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周里,几只气球牵动了全球人的心。
    这是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的缩影。
    当国家之间的弦紧绷至此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国家发展战略中最核心的几个元素:政治、经济、和科技
    那么,在我们投资人的眼里,如何才能实现大国崛起呢?
以史为鉴:战事中的破局者
    早在1900年,西奥多·罗斯福就曾指出,美国由于其“实力和地理位置”,已经“越来越成为整个地球的平衡力量。”
    但当时美国,被普遍认为只是一个经济大国,在军事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储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对邻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战局有着绝对的了解和把握。但他们并没有想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竟然能将整个社会的财富、人口和生产力等,在短时间内全部高效地转为战时储备,影响了整场战争的局势。
    同样的情况,在二战时再一次上演。
    1942年初,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生产能力,都在以德意日为代表的轴心国控制之下。
    但当战局阴云笼罩欧洲之时,丘吉尔的那一句“新世界将以其全部力量和威力,挺身而出”,本是为国家打气的话,事后却被证明成为了绝佳的预判。
    当日本部队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将要承担的后果。
    确实,1939年之前的美国军队,都没有为全球规模的工业战争做任何准备
    让我们用华尔街日报给出的数据,来简单做一个对比:
    1939年,德国空军有8,000架新飞机,美国只有1,700架老式飞机;德国有2,000辆坦克,而这一数据在美国,只有可怜的325,其中大多数还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遗留的装备。
    那日本呢?
    当时的日本,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拥有的战舰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胜于美国。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也被公认不具备迅速提高武器生产所需的能力
    由于国会调查和政府合同等因素的困扰,大部分的武器制造商都已经关闭了产线。
    如果对工厂进行重新改造,并改变经济架构来适应军事备战,外界普遍认为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再加上美国禁止对侵略者实施禁运的中立立法一直持续到1939年,且罗斯福总统哪怕在1941年仍承诺不向海外派驻美国士兵。
    这种种迹象,都让轴心国成员德国、日本、意大利认定,美国对战局的走向无足轻重。
    希特勒曾经嘲讽道:“除了选美皇后、百万富翁、以及愚蠢的唱片和好莱坞,美国还有什么?”
    可1942年之后的美国,真的如外界预测的一样吗?
    并不是。
    从1940年到1945年,5年的时间,美国造船厂生产了141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807艘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以及203艘潜水艇。
    美国汽车制造等行业生产商,通过改造装配线,成为军需生产商。
    截至1945年,他们生产了多少军备呢?
    答案是88,41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57,000门火炮、240万辆卡车、260万挺机枪,以及410亿发弹药。
    而美国航空业则以每天170架飞机的生产速度,在二战期间一共交出了324,750架飞机的答卷。
    凭借着对战局的关键影响,战后的美国成功来到全球政治军事的最顶层。
    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
    从此,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在美苏竞争期间,硅谷地区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代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使美国成功实现了飞跃。以至于很多人评价美国是
“靠战争发家致富。”
    但其实我们更需要看清的是,各个国家间的形势和关系都是动态的,甚至有一种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例如,二战初期,如果没有英国和法国的支持,捷克就不可能准备与德国人作战;而如果不是有美国支持的希望,英法也不会提供对捷克的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从头至尾,随着参战势力的逐渐增加,平衡在不断被打破。美国是战事的最后一个破局者,但不是第一个。
    这就像下棋,你一步我一步,子子相连,方定胜负。
    任何事情,无论是个人发展、创立公司还是国家战略,本质上都是决策的艺术。
    每一步决策,后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可能。相连成网,成为局面。
    因此,不同的决策可能殊途同归,也可能有天壤之别。
    美国,就是在一战和二战两个节点上,做出的决策,使国力发生了飞跃。
  但是,这样的机会,如今还会有吗?
大国崛起:发展的迷雾与道路
    纵观历史,无论与谁相比,
现代中国的发展,都是一个奇迹。
    它带领着
十几亿中国人从贫穷走到温饱,再到如今的小康。
    建国至今,中国用不到百年的时间,从一无所有发展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已经是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当所有人深受鼓舞,笃信着大国崛起的梦想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两个问题:
 我们所谓的大国崛起,到底是什么?
要实现这个目标,道路和方法是什么?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回到一开始提到的国家发展的三个要素:
政治、经济、科技。
先说政治。
    对于国家而言,国际政治就是立场,正如同决策是一种行为。
    从先秦时代的合纵连横,到近现代的不同社会路线。绝大部分的立场,彼此之间或冲突对立,或相似结盟,中立的才是极少数。
    用我们平时更常用的说法来讲,就是“站队”。要么主动选择,要么被动加入。
    与当年美苏争霸、全世界一分为二的极端情况不同。如今的全球格局更加复杂,不同国家间的利益和冲突更加碎片化,这也让矛盾和利益在不同的国家主体之间不断叠加。
    就像纠缠在一起的线,剪不断理还乱。
    强大的国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等待别人加入。弱小的国家,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立场去依附,同荣辱、共富贵。
    幸运的是,中国已经用70多年的时间,从不得已选边站谋发展的角色,变成了一个立场的引领者,在寻求着更大的改变。
    这当然是好事,也是“大国崛起”几个字背后的期待。
    但这条路,难上加难。
    如果我们去看一战前的德国,和二战前的日本,会发现这两个国家,都在追求两个字:制霸。
    但是他们都把眼光限制在了自己的区域当中。
    德国看欧洲,日本看亚洲,都希望自己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可惜他们都错了。
    失之道义、肆意屠杀,这当然是全球国家联合抵抗轴心国的原因。
    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政治格局上。
    如果德日意当时的计划成功,他们会将区域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就会重塑全球的政治格局。
