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图文无关
我的文学观——从高考作文说起
文/海北尬生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网上陆陆续续就会传出一些“满分高考作文”。这些文章的真实性自然有待考证,因为我不太确定我们在考场上写的答案,真的能流传出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文章实际上都相当恶心,本来都属于二流,三流的应付之作,是断然谈不上什么文学的。
比如今年,河南有一篇满分作文《以共生团结之水,浇命运共同之花》。为了让大家看着方便,干脆摘录如下:
有人总结了一下:这篇文章中引用了至少18处典故,其中包括外交部的金句、大报纸大刊物的名言,政治人物语录、古人事迹,还有一些干脆引自他人的作品以及作文素材集,比如它的第一段,就来自22年的一篇高考高分模拟作文。这些东西用下来,的确让这篇文章显得异常华丽,但这也是他唯一的可取之处。
抛开这些复杂而华丽的引用,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立意其实相当的肤浅: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一个“团结”。她把团结分成人与人和国与国两个方面,但每一个方面也都浅尝辄止,只提供了论据,却没有对论据详细的展开论述,有相当多的口号性的文字,却没说出什么道理和哲理,更没有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从个体到整体的跨越。因此,虽然这篇文章得了高分,我仍然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失败的议论文。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面曾经写过一位张先生,此人在美国公司工作,于是养成了说话里肆意镶嵌英语单词的习惯。方鸿渐问他“张先生喜欢瓷器吗?”他想都不想来了一句“Sure!来,have a look!”之后的对话也都是这样不伦不类的怪物。钱钟书先生这样评论道:他并没有中文难达的新意,非得要用英语来讲,因此,他嵌入这些英语单词,甚至都比不过嘴里的金牙,只好比作塞在牙里的肉屑,除了证明饭吃的好之外,没有别的用处。那如果用钱先生的话来说,这篇高分作文可谓是塞了满满一嘴,淋漓尽致的展示了自己晚餐的大鱼大肉,但也让人感到恶心。
要是给我这个题目,我会怎么写呢?还是按照作者的思路,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展开,如果是在考场上,那自然另当别论,但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在理论层面上分别论述人和国家团结的重要,事实的论据只是一个辅助。我可以先摆出论据,再论证,也可以先论证,再给出论据,这一点无关紧要,但如果二者只能选一个,我宁可只要论证,不要论据。我会尽可能追求论证的严密,如果考虑到1200字的字数限制,没法对两个方面都展开论证,就可以只论证一个,范围可以窄,深度要够…但我很清楚,我这样写出来,很可能连二类文都不是。高考作文偏偏不要求深,只要求全,而且要求辞藻的华丽,却不重视逻辑的严密和引用的严谨性。
不过有一件事可以让我感到平衡:那些我欣赏的民国大家的文字,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也不会拿到高分。民国的大家里,议论文我最喜欢胡适,小说和记叙文、杂文我最喜欢鲁迅。我们在这里也只讨论这两位,不是因为其他的人就不够优秀或者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往往不太擅长写太短的文章,高考作文的字数限制就足以让他们倒霉。
胡适的议论文并不喜欢过多的引经据典,更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胡适作为白话文的先驱,对于什么样的文字是好文字,有着很强的看法,具体说出来就是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烂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第六点和第七点,这一点不单完全不同于现在的高考作文,也与现在流行的文风相反。所以胡适的文字就像白居易的诗歌,都非常好懂。他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也更注重论证过程,而不是把精力都花在雕刻论据上。

图源网络
鲁迅用典会稍微多一点,但也不会刻意的使用。他的议论文,或者说,最能体现他议论功底的,就是他写的那些又短又犀利的小杂文。这些文章往往一针见血,措辞犀利,论述简洁高效。但也有个问题:它们太短。鲁迅的杂文很多都不过几百字,硬要扩展成1000多字的话,要不然是把两篇连起来叠用,要不然就只能注水,而这样一来,鲁迅杂文的优势也就损失了八成左右。
鲁迅的记叙文和小说写的都很不错,胡适显然就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但鲁迅的记叙文和小说也不是靠用典成就的。鲁迅的作品最可怕的力量来自于他的象征性,我可以说除了曹雪芹写出《红楼梦》之外,还没有人能够像鲁迅那样用一个人两个人的一个情节,乃至几句话就写出一个大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
最能体现鲁迅这方面能力的就是《药》。很多人对于鲁迅最好的作品是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之类的著名篇章都有资格竞争这一荣誉。但在我这,《药》是独树一帜的,是鹤立鸡群的,即使在鲁迅的作品中也是这样。鲁迅的其他作品很多都让人深思,但只有《药》读了让人后背发冷。
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最大的敌人并不是那些他想要推翻的人,而是那些想要被他拯救的人。他们麻木,他们愚昧,他们非常主动的维护着别人对他们的欺压,并视之为天经地义。夏瑜并不是他们的救世主,他们有些人视之为洪水猛兽,有些人则干脆视他为利益,心甘情愿的出卖他,背叛他。到了作品的结尾,这种悲哀和恐怖达到了最高点:被枪杀的夏瑜,和吃他的人血馒头的华小栓葬在一起,而这两个人的人名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华夏”。乌鸦的惨叫,则是这一图景最好的配乐。这样的文字游戏,这样的深意,除了红楼梦之外,似乎别处也没有了。
这样的象征性才是鲁迅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这很难掌握,如果不是像鲁迅那样对国民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精通语言调遣的艺术,是绝对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情节的。鲁迅虽然拥有这样的能力,但除了《药》之外,也没有再创造出这样的作品。《药》这样的作品,即使对于鲁迅而言,也是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的。指望把这样的文字作为考场作文推广,则是绝对不切实际的。

图源网络
我写文字,基本上就是以这两位的风格为导向,在措辞上,在行文上,都尽可能向他们靠近。我写作也有一些习惯,对于文字,也有一些看法,简单来说是这些:
1.深度和广度都重要,但如果只能选其一,宁可选深度
2.论证要严密,在保证不影响精确度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浅显易懂
3.可以用典,但前提是可以帮助理解,而不是成为其障碍
4.不要注水,写不出来,宁可不写
5.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把精力用在情节和逻辑上
6.修辞手法等是手段,不是目的,写作时不必刻意追求
这几条内容不同的大家也都有提到过,表述上可能有差异,但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它们虽然没能把我送进清北,却无疑更贴近写作的原则和本质。就我个人而言,这未必是件坏事。
很多人在看今天的中国文坛,都会对它的凋零感叹不已。曾经我们有郭鲁茅巴老曹等人,现在除了那几位高龄的老作家之外,中国文坛竟然只有一两个还能写出理想的作品,堪当中流砥柱之任,更糟的是,小说散文还有人写,一到议论文时评文,就真的是一片静寂无声了,偶尔有一两声传来,也无非是“特约评论员”的笔体,尤其是近几年更加不堪,竟然朝着胡某进的文体发展过去了。这也难怪:如果中国的青少年在学校里天天都被教写考场作文,写出来的都是这样失败的作品,谁又能指望他们在未来写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来?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