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adish · 主播 | Emma
圣人之路多磨难,我们读历史人物传记,不是希望或者能够复制圣贤之路,而是我们需要看到,什么是真实的英雄,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什么是终身学习,持之以恒,贯穿始终。
曾国藩从平凡“愚钝”到后来名臣良将一代大儒,他的蜕变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普通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共读第二章《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在开始共读之前,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1. 曾国藩青年时期有哪些主要缺点?
2. 曾国藩的“日课”是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目的?
3. 曾国藩“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的行动力表现在什么地方?
1
今年的高考刚结束不到两个月,新科状元们自然是万众焦点,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的话更是搅动风云:“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的”。
这番话自然引起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资源的集中让有的人出生在罗马。可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必须承认,读书,依然是一件看得到的,相对最轻松的,向上的道路,这一点,两百年前的晚清科举,亦如是。
曾国藩的老家是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地处群山之中,交通不便,消息闭塞。
没有家学渊源,没有天赋异禀,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曾国藩榜榜落第,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这一年,曾国藩入京为官,不仅是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
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许多缺点。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喜欢热闹,用于社交时间太多,认真读书时间太少,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
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就像各地高考状元集中到了清华北大一样,曾国藩少年科第,一度顾盼自雄,性格暴烈冲动,接人待物,不周到之处甚多。
第三个缺点就是言不由衷,语涉虚伪,爱说场面话,违背儒家修身之本“诚”。
什么激发了曾国藩的蜕变呢?是环境和朋友!
来到了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曾国藩发现,北京聚集了当时最顶级的人才,翰林院更是精英之渊薮。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
放在今天来说,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参加高考,为什么要读大学,为什么最好还要读名牌大学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这里将是你的新起点,你的校友网是你资源的一部分,资源很大程度决定你人生的难易。在一个优秀的学府,你有更大的几率遇到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开阔眼界,理清思路,成就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更好的自己!
2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曾国藩人生第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立了儒学信徒最高远的志向, “学作圣人”: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可操作性的人格理想,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实行力。
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曾国藩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法,苛刻、琐碎、拘泥,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每分每秒都处于战斗状态。但是人要成长,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舒舒服服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

“魔鬼藏在细节里“,曾国藩通过这种自修方式,逐一检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点毛病,在几乎所有细节中贯彻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他的进德修业,才迅速而有力。
在曾国藩的修身经验中,还有一条值得后人借鉴: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世间事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但是,如果有人监督着自己,战斗力可能就大不相同。
曾国藩将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们阅读评点,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体会。在此后的漫长一生里,写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即使戎马倥偬中,他仍日记不辍,并且抄成副本,定期寄回家中,让自己的兄弟、儿子们阅看。
3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读书之时,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但是就像曾国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一步过。不论多么痛苦难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
戒烟过程给了他很大启发,他领悟到,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可是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那些性格深处的缺陷,比如浮躁、发怒、妄言、名心等,多年形成,血肉交融,远比烟瘾复杂、坚韧和隐蔽。
曾国藩体悟到,所有人都是在失败挫折中不断修正,不断成长的。许多根深叶茂的缺点毛病,一时半会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化解。同样,许多优点,也不是通过一句誓言,一段苦练,就能在自己身上扎根,只有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溶入自己的血肉之中。
他不再急于求成,也渐渐修正了自己的圣人观:天下没有毫无瑕疵、绝不犯错的超人,“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普通人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而曾国藩则终生坚持毫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是就“有恒”,以恒字为最高准则,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的通的,便是好汉。”每当极倦怠疲乏之时,曾国藩都要调动起“刚猛”精神与自己的本我“血战”,从无恒到有恒。
经历了无数心灵磨难,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也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
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后来的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马东玉《一个半圣人》
主播简介
Emma,现居美国盐湖城,膝下一儿一女。家庭主妇的身加颗残存的文艺心。宅女一枚,热爱烘焙烹饪,热爱独立音乐。
小灯塔有声共读系列推荐阅读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平凡的世界》
《从晚清到民国》
塔妈优选本期团购进行中(点击链接查看详情,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微店)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塔妈优选”微店拔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