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足够实力,挑战世界秩序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要知道,导致轴心国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失之道义,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破坏了上面提到的政治规则。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东亚地区的头部力量,一举一动被全世界所关注。
    树立一个互利互助、共同发展的形象,有助于中国的进一步和平崛起。
    大国的崛起的真正表现,应该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提升。这个目标的实现,靠的是国家内部的创新发展,和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赢。
 再说经济。
    2022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且占全球经济比重近20%。
    这表示,中国的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都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的每一个经济决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还广泛影响着有商贸往来的各个国家。
地位和体量的提升,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可只看这些就够了吗?
    我们如今的GDP,是被我国广大的人口数量堆砌出来的,而且过去二十年中,大量依托于国家基建的红利。
    那么,当我们把2022年的GDP数额18万亿美元除以14亿人口,就会发现我们的人均GDP水平,为12,500美元,仅仅排在全球第60位。而美国的人均GDP为76,400美元。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在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一个家庭的年收入,还不及北上广等城市一个人的月薪。
    当基建开始降速,经济结构发生巨变,中国的经济新动能来自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发展失衡的问题,帮助底层人民快速增加收入?
    这些都是中国要实现崛起,必须要考虑的,也是有识之士必须站出来解决的问题。
    当今的货币体系是战争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文明和市场的发展。如果中国或其他国家希望对这个体系有所改变,需要一个大规模的国际突发事件。
    所以,过去一年的俄乌冲突,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也给中国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因此,接下来的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决策至关重要,要慎之又慎。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科技。
    我作为投资人,对科技领域的事件和趋势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关注。
    科技创新是国家实力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我们前面提到,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化转型,过往基建提供的巨大红利正在逐渐失去其动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然与发达国家趋同,未来将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美国就是在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下,在
尖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
等领域不断引领全球发展,才有了如今稳固的地位。
    过去几年,国产替代”、“弯道超车”等话语不绝于耳。这代表了中国人心气儿的提升,是好事情。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从“追赶”到“超越”的突破,需要在生产制造、学术研究、商业转化、市场空间等方面有足够的积累,才能支撑起科技超越的实现。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可能还不够。
图:光刻机的光学镜头
    就比如光刻机,其核心原理并不是特别复杂。但是这种设备对精密光学器件的超高要求,中国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提供。
    但在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是在追赶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以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从某种程度上(例如销量)的确实现了超越。
    传统的汽车生产制造,多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变革。因此,国内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几乎已经达到了全球的水平。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更多依靠的是软件算法来决定性能,对于硬件反倒没有过高的要求,中国车企才有难得的发展机会,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前列。
    政治、经济、科技,这是我眼中国家发展的三驾马车。
 要实现“大国崛起”的梦想,中国必须权衡好这三方面的利弊。
图:当年与如今的深圳面貌对比
    中国人民,用了七十多年的时间,从贫穷积弱走到今天。
过去的中国,追求的是生存,是能够不被打扰、从零到一的机会;
 未来的中国,寻求的是突破,是要打开向上发展的空间和维度。
    这就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与其他国家求同存异、互利共赢、以和为贵。用温和而不激进的发展策略,与更多的国家合作,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毕竟,要实现大国崛起,平和友善,聚焦科技,稳定民心,是唯一的道路。
往期系列文章回顾:
  【第一篇】三十年,从清华园到硅谷
    【第二篇】你真的懂得「价值」吗?
    【第三篇】没有白走的路
    【第四篇】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
【第五篇】英雄不问出处
    【第六篇】竞争才是企业生存最好的土壤
    【第七篇】想创业,先问问自己够年轻吗?
    【第八篇】如何寻找暴富的引爆点?
    【第九篇】创业必知的十个真相!
    【第十篇】我公司的业务,被大厂抄袭了
    【第十一篇】你为什么总被别人管着?
    【第十二篇】三个建议帮助你在职场中“更进一步”
    【第十三篇】我眼中西式教育的优和劣

星火燎原 革故鼎新丨AMINO李强入选2021胡润全美创新杰出人物榜单
AMINO管理合伙人李强获评2021福布斯·北美华人精英TOP20商界领袖
AMINO管理合伙人徐霄羽博士上榜创业邦2022女性投资人

谷歌华人“老大”的传奇人生 | AMINO朱会灿博士入选「2022福布斯中国·全球华人精英」榜单

独角兽 
估值10亿美金以上公司新闻

AMINO基金投资策略
高速成长公司新闻
Avail空中手术室(1):融资1亿美金,让专家远程进手术室
新品发布!AMINO被投企业英韧推出新SSD主控芯片:读取最高可达7GB/s
创业小课堂
初创企业用人解惑
成长期企业痛并快乐着
VC能为初创企业带来什么?
优秀创始人的特质
以大数据为投资主线
后疫情时代的创业机会
创业是有方法论的
投资人的一天
数据安全与垄断
AMINO机器学习项目斯坦福分享会 | ACSSS
原有产业+新技术=新产业

AMINO资本徐霄羽:“AI+生命健康,1+1>2”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