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路风教授出版了《走向自主创新》一书,书中包含汽车、油泵油嘴、大飞机、电信标准、VCD五篇产业调研报告,讲述了中国工业怎么在列强的包围中奋发图强、杀出一条血路、夺得一席之地的故事。
2020年,路风教授出版了续集《新火:走向自主创新2》,补充了关于高铁、核电、半导体显示器和数控机床的四篇产业报告,剖析了中国工业在国外巨头软硬兼施的打压以及自己人冷嘲热讽的算计里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的故事。

关于京东方半导体显示器方面的往事,我们在上一篇《路风《光变》:中国工业有多热血丨读中国计划(22)》里已经专门写过了,关于华为中兴等与电信标准的故事,许多人早已不陌生,所以,今天我想重点讲讲的,是《走向自主创新1&2》里关于汽车、大飞机、高铁和核电这些我们耳熟能详、但实际又缺乏近距离了解的项目的故事。介绍完这些,相信诸位会跟我一样,对“中国这十几年变化很快”这句话,有更立体、也更具体的概念。它不是一句宏大叙事,它是许许多多贴地气、近生活的小细节的积累。它不是用光年来衡量的,而是用纳米。
首先写在最前面,从路风教授的这两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一股激愤。这种激愤十分复杂,不仅针对不择手段的竞争对手,更针对不思进取的既得利益群体,针对买办式的从业者、经济学家和媒体人,针对过去一些目光短浅的行业领导
从顾淑林教授和秦海局长给路风教授写的序言中我们可知,两本书中的若干调研报告,在当年的氛围下,甚至无法发表,一再被自以为是、党同伐异的学术期刊退稿。好在在中国实事求是的火种仍在,有关部门没有被路风教授用语尖刻的报告惹怒或是吓退,最终采纳了路风等人的意见,及时调整,这才保住了中国产业升级的一点“新火”。

要弄清楚“自主创新”是什么,首先要弄明白路风论战的对象是谁。简而言之,是“技术引进派”或者“模仿引进派”
,他们或者是产业合资领域躺着挣钱挣政绩的从业者和他们豢养的学术和媒体打手,或者是笃信中国人技术能力落后无法超越西方的皈依信徒,或者是喜欢拿“先积累日后再自主研究”当借口的拖延派,或者是喜欢把“自主创新”污名化为“大跃进”或“闭关锁国”的诡辩家。

路风教授用九篇详尽的产业调研报告、正反两方面成功失败的经验,告诉读者,
技术可以买到,但技术能力是买不到的。
什么是技术能力?包括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行动。这一点普通劳动者、一线工程师比坐办公室动嘴皮子的所谓知识分子更容易领会,比如我的工人朋友鹏哥就曾经跟我描述过,你知道各种各样的螺丝、各种各样的螺帽、各种各样的生锈、各种各样的器械,有各种各样的拧法吗?技术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所谓“缄默知识”,就包含大量分辨情景、对症下药、解决实际突发问题的“拧法”。这些,是靠买别人的专利,永远学不到的。
以汽车工业为例,“引进派”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叫“市场换技术”,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显然不全面。路风教授论证“市场换技术”最终一定是会碰壁的,为什么?因为这一观点的核心是希冀外企能源源不断向中国输入技术、中国企业再通过国产化吸收。但这一希冀与市场机制下“利润最大化”是相互矛盾的,当发现中国企业无力通过自主开发提供竞品,实践中无论是大众还是雪铁龙,都采取了延缓升级换代以尽可能赚取更多利润的策略。
为了让外企加速,中国方面一度实施通过引进更多外国厂商、让它们互相竞争的策略,但这又让另一个问题更加突出,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还是没有开发能力,而合资企业中,品牌营销和定价权被外资牢牢掌握,无论怎么引进更多外国厂商,其结果是中国市场上中国汽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更可怕的是,
外商吃肉,跟着喝汤的合资企业的本土从业者,因为躺着挣钱挣政绩,“市场换技术”原本寄希望他们成为消化国外技术、发展本土研究、再将开发链扩散到产业上下游的中坚,
事实却相反,在当年的各种采访中,他们却成了各种各样拖延派和诡辩派的先锋和代表,成为阻碍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受有关部门委托进行调研后,路风教授当年反馈的报告可以说是指着雇主的鼻子骂:

受到长期保护和支持的重点企业沉溺于合资模式,不思进取,而自主开发的企业不但得不到支持,反而备受压制。

幸运的是,这份名为《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的报告,最终促使政府政策的转变。它还流传到了社会上,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社会舆论的认知。
什么是自主创新?路风教授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路风教授下了另一个论断,走自主创新之路,需要远见、勇气和坚定的政治意志。
不是说不能引进不能学习,而是不能只引进只购买,而不自己开发自己干。自主创新开发是一个平台,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还可以整合我们各行各业的专利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出新的技术。
理解了技术能力是买不到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
中国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能不能在巨头的包夹下活下来?
活不下来,是当时乃至今天许多引进派挂在嘴边的理由。

