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过去的一星期里,我们一起共读了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考据,合理的推断,审慎的思考,理清了列强扩张、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线条。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世界格局日新月异、变化莫测,帝国列强穷凶极恶、风起云涌,大清帝制贪墨腐败、官逼民反,国力羸弱不堪、兵败如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是中华民族被压迫被欺辱得最惨烈的时期,不堪回首。
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读历史?尤其是一段写满了丧权辱国的屈辱史。
除了众所周知的“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它一直都在那里,记录了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苦难和荣光。历史,它就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是今天的来处,是昨日的归途,也是明日之去向。
梁思成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历史就是时间的刻度,从晚清到民国这段历史见证并记录了中国3000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之前的变革或者是改朝,由姓朱的皇帝改成了姓“爱新觉罗”的皇帝,或者是换代,从咸丰到同治到光绪到宣统,而这次的变革是改制,“驱除鞑虏,建立民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历史就是考古察今,战戟锈迹斑斑,史书残页卷卷,从晚清到民国这段历史画卷展开,有英雄枭雄辈出,有能臣官宦浮沉。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不是任何人一己之力可以主宰和改变的。
从来只有时势造英雄,哪有英雄造时势?!
罗素关于阅读有一句名言:“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
阅读一本写历史的书更是如此,只有思辨,才能开卷有益。我们看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段历史事件,都应该放之于漫漫历史长河,以历史作为判断真理检验真理的手段。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比如虽然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到来的有民主、科学、自由、解放,先进的生产力,进步的现代化等等,我们也不能脱离历史的去忽略甚至美化侵略者的根本目的:侵略和扩张。
不忘过往,不惧将来。
就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所说: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2
《史记》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人的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自己,这是阅读思辨的一个重点。
我们说时势造英雄,但是时势也为难了很多能臣,比如李鸿章。
李鸿章,背负了太多骂名。因为得到了慈禧太后倚重,李鸿章是地地道道的后党。一般认为,改制维新的帝党是进步的,是爱国的,而后党是守旧的,是反动的。李鸿章签订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从他的笔下割走了大清那么多土地,陪送了那么多白银,他就是个卖国贼。
事实上,李鸿章有着治世之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他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的中流砥柱。他深谙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海军防线,大清就会腹背受敌。他全力以赴打造北洋舰队,购买坚船利炮,培养优秀的海军将领。
他心有宏图远略和鸿鹄之志:愿有朝一日,苍穹之下有我浩荡中华之天威,立我飒爽北洋之雄风。
在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力主求和,在朝野上下都义愤填膺要一决高低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日本的时候,李鸿章坚持认为这是以不能战而战。这些话和“说打就打”的酣畅淋漓相比,实在是窝囊,这是他被后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没有人比李鸿章更明白北洋舰队的真正实力,估计老李的心情可以用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写的一句话来形容:“你要假装很厉害,别人也会因此觉得你很厉害。”一旦开战,北洋舰队泡沫破灭,一切再也无法挽回。
所谓大厦将倾,残灯将尽,甲午战争,李鸿章以一人战一国,本就没有胜算之可能。终于黄海血战,悲壮惨烈,大清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苦心经营数载的北洋舰队化为乌有。更糟糕的是,大清实力暴露无疑,海上威慑全无,割地赔款雪上加霜。
真正的悲剧是什么?真正的悲剧不是突如其来无所防备,而是你明知道这一切会发生,你竭力阻止无效,终无回天之力,必须继续,必须目睹,必须善后,必须接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在满清八旗权倾朝野的清廷,李鸿章做为汉臣,多遭排挤打压,还能做到曲折回环,张弛有度。他不是海瑞这样的愣头青,政治家外交家需要的不是耿直而是权谋、圆滑和狡诘。比如左宗棠拒绝给太监送打点银两,李鸿章息事宁人帮他给了。比如北洋舰队经费不足,李鸿章本意是申请经费购买战舰和船炮,但是被海军衙门勒索,他还倒拿出三十万两给慈禧修花园。
一个简单的人,在官场腐败,满清权贵横行的大清末年,可能是个好人,但很快就会是个死人。没有霹雳手段,怎怀菩萨心肠?!
