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Quasimodo
1982年出生的韩寒,2022年刚好40岁。《四海》是韩寒的第四部电影,名字刚好也带有个数字“四”。

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促成,我们不得而知。
但不惑之年的韩寒对自己的新作期待值是高涨的。但就电影市场和观众反馈来看,它又是全面溃败。
上映短短七天,单日票房就已经不到1900万,这个成绩对比从前的作品,显得今不如昔。豆瓣评分仅5.5,连及格线都没有达标。
甚至有人吐槽,在韩寒的电影里,看到了郭敬明的身影。
自称“80后首富”的韩寒终究与他口中“男女有别”的郭敬明殊途同归:狗血的剧情、糟糕的节奏、空洞的金句。

电影梦
小时候,韩寒总是准时守在电视前,追看《成长的烦恼》。他边看边想象,或许长大后自己也能拍出一部自己的故事。
等到年少成名,一些电影投资人不请自来,希望他能撰写出一个电影剧本,并拍胸口保证:“拍什么不重要,只要你拍票房肯定过7亿!”
但他没有那个胆量,冲着对方笑了笑,拒绝了。
但后来,他还是圆了自己的导演梦,第一是因为有钱了,第二则是由于“看了很多的烂片,终于找到了做导演的信心”。
韩寒说这话时,他的“老冤家”郭敬明就坐在台下,而由他导演的《小时代3》刚刚上映。
韩寒成了电影投资方,参与过《地球最后的夜晚》、《杀破狼》、《扬名立万》的制作
韩寒依旧擅长输出情绪化的金句,并乐此不疲。
那些为了讲出金句而凑出来的情节,让观众一秒出戏,也让整部电影像是段子的拼凑。
还有人说,韩寒其实一直在拍同一部电影。
确实,他的作品向来有着高度一致的内容设定:小镇青年的热血往事,永远在路上的主题。
主角都带有点韩寒自身年轻的影子,对世界愤愤不平,但又有点郁郁不得志。
他们遇到最大的困境,似乎就是找朋友借钱,但朋友推脱自己很忙。而这,也是韩寒此生遇到最大的困境。
不得不说,韩寒的电影明显是有些偷懒的,他从未突破个人生活的圈层,讲来讲去其实都是自己的故事。但由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又太顺利,难以让他洞察到造成小人物困顿的深层原因,电影显得格外单薄空洞。
图源:《后会无期》
而郭敬明,则喜爱用奢侈品堆砌他所追求的欲望都市,充满各种贵族式的斗争,用金钱维系着一段段塑料友谊。
一个没有愁过钱,一个吃过贫困的苦,他们都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电影风格,但共同点是都活在漂亮的假象里。
粉丝再追捧他们,都难以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共鸣。
新概念大赛
“我是韩寒,韩寒的韩,韩寒的寒。”
“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在松江二中读高中第一天,韩寒自豪地做了一番自我介绍。
老师和同学们哄堂大笑,大家都把他看作一个中二少年。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不到17岁的韩寒以《求医》和《书店》通过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初赛。
后来,凭借着《杯中窥人》一文,获得了第一届新概念大赛的一等奖。
当时,一等奖的获得者,有7位被北大、南开等名校免试录取,而刚刚上高一的韩寒错过了上复旦的机会。评委们认为他是个写作的好苗子,鼓励他说:“你未来一定要报考复旦”
然而韩寒除了运动和写作外,别无长处。
就在同年期末考试中,有7门功课均遭到挂科。
眼见自己的成绩无法挽回,他便醉心于小说写作。
2000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一炮打响,销量超过两百万。
但也是这一年,他再次挂科留级。他做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休学。
老师问:“你退学了,以后拿什么养活自己?”
他胸有成竹地回答:“稿费啊。”
而面对担心自己的父亲,他保证道:
“爸爸,你放心,我会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别人看不起我,我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这个“七门挂科的差生”一跃成为80后最瞩目的文化偶像,有人学他写文,有人学他辍学。
那一年,韩寒逃离了自己最讨厌的校园,而郭敬明也想着逃离家乡。
上海是他梦寐以求的城市,他说他的根在上海,那里藏着他迷失神经。他寄望用新概念大赛改命,保送复旦是他最终目的。
他仔细研究了前两届获奖者文风,写了7篇文章,每篇写满了5000个字,然后又买了7本《萌芽》杂志,剪下了7张报名表。
同学们冷嘲热讽道,一定要拿个奖回来,如果没拿到会被笑死了。
郭敬明与韩寒不同,从小学到初中都保持着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后来他得奖了,却恰逢保送制度被取消,上海梦只能寄托在高考。
然而高考失利,他还是栽在了最拿手的作文上,总分60分,他只得了30分。郭敬明没去成厦大,但总算来到了上海。
他们同样想用一支笔铺开属于自己的路,但一个更为现实,一个更为理想。
欲望
2003年,郭敬明就读于上海大学的影视编导专业。专业所需要的工具——昂贵的摄影机、笔记本电脑已经难到了这个真正的小镇青年。
犹豫了一个星期后,郭敬明拨通了家里电话。电话那头,母亲有些担忧:这些东西是学习要用的吗?老师说的买,是吧?
过了足足一个月,母亲才将那笔钱寄给他。但他一直不敢问,那笔钱究竟怎么来的。
来自小城,家境普通,与周围巨大的落差,让他的自尊心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碎了一地。

