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抹黑清华,学习到底有没有用?
文/宫殿楼台
大概是因为又到了高校学子毕业季的缘故,近期网上传播着一篇《细数清华大学五宗罪》的帖子,其中一条讲到清华每年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被称为留美预备队。这个80%一看就是胡编乱造,这样的话,美国得有多少来自清华的留学生啊。真实的情况是,清华大学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本科、硕士、博士)出国(境)深造的比例为7.1%。除了出国人数比例明显失实之外,帖子的作者只强调了出去的学生,却没有数数学成归来的学生。中国新闻网2020年12月22日报道:根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251.8万人,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占比达八成。若是跟帖子的作者一个逻辑,不知国外那些为我们提供留学机会的国家会做何感想。
图源网络
只能说,这篇帖子作者的眼界和胸怀还是小了些,甚至让人怀疑他的学历、学识,假若他曾出国留学或是多些学识、视野宽泛、思维开放,有点全球思维的话,想必不会这么偏执狭隘。
如今世界日益全球化,各国之间能够互相留学、人才流动,是时代潮流所向,充分体现了全世界对加强交流学习、丰富学识、培养人才的重视。从这些出国留学以及学成归来的学子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正是学习的重要和知识的魅力。而从抹黑清华的这篇帖子反映的观点来看,缺乏必要的学识和视野很可怕。
现在这句话比较流行: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借着这篇抹黑清华的帖子,来聊聊这个老套的话题,从我们都比较关心命运以及更加关心如何改变命运、让自己活得更舒服自在的角度来唠叨唠叨。
刚刚过去的六月底,又有1291万高考学子们几多欢喜几多愁地查到了自己的分数。有人戏谑:在高考查分的同时应该播放《命运交响曲》来烘托气氛,这未免太过庄重、严肃,倒不如放点轻松欢快的乐曲来舒缓心情。成绩理想自然欢喜,而考得不理想的难免忧愁郁闷,可是忧愁郁闷又有何用?考得不理想,甚至考砸了,毕竟已成事实,倒不如坦然面对。
我们常说要放眼于长远,却往往局限于眼前,被眼前一时一刻、一地一域的得失乱了方寸;我们还常说要淡化功利心,却每每被功利心蒙蔽双眼,在功名利禄中迷失方向。对高考这件事,人们就常常表现出上述倾向,过分看重分数,一旦没考好,就觉得前途尽失。
即便是在科举考试的年代, “一考定终身”的逻辑也不成立,人生征途漫漫,命运的轨迹、前途的演变兜兜转转、千变万化,怎么会局限于一次考试?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好,也不是所有的前途都要依靠考大学这条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虽然是陈词滥调,却不无道理,琢磨琢磨这些道理,或许可以舒缓一下对高考分数的过于看重以及对前途的过度焦虑,从而心平气和一些。
尽管千变万化的命运轨迹并不决定于高考,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高考确实会影响(而不是决定)考生的命运。上了清北、211、985,或是上了普通院校,或是什么院校都没上,考生的前途肯定会有所不同。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人拿某某没有上大学、照样很成功或某某上了大学也没找到好工作之类的话,来说明“不必非要上大学”或“上大学没多大用”。这样的例子毕竟少数,从统计学上来说,属于极个别现象,是小概率事件,不具有代表性,也没有说服力。真正有说服力的当然是要用统计学的大样本来分析:现实生活中,能够事业有成、收入较高、生活质量令人较为满意的究竟是上过大学的人多,还是没上过大学的人多?答案不言自明,毕竟是有学历、有知识的人更受欢迎,也有更多择业、创业的选择空间。虽然职业无尊贵低贱之分,但在从业选择上,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免俗,总会表现出拈轻怕重、趋利求稳倾向,努力去做白领和金领、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去外企应聘,而不愿做蓝领、去当技术工人、去摆地摊做小买卖。只是现如今,读了大学也不得不去做外卖,这个的确不是个人所能掌控的,更多是大环境的问题了。
图源网络
支配人们做出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主要就是知识、学历和能力。虽然知识不完全等同于学历、能力,但知识却是学历、能力的基础。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曾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就会制约其能力的发展,阻碍其职业的选择。撇开就业歧视,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农民工之所以在劳务市场找工作,就是因为没有接受较为系统完整的教育,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而那些在写字楼里工作的职业白领绝大多数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说,如果能够通过努力考上大学、丰富自身学识,当然要努力去争取。如果努力了而没考上,那是另回事。