李鸿章是一个平凡人,有正常的欲望和恐惧,有自己的盘算和妥协,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然而正视了这一切,并不能抹煞李鸿章的贡献和成就。他的圆滑和折中,保证了自己在乱世中依然占据话语权,可以有实现黎民苍生抱负之可能。即使夜不能寐,痛苦难堪,依然要前行要决断要妥协要虚以委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凭后人评说。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3
曾国藩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纸上谈兵的噱头,真正的格局是外在立身,内在立心,是知识与见解心胸与眼界情商与三观
人很难超越自己的格局,而格局决定结局。比如康有为,比如洪秀全和杨秀清,比如翁同龢,比如袁世凯。
康有为熟读儒道教群书,在当时也拥有比一般人高出许多的西学知识,加上拜访名家,游历四方,见多识广,有见解有雄心。但是他始终没有逃脱自己旧时知识分子的守旧和纯粹,书生意气、刚愎自用。
康有为曾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光绪的信任,得到了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整个帝党的支持,得到了维新派比如张之洞的赞赏扶持,得到了几乎全天下读书人的敬仰。然而,他的狂妄和局限,限定了他的眼界和心胸,他的格局决定了他的高度和发展。
戊戌变法不是因为袁世凯一人之力而败,也不可能因为康有为一人之力而胜。历史的冷酷无情和铁面无私就在于,一切违背历史规律的都不可能成功。历史才是真正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孙文先生,华侨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的知识水平和远见卓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给了孙文满腔的爱国热情,能干能讲的个人魅力,以及有见识有夺断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特点。“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所谓时势造英雄,也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事情是要讲“运气”的。运气不是豪赌,而是“天道”,逆流而上和顺势而为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人生哲学。
那是一个乱世,任何一个有知识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堪忍受清朝的腐败,无论是家境优渥的留欧留日学生,还是将相之才的精英才俊,都既能慷慨解囊资助革命,也愿意孤注一掷舍身取义。大清气数已尽,墙倒众人推,孙中山的“驱除鞑虏,建立民国”成为了革命纲领。
中国百姓第一次从“大明子民”、“大清子民”这样隶属某个朝代的国民意识,发展出“中国人”的概念。
“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孙中山
4
看过了历史变迁,英雄草莽,成王败寇,悲愤交加,痛定思痛,我们还要问一句:什么才是历史在我们心中最重的冲击和情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甲午黄海血战,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管带邓世昌开足马力意欲撞沉日方吉野号,被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落水后几次推开救生圈,拒绝救援,与爱犬相抱一同壮烈殉国。
威海卫战役,海军名将刘步蟾督战指挥,英勇抗敌,因为不愿意“定远”将来落入敌手,刘步蟾炸毁了“定远号”,然后追随自己的爱舰,自杀殉国,实践了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时年43岁。
海军提督丁汝昌弹尽粮绝,援军无望,他拒绝了日军的劝降,“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自尽以谢国人。
山东巡抚李秉衡,在德国强行进入胶州湾时,坚信“土地不可自我而失”,派兵与德军相争。八国联军侵华,李秉衡受命危难,大节凛然,至死不屈,最终服毒自尽。
清军将领聂士成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天津保卫战,八国联军和义和团前后夹击,聂士成中炮阵亡,德军扯来一条红毯子,盖在聂士成破碎的身体上。并让士兵把聂士成的遗体交还给清军。
“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
清廷的腐败无能我们已经说了太多,不忍卒读不堪直视,然而总有这样一群人,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在国家危难之际,抛头颅洒热血,捍卫那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翻看历史的故纸堆,一次一次打动我们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种支持着我们的民族的东西,我们称之为“道义”。
遥想中国古代另一场大规模海战,宋元决战的崖山海战,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宁死不降。
崖山精神,春秋大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民族气节,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之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历史。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是抗元名臣文天祥的“道义”,也是中华民族的道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光照日月、气壮山河!
小灯塔有声共读---从晚清到民国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关注“小灯塔的三十六计
最走心的原创 | 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置顶小灯塔 | 不错过任何一次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