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掐指一算,心里一惊。
再过三个月,饼饼就要上小学了。
感觉在怀里喝奶的日子才没过去多久,转眼就成小学生了!
之前很多姐妹问我,怎么5岁多就上学啊?是提前一年上学吗?能跟上吗?
没有提前,是正常入学。
德国小学通常是四年制,一般6岁入学,但饼饼的小学是五年制,多了一个“过渡年”
这个“过渡年”不是幼小衔接,而是把一年级分成了两年上,相当于把一年级“拉长”了,让孩子们慢启动,有更长的适应过程。
前阵子校园开放日,我从校长那儿得知,他们1975年就搞了这个“过渡年”,当时是给学习有困难的娃和德语不好的娃开的小灶儿,让这部分孩子提前一年入学适应。
后来他们发现,把一年级“拉长”对孩子的学习帮助非常大,于是他们向州政府申请,做成了面向所有孩子的普适模式。
由于学制长了一年,没有特殊情况的话,5岁就有入学义务,这样五年后小学毕业,和上四年学制小学的娃是一般大的年纪。
开放日上,我跟校长和老师聊了很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甚至让我这个出国十四年的人受到了文化冲击,今天来和姐妹们聊个5毛钱的。
1. 德国教育躺平?那是没看到真相
我之前和姐妹们浅浅聊过德国的学制。

小学四年,10岁分流。
一波孩子上文理中学,将来念大学;一波孩子读实科中学/职业中学,将来走职业教育路线。
当然了,这是极度简化的说法,实际上比这复杂得多,两条路之间也有“换道”机会。
虽然但是,10岁就分流,咱们中国父母听了就后背发凉,替孩子捏把汗,尤其是心智成熟相对晚的男孩,太焦虑了。
尽管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完善,可以说是世界标杆,但近些年来,随着难民等社会问题的加剧,德国家长的心态也悄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般来说,德国小学都是就近入学,离家最近的小学就是“最好的小学”,家长们不会愿意天天大老远送孩子跨片区上学。
但是,我和饼饼小学校长聊天中得知,近几年,越来越多周边地区的父母,申请跨片送孩子来这所小学。
原本放学后的托管位置非常充足,现在不够了,只能优先留给片区内的孩子,跨片过来的孩子就算父母是双职工,也几乎不可能拿到托管位置,中午就得接走(德国小学只有半天课)。
即便这样,今年仍然收到了大量跨片入学申请。
这所小学并不是什么厉害的小学,也没有什么厉害的老师,德国小学不允许排名,师资很平均,没有“牛小”和“渣小”的区别,更没有“名师”一说。
父母们跨片过来,看中的就是这个学校的“过渡年”给孩子多一年的时间适应小学,不要本来是个读书的料儿,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分流了。
所以你看,德国教育并不是很多“德吹”说的那样躺平,德国父母也不是“上不上大学无所谓”的心态。
风平浪静的海面底下,总会有一股股暗流在涌动,只是岸上远观的人看不到而已。
2. 数学是美术老师教的
刚来德国的时候,我的邻居是个退休的小学老师。
和她聊天中得知,她以前在学校教德语,数学,常识,宗教,美术,体育。
我用吭哧瘪肚的德语说,中国有个段子,形容一个人的数学不好,就说他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老太太完全无法理解这个段子的笑点。
她认真地和我说:
我同时教数学和体育,有很多好处。
比如我可以在体育课上引入数学任务,让学生测量跳远距离,用统计方法分析体育比赛的数据。
学科和学科不是孤立的。
这是我来德国受到的第一个文化冲击,小学不分“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全能老师”。
饼饼的小学当然也不例外,除了体育和数学,其他所有科目都是同一个老师教。
我好奇问那个老师,您为啥不教数学呢?
她说我教啊,我教隔壁班的数学课,隔壁班的“全能老师”教饼饼班的数学课。
老师适当地“交叉”班级教学,这样就可以认识更多班级的孩子。
我更不理解了。
如果让一个老师教所有班的语文,一个老师教所有班的数学,那么每个老师都可以认识全年级的孩子,老师也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自己的学科上,教学效率更高,这不是更好吗?
校长在旁边抢答道,老师的工作重心不是教学科目,是班里的孩子们。
我心里一惊,棋逢对手啊!比我还会强行升华!
我明白她的意思,老师的任务不止是教书,更是育人,作为老师,你不能只知道这个孩子的数学怎么样,语文怎么样,而是必须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教育以人为本,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被他们拿捏了。
老师补充说,一个老师教全科,对教学效率也有好处的。
这又怎么讲?
比如,老师可以在德语课上,可以给学生一些和数学有关的阅读材料,在数学课上,选一些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数学题。
又比如,老师可以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练习使用几何图形绘画,在德语课上,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名画的小作文。
老师的角度来说,可以平衡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进度,学科和学科之间相互促进,也避免了重复教学,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学生来说,他们可以理解不同学科之间是存在关联的,知识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
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解决一个问题,不可能只用到某一科的知识,都是需要综合运用和理解的。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八字精髓也被他们拿捏了。
3. 学会合作,而不只是竞争
德国公立小学和我印象中的小学教室也不太一样。
不是一排排朝着黑板的座位,而是几张小桌子拼成一个大桌子,孩子围坐在桌子四周,上课和开会似的。
▼ 教室里不方便拍照,找了张网上类似的图
我问老师,为啥不是一排排地朝前坐?围起来坐,孩子们不会相互影响听课吗?
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听了有点儿感动。
她说,他们还是孩子啊!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已经突然多了很多规矩要遵守,需要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而且,在一张大桌有很多优点的。
什么优点?
学会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如果有孩子影响别的孩子听课,我们当老师的可以干涉,维持秩序,这些都是小问题。
但是,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建立的合作精神,从相互帮助中获得的价值感和对自我的认同感,我们是给不了的,这些只有同龄人之间能相互给予。
尽管来德国十几年了,这番话还是着实地冲击到了我。
原来,“影响听课”是小问题,合作精神、价值感、自我认同感是大课题。
现在这个社会,孩子有太多机会学习如何竞争,如果学校只强化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而没有教会他们合作,实在是一种失职。
学会合作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黛西
姐妹们,最近微信又悄悄改版了为了咱们不失联,为了我有动力再写三十年,⭐️星标「天赋一饼」,常来看我聊个5毛钱。
📍📖 你可能还喜欢读
不开打赏,喜欢请转发+在看+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