在他的回忆中,同班同学每个人都用着最新款的手机,穿着最奢侈的衣服,大家都去西餐厅吃饭……
因为专业班上只有他一个外地人,老师有时候上课直接说上海话。他只能假装自己听懂了,不然显得格格不入。

他不敢逛街,只能吃食堂,听不懂上海。他唯一的感受是:这个城市,不属于我。
鲁豫对他的说法很不解,“我觉得中国很多大城市其实包容感挺强的。”
郭敬明予以否认,“没有,那你要有钱。”
其实,在他心里,有钱还不行,要非常非常有钱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他开始坚持每天写两万字挣稿费;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学会了上海话。
后来他成功了,《幻城》与《梦里花落知多少》带来数百万的版权费和年轻人的追捧,让他找到了久违的安心。
21岁生日当天,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开始发行文学杂志。两年后,公司推出现象级杂志《最小说》。
仅仅用了1年,凭借版税一项收入,郭敬明已经赚到了1100万。随后,他成立文化公司,签约作者推出诸多畅销书,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青春文学帝国。
2009年,郭敬明花掉九位数人民币买下汪精卫四姨太的三栋私人别墅。
一年后,三栋别墅成为了他公司的办公地点,并重新装修。红宝石水晶吊灯一盏50万,FENDI的地毯外加KENZO的茶几和书桌超过100万……随处一把椅子,都是手工教皇背靠椅;随便一张壁画,都价值上百万。
别墅的奢华,就像是他构架的平行世界,像浮华的幻梦。
他说自己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几乎带着一种恨意在买。
郭敬明汤臣一品豪宅,曾用于拍摄电影《小时代》
彼时,休学的韩寒,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
为了争口气,韩寒在休学后的五年一直保持着高质量的产出,几乎每本书都是当年的销量冠军。
此时,炮轰他的人又开始好奇,韩寒赚了那么多版权费,是不是都拿去做什么“坏事”了?
他只是跑去完成儿时另一个梦想——赛车手。
第一年比赛,韩寒第一个赛段就掉进沟里。围观者拼命鼓掌:再翻一个!再翻一个!
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用写作赚来的钱砸进赛车里。
2008年10月,韩寒获得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珠海站国家杯冠军。2009年,韩寒成为中国职业赛车史上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同时拥有象征中国职业赛车两项赛事最高荣誉的冠军奖杯。
郭敬明努力赚钱的样子,成为《纽约时代》所报导的:郭敬明是中国最成功的的青年作家。

韩寒不服:我除了钱比他少,哪都比他强。
浑身是刺
2005年,新浪博客上线,大家开始进入了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韩寒仿佛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那几年,他浑身是刺。
看不惯的事,他口诛笔伐;看不惯的人,他嬉笑怒骂;用激烈的文字当作枪械,去打败每个质疑他的人。
次年,他在自己的音乐专辑《18禁》里唱:“没有偶像的年代,万物一年被淘汰,人们礼尚往来,内心却很坏。”
2008年,韩寒的博客访问量达到了4亿,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强的网红。
2009年,韩寒开通微博,一言未发已经粉丝3万,两天后,发了一个“喂”,被转发了5500多次。
在2010年,韩寒入选了《时代》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的名单
韩寒也学着郭敬明创办自己的杂志。首日销售量过10万,但这本《独唱团》最终成了仅存活了一期就被打成纸浆的绝唱。
梁文道把他称为“当代鲁迅”,但更多的文化名人将他看作三流之辈。2006年,白烨写了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字里行间都以长辈的身份谈了关于80后作家的情况。
文章中,评价韩寒的作品“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关系”,还将他的名字与郭敬明并列在一起。
韩寒立刻不满了,转身便回了篇《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X》:


