受三年以来最大的防疫压力,几乎已经做到了精准防控的极限。他们眼中的“放松”,不过是广州把有限的力量更加集中到关键的防疫工作中,这才叫“精准防控”。
“二十条”出来后,网上流传一句话:放松不是躺平,动不动就封控才是真正的躺平。
不得不说,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实干”这件事上,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悖论: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而有的方式看起来十分吃力,恰恰是为了省力。
懂自懂,不多说。
目前疫情拐点还未出现,社会面防控压力仍然很大。广州正在大力推进方舱医院建设,建成一个使用一个。
14日,广州启用方舱医院6个;仅过了3天,建成方舱医院已经达到16个。
住建局副局长王保森表示,广州住建系统及所有参建单位正克服一切困难,24小时施工,全力以赴推进方舱医院和隔离点项目建设。
目前还有20个方舱医院在建,全市共规划建设方舱医院和隔离板房床位超24万张,方舱医院为每名感染者提供洗漱用品、耳塞、眼罩在内的生活用品爱心包,对老人、孕妇、儿童感染者提供人性关怀。
总而言之,广州正全力以赴,也压力山大。你的一个误解,都有可能成为最沉重的那根稻草。
请给广州一点耐心和信心!
广州市民生活正常吗?
大部分一如往常!
保障民生,是防疫的根本目的,也是防疫的根本意义,还是城市防疫能力的试金石。
这或许是广州最为特殊、也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疫情三年,我从未在广州因防疫问题而耽误享受日常生活。
只是前几天,我居住的地方出现疫情,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为配合防疫,居家办公。在居家的日子里,外卖照点,散步照旧,只是需要每天核酸。
即使是封控措施最严格的的海珠区,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封锁。
在海珠区的同事表示,他们每天可以下楼购买物资,可以逛超市,甚至可以点奶茶。
11月14日的海珠沙园市场,图源:南风窗
物资充足,没有人因为买不到食物而饿肚子;我们曾经大劝海珠区同事屯菜,但事实证明我们多虑了;
肉蔬平价,不让配合防疫的市民当冤大头;荔湾的10元蔬菜包,全广州人狠狠羡慕。
更没有发生过一起防疫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
从10月23日到11月1日,在被划为高风险区的海珠区桂田江贝旧市头片区,8名临盆产妇被以最快速度送到医院,平安产下婴儿出院后,又回到家安心坐月子。
桂田江贝旧市头管控区里有110名在册孕妇,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协调了三名妇产科医生和一名全科医生现场驻点专门服务孕妇,为每名孕妇建档并摸清情况。
所以,产妇、孕妇没人管这事儿,在广州、海珠区都是不存在的,因为这里是广州。准妈妈们该生就生,该怀孕就怀孕,该做孕检就做孕检。
今纶,公众号:抱朴财经加强防控不是静默,不惜代价要先救人
疫情初期广州流传着一个段子:外地的朋友认为广州很严重,广州的朋友认为海珠区很严重,海珠区的朋友认为就康乐村和鹭江很严重,康乐村和鹭江的朋友认为就有疫情的那栋楼很严重!
到如今,这个段子仍然贴近广州的真实情况。
可能很多人以为,广州疫情越来越严重。可事实是,广州一直在根据疫情形势而快速调整措施。
哪里发现疫情,就在哪里阻断,然后第一时间恢复市民的正常生活。
番禺区控制疫情后,就解除临时交通管控,有序恢复全区社会面正常流动,11月21日起有序恢复线下教学。
我居家5天后,又开始正常上下班;与此同时,海珠区的同事喝上了拼团点的奶茶。
买到奶茶的海珠区同事
生活在广州,因疫情防控造成的不便非常有限,甚至有时正常得会忘记疫情的存在。
如果真的要问,广州防疫还能不能更加优化?
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人是完美的,城市也一样。
但是在广州,不满可以表达,过失可以讨论,不足可以承认。
11月14日的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海珠区副区长苏明庆就工作不足问题听取意见建议和批评。
他说,13日晚的通告其实可以更早一点发布,通告也应该配上清晰地图。接下来的工作会继续坦诚听取各方面的建议。
最令人欣慰的是,广州人在城市的保护下,对新冠疫情有了与时俱进的认识,率先走出病毒恐惧,摆脱封控迷信。
11月4日,广州一名98岁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正式出院,这是疫情暴发以来,广州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
11月14日,广州疫情累计感染者超3.3万,但是无一重型,无一死亡。
到了16日,这个数据更新为一例重型,一例危重型。两个病例均是伴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经积极治疗后,目前病情基本稳定。
试问疫情三年,哪个城市曾像广州这般,在感染者超过6万例的情况下,城市系统运行如常,有条不紊,市民生活安然无恙,岁月静好?
用粤语表达这种难能可贵,就一句话:仲想点啊(还想怎样啊)?
讲完真相,我想讲一个故事。
11月8日,一位防疫人员去海珠封控区送东西,叫到一个老广大姐的网约车。
大姐絮絮叨叨,诉说着生活的不易,体谅着防疫的辛劳,牵挂着多赚几个钱加菜。
到达目的地后,防疫工作者被平台扣了双倍费用,正担心被骗,大姐给他打来电话,说要免单,请他注意安全。
而这位防疫人员,最后登录平台,用红包发回车费,并附上留言:
一起加油,众志成城,战胜疫情。
在我看来,这座城市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面这两种人的双向奔赴。
他们拼尽全力,各自奉献,只为保住这座可爱的城。
而那些在旁边当看客,嘲讽挖苦唱衰的人,跟这座城市的一切并无关系。
他们只是雾里看花,却喜欢危言耸听;
他们是防疫的斯德哥尔摩患者,却大肆嘲讽别人走出疫情的阴影;
他们不了解胜利的过程,只关心所谓的结果。
他们喜欢造神,更热衷于毁神。
他们每天都在问广州被打脸了没,但被广州打得脸最疼的,其实就是他们。
他们脆弱而恐惧,广州坚强而勇敢。
广州不会输,不会败。
她的不同,只是因为选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很难,但是正确。
谨以此文,致敬这座保护千万人的城,致敬那群保卫这座城的人。
图源:广州海珠发布
作者:温柔一叨,一叨666,是朋友就来看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