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1
前阵子,我去参观了饼饼即将上的小学,和德国老师聊了以后,我这个出国十四年的人都受了文化冲击。
其实不光文化冲击,还有一个精神上的冲击——
课程表上没找到英语课。
问了老师告才知道,英语课三年级才开。
回家在网上一通补课,原来德国的16个州里,只有3个州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其他12个州都是从三年级才有的。
还有1个州的小学没有英语课和咱们80后当年一样,中学才学英语?
说实话,我真的很惊讶。
根据我的身边统计学,国内朋友的孩子一年级开始学英语,都算是佛系家庭了,很多私立幼儿园都有英文课和外教老师。
和身边很多华人妈妈一样,我也觉得三年级开始学英语,有点晚了。
写上面这段话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你不是心态最平的么?孩子一要上小学,人设就崩了吧!
其实我也可以假装无所谓,表现出看淡一切的样子,再巩固一下“永远淡定,永远不一惊一乍的人设”,但这不是我的风格。
我分享的从来是我真实的感受,不会假装放松,也不会掩饰惊讶,如果我有什么“人设”,那就是主打一个真诚。
2
再说回正题。
我觉得三年级开始学英语有点晚,当然不是“晚到啥都耽误了”的那种晚,而是完全可以早一点。
尤其是听力和口语,年级越小的娃,吸收效率越高,上道儿越轻松无痛。
拿饼饼来说,她几乎是德语零基础入园的。(我们在家只说中文)
不出一个月,她就能明白老师在说什么,一年后就几乎能听懂所有,两年后可以用德语日常交流沟通,三年后能用德语和同学吵架,四年后一些德语词汇用得比我更地道。
我好歹也是德福考了接近满分的人,好歹也在德国读书工作生活了十四多年,到头来不如一个小孩儿四年的功力。
而且我是点灯熬油才学到这水平的,人家是唾手可得,从来没学过,只是在“生活”而已。
你说气不气人!
毫无疑问,语言学习有敏感期的,小娃有本事习得一门外语,就像习得母语一样自然、无痛,这是一个巨讨好但不费力的事。
而“习得语言”这个能耐,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蜕化,消失。
所以当年咱们都是吭哧吭哧地“学习”外语,而不是“习得”外语。
3
得知德国小学三年级才开英语课,我更庆幸从饼饼出生开始,家庭中的英语启蒙就没间断过。
不行,这句话说完怎么有点儿心虚呢。。。。应该说是,很少间断过。
从饼饼出生后,我就一直在刻意保持英文输入,小月龄时候听英文儿歌,2岁开始看原声动画,读童谣书,原版绘本。
在3岁多之前,饼饼的英语德语中文理解能力,几乎是齐头并进的。
当时我也分享过不少在家英语启蒙的心得,公号老姐妹们应该还有印象:
后来写得少了,因为随着饼饼长大,德语自然成了她的强势语言,中文由于在家被我和队友的输入支撑着,也还可以。
而英语由于没有语言环境,外面社交用不上,家里沟通也用不着,被边缘化了。
怎么办呢?
我办法是管理预期。
说人话就是,给娃(也给自己)降低目标,每天尽量保持20分钟的听力输入,足够了。
虽然时间不长,但聊胜于无,重要的是她习惯了这种输入,所以不会排斥,很愿意听。
成年人都知道,很多事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现在她的德语和中文都还可以,英文没有被彻底丢下,做到了“既要,又要,还凑合”,我已经很满足了。
不得不说,语言对于娃来说,投入产出比是相当高的。
我们幼儿园不是双语的,也没有英语课和外教,就凭着每天有且只有的20分钟的英文输入,她已经积累了比我想象中更多的听力词汇。
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牛津树6-7阶的故事她可以听懂80%,但你让她开口说,她不肯,或者只蹦词儿,不说句子。
合着启蒙半天,启蒙了个哑巴英语?
4
听得懂,但就是不说,原因不用从别处找,想想咱们自己的经历就知道了。
除了怕说错,主要是因为没有开口的机会和动力。
怕说错,更多是大人开口的障碍,像饼饼这个年纪的娃,没有那么多思想包袱,重点还是缺乏开口的环境,或是是说,开口动机不足。
什么叫“开口动机”?