“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文章言辞依旧犀利,一下子得罪了一大片京圈文人。陆天明发声、陆川保父、高晓松等人都站出来支持白烨,加入了这场“韩白之争”。
最终,韩寒凭借一人之力,把白烨、高晓松、陆川相继骂到关闭了博客。
“就一个人单挑北京的一群,从大文学评论家,到作协副主席,然后到作协副主席他儿子陆川导演,最后到我。”高晓松直言当年被韩寒骂成了“王八蛋”。
枪打出头鸟。他的桀骜不驯,被同样是硬茬的方舟子看在眼里。
2012年,方舟子拿出了大量“证据”炮制了一场代笔风波,打假打到了韩寒头上。
韩寒陷入了“韩寒是韩寒”的自证泥潭。贴出手稿、找人证、发毒誓,都在无缘由的质疑中无法消解。
时至今日,提起这件事,仍旧有一大批人坚信韩寒的成功源自于一场代笔。
意见领袖的苦涩,韩寒第一次尝到了。
“有时候挺可悲的,他们不在意这个人喜欢什么,就觉得你应该怎样。”
与此同时,郭敬明在公众面前,同样毁誉参半。只不过,韩寒占据的是公众意见的论坛,郭敬明则抓紧了娱乐聚宝盆。
从2013年到2015年,4部《小时代》系列电影,让他狂揽18亿票房,成为当年最红的电影导演之一。
但关于四部电影的评价走向另一个极端,它所呈现拜金至上的价值观,让网络上辱骂声此起彼伏。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他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他的喜欢。”
那些年,他上过不少综艺,不停为自己辩解。但人们并不能被他过度拜金、宣扬物质的言论所打动。

2016年,郭敬明的幻梦开始坍塌。最小说系列销量严重下滑,年亏损达到千万;电影《爵迹》制作成本1.5亿,票房最少要5亿才能回本,但《爵迹》最终成绩仅为3.8亿。
在《爵迹》路演的最后一站上海,郭敬明忍不住在现场痛哭起来:“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郭敬明的贵人黎波曾感叹过,是各种合力造就了郭敬明,他赶上这么一个时代,其实他自己什么都不是。
电影《爵迹》
在某种程度上,韩寒其实也一样。
2013年,《南方周末》曾授予郭敬明“中国梦践行者”称号。
获奖理由:他把握了大时代中的小机遇。凭借他的机敏和才具、勤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时代。
为了这个奖,他特意从罗马赶回国内。领奖时,他意气风发地说:
“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一直以为南方系心中的少年英雄是另外一位,而我正好是他的反面,但今天没想到是我……”
他口中的少年英雄,是韩寒。
2009年,知名特稿记者李海鹏一篇《韩寒者,冒犯也》,将韩寒定义为少年英雄。同年韩寒获得《南方周末》年度人物奖。
同为80后的青年作家,他们人生轨迹有着很大的相似点,并且都用自己的方式激昂地对抗看不惯的世界。
很长一段时间,大众喜欢拿他们比较,他们似乎也在互相“暗暗较劲”。
2018年,桀骜不驯的韩寒,开始反思偏激,反思往事,不再为孩子们的青春叛逆代言:“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2020年,拒不认错的郭敬明,给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侵权的《圈里圈外》作者庄羽“迟到15年的道歉”。
随着时间的迁移,他们变得不那么尖锐,不再如此“讨厌”对方。
郭敬明学起了韩寒,说出了一些批判性话术,对于“大众的批评”变得更为敏感。韩寒学起了郭敬明,把自己经营得更加平易近人,也向商人的角色靠近。
我记得@摩登中产说过的一段话:
“这是每一代人都必经的轮回,从登场的自信,到中场的迷幻,再到尾声时的领悟。所不同的是,这一代开场过于意义风发,中场过于高低错落,以至于尾声也过于刻骨铭心。”
人到中年,他们需要从年少成名的光环中全身而退,体面地走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而总是不满“他变了”的网友,多半是曾经被他们感染鼓舞过的少年。
但人生有无数个阶段,留在原地回味少年时代的叛逆,大概率在某一瞬间,又会后悔自己的“不懂事”。
韩寒和郭敬明,你又是如何看待呢?

参考资料:
外滩TheBund,《中年韩寒,赚钱才是正经事》
最人物,《郭敬明:用金钱,向世界开炮》
娱乐硬糖,《如今的郭敬明和韩寒,只能同时火一个人》

作者:我是Quasimodo,人称小Q,寻些人,讲他们的故事。图源:网络,侵删。

更多内容,请前往易简读书视频号
↓↓↓
  点个“在看”
  分享好文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