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adish · 主播 | Emma
说到清官,明清两朝最有名的就是海瑞,但是海青天没有入朝更不能入阁,因为他毫无弹性,缺乏治世之才能,在官场上注定处处行不通,只能成为一种摆设,“他是个好人,却没有用处。”
曾国藩不一样,他一生立志“学做圣人”,在无比肮脏的官场中超拔流俗,抵御住了种种诱惑,坚守自己“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但是他“和光同尘”,从不与半合法化的灰色制度为对手,最终成就内圣外王之大业。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曾国藩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共读第三章《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在开始共读之前,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1.京官的主要开销有哪些方面?
2.曾国藩是否遵守官场潜规则?有没有过灰色收入?
3.曾国藩身后留没留下巨额遗产?
1
在心理学里,最常见的就是把一个人的个性和生存状态和他的原生家庭联系起来,因为原生家庭会带给孩子最初的为人处世,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个途径,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是决定了早期教育的百分之九十九。
曾国藩出生于小地主家庭,一家都勤奋刻苦,节俭异常,全家上下都有一种奋斗向上的心气。曾国藩和弟弟们课余时间常干零活,为了补贴家用,几兄弟还到集市上卖过菜,到采石场帮人推过运碑车。

闭塞山乡的农家生活,对曾国藩一生影响十分深重。其一生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都与此种家风的陶冶密切相关。
在传统社会,只有读书做官,才能使家业真正坚如磐石。湘乡曾氏一族社会地位很低,明清两朝五百年来没有出过一个秀才。祖父曾玉屏高瞻远瞩地下决心供孩子读书。
小地主家庭的经济条件给曾国藩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他在祖父和父亲的督促下埋头苦读,终于,二十七岁的曾国藩成为湘乡曾氏数百年来的首名进士,随后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新科进士曾国藩点了翰林之后,他请假一年充分休息,就和我们高考完了撕模拟卷差不多意思吧。
不过更重要的是,新科进士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需要四处拜客,借此收受贺礼,包括自己的亲戚故旧,各地家族族人,各县官员和著名乡绅,还有经商的湘乡老板们。
根据记载,总计曾国藩所有拜客收入,在两千两以上,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可达三十六万元。
清代官僚制度和今天有很大不同,当京官之初,是一件赔钱的买卖。
首先,传统时代交通不便,进京当官,需要雇车雇马,花掉一笔很大的路费,这笔钱国家不给报销。
其次,翰林等官员工资很低,清政府不但不提供住房和公车,不报销公款吃喝,甚至连官服都要官员们自己购置。
两千两拜客馈赠,对曾国藩来说,作为将来京官生活的预备也仍然不甚充足,所以曾国藩还主动向他人借钱,同时干预地方公事,因为调解成功后会获得相当丰厚的酬谢。
必须说,入京为官以前的曾国藩,从气质到观念,与其他庸鄙的乡下读书人并无本质不同。
湖南乡下长大的他,想的只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如果不是经过日后的一番脱胎换骨,他不免也是晚清官场一名和光同尘的庸员而已。
想起前段时间热播热议的《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引起了广泛讨论,似乎他的原生家庭连同整个世界都对不起他。
其实在人格养成中,主观动能性的作用非常巨大,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不足以决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没有100%完美的原生家庭,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2
虽然仕途顺利,但曾国藩翰林生涯的经济状况始终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窘”。借贷和哭穷一直是他在翰林院中经济生活的主旋律。
身为朝廷命官,住宅须配得上官制威仪。初为京官的前两年,曾国藩一年房租就要一百六十两银子,用去全部薪水还不够。而在此之后,曾国藩又多次更换住房,越换越大越体面也越贵。
曾国藩到京不久,家眷入都,生儿育女,人口日繁,仆妇日增,生活日用也是不小的支出。