举个例子吧,我刚来德国留学的第一个月,银行卡被锁了,接着手机卡被莫名扣了100多欧。
当时德语口语巨差,开不了口,人生地不熟的也没有朋友帮忙,不开口不行,不开口就没有银行卡用,就活该损失100多欧。
这些都是生活中很现实的问题,开口的动机来自“用得上”。
我4月份回国和几个朋友聊天,得知她们为了保持娃的英文不“被强势”,在家会经常用英文跟娃对话,给娃创造英文的应用环境。
我是没机会这么做的,与其担心饼饼没有英文环境,我更担心她没有“中文环境”,为了她不丢掉中文,我们在家里只说中文。
虽然我不能效仿这个方法,但不妨碍我觉得家庭中的亲子口语是个好方法,用“用得上”来鼓励输出当然前提是父母得先自鸡英语。
5
如果父母的英语水平不够,也有办法。
所谓“强势语言”,说到底就是社交语言,对娃来说就是“同伴语言”。
娃最喜欢说的,肯定是同学们说的语言朋友们说的语言,邻居家一起玩的小伙伴说的语言。
即便我对饼饼进行疯狂的中文输出,中文也不会成为她的强势语言,因为我不是她的同伴,孩子和孩子之间才是同伴,是社交关系。
饼饼回国的一个月,经常和亲戚朋友家的小朋友一起玩,中文进步飞快,说中文也不掺德语词儿了。
因为她知道,掺了同伴听不懂,掺了就会影响到社交,所以特别努力地只说中文。
回来后,和德国的朋友玩了几次,又打回原型了。
所以可以从中得到一个思路,给娃找到一个说英文的“语言伙伴”,让英文成为他们的社交语言之一,效率一定会高于和父母尬聊。
饼饼幼儿园有个印度女孩,女孩刚来的时候不会讲德语,只会说英文,班里几乎只有饼饼能连猜带蒙明白她想表达啥,于是印度女孩很快和饼饼成了好朋友。
那段时间,饼饼的英文口语进步很快,但没过多久,印度女孩在德语强势的环境中,习得了德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非母语国家找一个讲英文的同龄伙伴,保持高频交流,这个门槛还是挺高的,有最好,没有的话,那就借助于工具。
如果放在三十年前,为了让娃开口说,可能要蹬着自行车,背个保温壶,带娃去英语角练口语。
现在不一样了,网上不缺资源,一些好的英文APP都做得不错,我最近找到了一个英文启蒙的输入+输出组合拳。
输入就是你们肯定知道的小小优趣,还有来地球做慈善的Khan Academy Kids等等,这个之前专门写过一篇。
输出用的是另一个还没写过的app,以后单独写一篇和姐妹们详细聊。
除了前面说的亲子口语,语言伙伴,借助工具,我还有一个很好用的土方法:“接话茬”。
这个方法来自我听过的一首德文儿歌。
先给你唱一遍完整的儿歌,然后第二遍空出每句话的最后一个词,让娃来接。
第三遍的每句话空两个词,第四遍空三个词,以此类推,直到整句都需要娃自己唱出来。
接话茬的方法可以用在英文绘本共读上,大人先读几遍,等娃熟悉了内容,选择一些句子空出最后的词不读,让娃接话茬,然后逐渐增多空词,鼓励娃越说越多。
6
平时写的更多是儿童心理和社交,和素养类启蒙的文章,很少写学科启蒙。
因为一直觉得自己在国外,学科方法不能给国内的姐妹们太多参考,但其实想一想,很多东西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比如英语和音乐,看似不搭边的两个东西,实际上启蒙方法是相通的。
之前和姐妹们分享过一个音乐家朋友说的,在进行理性认知之前,一定要先建立感性认知。
翻译成人话就是,在让娃正式学乐器之前,先给他们提供大量机会欣赏音乐,建立乐感,节奏感,产生对音乐的向往。
同样的道理,放在学科启蒙上也成立。
比如在正式学外语之前,先给他们提供大量机会听原声,熟悉音素,建立语感,不用多么向往,起码不排斥。
另一个相通的,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点是——
学会接纳局限性,管理预期,做“影响圈”内的事,不过度聚焦在一件事上。
把娃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各科简单相加的总和。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黛西好物推荐
🍪 618抄作业,6月20日优惠截止这篇写得我快工伤了,废我一个,你们省心也值了
不开打赏,喜欢请转发+在看+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