由以上论述,就是想说明:知识的确可以改变命运。对此,有人编排了段子予以调侃。有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光棍、根本没有谈过恋爱。先生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调侃归调侃,但知识改变命运却永远是真命题,而且知识也确实具有改变命运的神奇功效。李嘉诚先生曾结合自身白手起家、拼搏致富的经历,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正在跨入的21世纪,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知识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工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有人环环相扣地对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给出了以下推理:知识改变认知,认知改变思维,思维改变行为,行为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实际状况肯定不是如此简单的必然逻辑,但这样推理也说得过去,毕竟知识改变命运早已是无需置疑的事实,至于改变的过程和逻辑,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
单来说说知识如何改变认知。由于所生活的时代、所寄身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等因素制约,每个人都存在认知局限。在“地心说”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毫不怀疑地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宣称“日心说”的布鲁诺却被视为歪理邪说。而在科学家一次次用事实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后,人们才渐渐接受了“日心说”。由此可见,相关知识的有无以及正误,确实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三观。缺乏知识往往让人闭目塞听,表现得目光短浅、视野狭窄、观念落后、行为保守,例如那些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被小农意识所局限的农民,而知识丰富常常可以让人耳聪目明,表现得目光长远、视野开阔、观念前卫、行为超前,例如出国深造、学业有成的人往往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
再来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勇立潮头、领风气之先的弄潮儿,自然就会相信知识的力量:阿里的马云、搜狐的张朝阳、新东方的俞敏洪、美团的王兴、微软的盖茨、脸书的扎克伯格、特斯拉的马斯克以及众多知名公司的CEO,任何一位都是地地道道的知识精英。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伴随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出现,创业浪潮中已难有当年那些草莽英雄大展身手的空间,而是由知识精英领衔做主角。
列举上边这些知识精英,难免会有人反驳:要学习、获取知识,开创人生业绩,难道就得一味追求高学历?当然不是,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得是,并不一定非要追求学历,能学到知识、学到本事就可以。这方面可以举举罗永浩的例子。高二辍学后,罗永浩开过烧烤、摆过地摊、打过工,没赚到什么钱。当听说新东方老师年薪百万时,平生最讨厌学英语和当老师的他决定拼上试一试。从大年初八开始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像苦行僧一样背了两个月单词,后来又参加了新东方GRE的住宿班,经常拿着手电筒背单词到凌晨。最终,颇费周折地通过了面试,自起心动念后一年时间里成为了新东方的讲师,由此开启了他的彪悍人生。罗永浩没有高学历,但他有真知识、真本事,他的经历更能说明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没有能够应聘过关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加持,他怎么可能进入新东方?离开新东方后,罗永浩开办过牛博网、经营过锤子公司、做过直播带货,近几年又转战与元宇宙相关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领域。他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其实就是在新的领域不断学习、探索新知识,谋求新发展。
图源网络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对于无论是将考入大学还是不能进入大学的学子来说,学习都远没有结束。有道是:活到老、学到老,置身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迭代令人应接不暇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选择。当然,这里的学习很宽泛,除了书本上、课堂里的学习,更有社会实践中的学习,包括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方方面面。
对任何人来说,学习都是一辈子的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况且,知识还具有改变命运的神奇功效,我们不总是梦想改变命运、掌控命运,让自己生活得更得心应手、更称心如意,那怎么能离得开学习呢?当然,前提是,知识和知识分子都会得到尊重,像现在这样抹黑清华,还真的搞不清学习到底有没有用?

阅读作者其它文章:
作者简介
宫殿楼台:修心养性读闲书,胡思乱想写小文。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