京官社交多,几乎是日日聚宴,请客和回请,都是官场必有套路。曾国藩生性喜交游,也有意识地将结交朋友作为在士林中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途径之一,在交往上所花的精力和金钱不菲。
除此之外,翰林们经常需要出入宫廷,衣服必须体面。身为文人,文化消费自然也不少。交通费压力也十分沉重,仅坐车坐轿一项,就为数甚巨。
曾国藩入京为官之初,一年赤字为三百多两白银。
谈起晚清的官场腐败,清代京官与外官的收入有天壤之别,因为京官只有死工资,而外官们在地方上有大量灰色收入。
外官需要建立在中央的关系网,所以每次进京,都要给京官们送点礼,名为冰敬(孝敬夏天买冰消暑的钱)、炭敬(冬天烧炭的取暖费)、别敬(离别京城时的分手礼),如果遇到年节,还要送年敬节敬
曾国藩做京官的最初两年,基本就是靠在家乡拜客及借款的积余生活。家中带来的银子终于花光,外官馈赠又少,他开始面临借钱问题,借款额最高时达一千多两。
因为交游广泛,为人仗义,曾国藩在自己捉襟见肘之时,仍然大量借钱给他人。
当然,京官们的生活也不是毫无希望。京官特别是翰林们有一个摆脱贫困的管道,那就是被派到外地办理公务。在出差过程中,往往会得到大量的灰色收入,发一笔小小的横财。
翰林们最容易得到的差使是国家很重视的乡试主考。
主考官待遇颇厚,乡试结束时,地方官场要送给主考官员往往高达数千两的辛苦费,此外还有中举者的贽敬等收入。而且成为主考,既是一种荣誉,又可成为这些举人的座师,收获丰厚的潜在人脉。
曾国藩在他经济极度紧张的时候,获得了四川乡试正考官的派遣,此行收入大量衣料和其他四川特产之外,还有白银六千两左右。
这笔收入虽然用今天的财政标准衡量是灰色的,实际上在当时却是公开的、合法的。
因为筹不起路费,曾国藩任职京官后,从未回过家乡。咸丰二年六月十二日,皇帝命曾国藩充任江西主考,曾国藩谢恩折中奏请乡试结束后顺便回家省亲。
不料曾国藩行至安徽时,忽然接到母亲去世的讣告,曾国藩虽五内俱催,但依然赶到江西再转湖南,表明他是在江西主考任内中途守制,收到江西省城奠金千两,解决了办理丧事及京师家属回南所需的大笔费用。
随着曾国藩抵达湖南,江西主考官收入落空,他的京官生涯正式宣告结束。当年在京所欠债务,多年之后才还清。
3
清代官员入仕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十分有限,但边际效益却非常巨大,包括筹资能力的增长、陋规等灰色收入以及利用权势干预地方事务所获报酬。
不过边际效益的开掘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个人操守、官运、个人及亲属的办事能力等,因此官员入仕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收益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曾家后来经济彻底翻身,是因为他的弟弟曾国潢“生财有道”,有了曾国藩这个靠山,历任地方官对曾国潢都毕恭毕敬,“曾四老爷”朋友多,能办事,调节纠纷,打点官府,在地方上一呼百应,甚至有人请他入干股。
虽然曾国藩对曾国潢在地方事务中过于活跃十分不满,一再去信告诫,曾四老爷却不为所动,因为这是老曾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了。
如果不选择做清官,曾国藩其实是有大笔发财的机会的,但是他只给人办过些许规则允许的小事,得货真价实,问心无愧。
在现存材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俭朴,及至身后,他只剩下两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终生对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都十分尊重,礼数周到。晚年成为总督后,和当时的大部分官员一样,他请客送礼,很多时候用的也是公款。
现实生活中,在黑与白之间,有各种程度的灰。
简单的鱼死网破玉石俱焚并不是真正的英明勇敢,而能够等待与忍耐,学会理解与牺牲,懂得宽容和谦逊,才是一种更了不起的力量,我们称之为“妥协的力量”!
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推动曾国藩一生绕过多重障碍,直达自己的最终目标。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曾国藩

主播简介
Emma,现居美国盐湖城,膝下一儿一女。家庭主妇的身加颗残存的文艺心。宅女一枚,热爱烘焙烹饪,热爱独立音乐。
小灯塔有声共读系列推荐阅读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平凡的世界》
《从晚清到民国》
塔妈优选本期团购进行中(点击链接查看详情,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微店)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塔妈优选”微店拔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