路风教授的回答是可以,他描述了自己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夕所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看法来自剑桥大学的Peter Nolan教授,称中国放开市场,弱小的中企会被强大的跨国公司绞杀,最终中国的大企业衰败,只剩本土中小企业。路风的答案与Peter Nolan相反,他认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是来挣钱的,所以它们会优先花大力气,去争夺那些买得起它们昂贵产品的客户,但在这些客户以外,存在着大量对物美价廉甚至价廉物不用多美的替代品有需求的普通人,那么,中国本土企业可以靠这个下沉市场活下来,开发自己的技术,再凭借对本土市场更深入的理解,一步一步成为外企不得不重视的对手。

实践证明路风的看法是对的,无论是吉利还是华为,都是靠“农村包围城市”活了下来,直到今天,国产新能源电动车和通信成为英美列强不得不靠不公正的扭曲市场的手段予以打压的对手。事实上路风理论的解释力远超于此,我们不妨想一下,拼多多是怎么凭借五线县城和农村的包邮在淘宝京东中间硬撕下一块市场的。
经济发展的实质不是简单的提高资本积累率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无法凭借“比较优势”就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因为技术是有壁垒的,高附加值的行业被发达国家垄断,不会放任你进来。经济发展,说到底是一个获得技术能力,并在技术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把这些技术能力转化为产品和工业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困难重重。
在上面汽车的章节,我们介绍了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阻力是如何试图扼杀中国本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想象力的
。这一现象我们还可以在关于大飞机、核能、高铁、半导体显示器、油泵油嘴等章节一再看到。

比如在《新火》核电一章,在购入的外国AP1000“最新一代”理论技术明显出现实践中成本上升、技术漏洞凸显的情形下,在原本的“引进跨越”方针已经实际上变为“两步走”的调整方案时,一些人仍然通过抢夺修补方案的选址(因为已批准的适合建核电站的地方是有限的),以推迟自己的错误被最终证明的时间。
又比如在大飞机一章,路风描述了当年运-10的设计师是如何被国外同行誉为英雄却在国内遭受一些搬弄口舌的慕洋犬(甚至有些曾经层级非常之高)的诋毁的。这一章描述了当年的航空部某些领导对运-10的打压,附带介绍了著名的04机方案中因为开发团队来自解放军计算机团队,而遭到原本主管的邮电部的无理打压的故事。
这些故事背后的内涵,丰富到今天这篇读书报告涵盖不了的地步。比如04机方案中邮电部的打压最终如何让军方不满施压,此种自主开发的达到当年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方案才最终得以普及,又比开发团队的邬江兴因为04机而遭邮电界某些院士记恨,百般阻挠,最后到2004年才当上院士,这些都让我们联想到李侃如书中关于中国内部博弈机制的描述(《李侃如《治理中国》:二十年前的杰作丨读中国计划(一)》)。
走自主创新之路,要躲过国外垄断者的技术壁垒,要躲过所谓业内人士对你想象力的迫害,要忍受打手们的唱衰和既得利益者的算计,要忍受无知者的评头论足,还要克服我们本身体制中的一些弊端,只有认识了这些,才能懂得所谓的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一句山呼海啸的口号,而是许多人一夜一夜的埋头研究、一点一点的失败经验、一步一步的踏实苦干。也只有懂得了这些,才能在更高一级的层面,理解为什么说中国市场是一种战略资源,为什么中国知识产权政策,应该围绕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创新、技术学习与开发能力展开,为什么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2020年,某位新晋圣人曾经做过一个颇为自得的比喻,说国产车和外国车你们会选,xxxx你们就不会选了吗?放在2020年世界汽车工业格局翻天覆地变化的时间点,圣人的箴言和路风教授两本《走向自主创新》正好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两种人,也是两种态度,两种理解世界和事物的版本。
其实《走向自主创新1&2》的读书报告,在半个月前C919商飞的时候我就想发了,但当时一来在搬家,二来书没读完,没蹭上热点,只能遗憾。现在这里可以推荐一篇当时文化纵横发的路风教授的访谈《一些人对C919商飞冷嘲热讽, 恰恰忽略一个重大教训|文化纵横》。两种人的斗争,仍在继续。
最后我想补充的一点是,不要觉得《走向自主创新》里的内容和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自主创新和普通人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大。比如液晶显示器、VCD的案例都说明,有了本土替代方案,可以极大地限制国外品牌的高价。
一种理解是,本土产业自主创新对普通人生活的帮助甚至在产业模仿阶段就能体现出来。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柯达胶卷,在有平价本土替代品的国内,柯达当年的价格是26块人民币一卷,在没有平价替代品的俄罗斯和东南亚,柯达的定价相当于100多块人民币,而在中东,柯达定价曾一度高达100美元。

今天开始写这篇读书报告之前,我的原计划是把它写成关于核电、高铁、汽车、大飞机的分章节介绍,各自讲点有意思的故事。但写着写着才发现根本没有篇幅和精力去逐一介绍,只能在最最宽泛的维度,梳理一遍路风教授产业研究报告的核心主题和框架。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我也逐渐被路风教授的“激愤”所感染,感受到工业文化独特的“冷峻的热血”
回到本文题目中那个问题,产业升级是宏大叙事吗?我觉得答案是简单清楚的,不是。读一读路风教授的产业报告,可以对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有更清晰也更直观的了解。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更深入也更敏锐的发现。
— END —

特殊时期,可能有用:
备份地址:https://github.com/Linyiwu015015/-/issues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