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不仅对提振消费有帮助,而且,对在疫情中压抑许久的老百姓的心态,也有一个舒缓的作用。从疫情中走出来的人民,需要一些刺激与激励。

一、发钱完全可行
在2022年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经济学李稻葵建议,给居民发钱,提振消费。他以上海为例,上海有2500万人口,假设平均4口人住在一起,就约有600万家庭。从600万家庭中选出收入最低的10%,也就是60万个家庭,每个家庭发放一万元现金,也就是60亿元。这笔钱对上海接近8000亿的财政收入来说,并不多。
此轮疫情冲击下,许多方面的消费出现了下降。疫情影响线上线下消费,还会影响收入,导致消费下降,而消费下降往往具有一定的惯性,影响的时间也会较长。李稻葵所做的数据研究发现,今天消费下降1%,未来七八年的消费水平都会有所下降,“因为会有心理上的阴影”。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前司长盛松成在同一场合发言的印证。盛松成指出,2020年武汉疫情后生产和投资出现V型反弹,但是消费大约花了一年才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消费恢复缓慢,与消费意愿减弱有关。
政府给人民发消费券、发钱,可以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振兴消费活动,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经济的复苏。有专家估计,发钱会产生10-15倍的杠杆,会对社零总额的同比增速产生很大的抬升作用。
东吴证券研报分析称,基于2020年数据,消费券的拉动效应远超预期,且不存在“透支消费”问题。研报认为,1元消费券中会有0.87元流向小微商家,规模越小的企业越受益。
发放消费券,不要发得抠抠搜搜的。
二、不要把优惠券当消费券
现在各地对消费券的计算方式,一般是把财政出的钱,叠加金融机构、商户的优惠。比如成都,通过云闪付发放成都“520”消费券,财政资金规模1.2亿元,发动金融单位和商户叠加优惠活动,共计2.4亿元。
再比如,北京发放1亿消费券,是“计划由政府和平台企业出资,餐饮企业不出资”。还会引导各种企业出台免费券,优惠券。
还有京东,也号称联合全国15个地区累计发放超7亿元消费券
这些提法都是有问题的。
在三部门国民经济模型中,分为居民、企业、政府。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的政策,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去刺激经济。简单的说,是政府的作为。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是刺激政策的对象,而不可能是刺激政策的出钱主体。
任何商家的优惠,是从利润中让利而来。这笔钱本身就存在于经济循环之中,不能和财政支出的钱视为同一性质。打个比方,餐饮企业难道可以是发消费券的主体吗?怎么不叫消费者自己给自己发消费券呢?消费者参加了商场满300退100的优惠,能说自己老板给自己涨了工资吗?或者感谢政府发了优惠券吗?平台虽然大也是企业,属于企业部门,不是政府。
如果这些都是消费券,那中国经济中,平时就存在天量的消费券。
另一个问题是“满多少才能用多少”。这种设计,目的在于,提供更大的乘数效应。比如,满500才能使用100,理论上,只要这张消费者券用出去了,就相当于用100元的财政开支,拉动了500元的消费。
不过,这种想法可能并不成立。首先,对于本来就打算花500元的消费来说,这500元本来就是经济循环中应有的部分,拉动作用很有限。
其次,这种方式也会减少消费券的效果,因为消费者自己没那么笔预算,就不会消费,这笔钱就花不出去了,就不能进入经济循环中。
消费券不同于优惠券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流动性。没有充分流动性的消费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不大。
所以,要严格区别优惠券与消费券。不能掩耳盗铃。假装优惠券是消费券。
四,要普惠,不要抽签,不要搞成获客
还有一个问题是,因为消费券背后的资金不充足,所以,就无法进行普惠的人人都有,往往采取网上抽签形式。这种形式,往往有利于年轻人,文化层次高的人,相对而言,这些人收入更高。这就相当于把那些老人、文化低的人、数字能力差的人筛选出去了,但实际上,消费券发给这些人,既更公平,作用也更大。
消费者的使用也比较麻烦,以成都为例,用户要下载云闪付APP,使用手机定位权限定位在成都,出示云闪付APP生成的“付款码”。
对商家而言,也不容易,注册地在成都市的零售及餐饮行业的实体商户,要登录云闪付APP,报名、填写并提交相关资料,经银联审查才能参加。此次成都一共发放264万张,1.2个亿,平均每张消费券45块钱,这几乎和一个App的获客成本差不多。
所以,某种程度上,对经济的作用,就是一次互联网烧钱营销的费用,实际上用处非常有限。
五、他山之石
在经济危机、疫情时期,很多国家与地区都开始发钱,促销售、保增长。
2021年,香港首次推出5000元电子消费券计划,凡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和新来港人士,只要过去两年没有长时间不在香港,均可申领电子消费券。2022年4月7日,香港再次向约630万名合资格市民发放2022年消费券计划第一阶段5000元的消费券。这笔钱只是今年的第一笔。
2022-23年度,香港推行的新一轮消费券计划,向合资格市民发放总额10,000港元,整个计划涉及约664亿港元,预计措施可惠及约660万人。消费券可以用于街市摊档、超市、便利店、餐厅、咖啡店、娱乐设施、美容院、公共交通等,总之就和钱一样了。
在2020年12月20日时,美国国会就已经通过了一个数额达到9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每一个美国人都可以拿到600美元的救助金,在2021年年初时,美国又实行了一个数额高达1.9万亿美元的救助计划,每个美国人可以拿到1400美元的救助金,这还没完,美国还宣布,从2021年7月开始,每个月向3900万家庭提供补助。
再来看看这些新闻。
资金规模大——烟台发放总规模1000万元的惠民餐饮消费券,“满200元减80元”“满300元减150元”的优惠力度吸引了大批市民抢券。
长沙消费者在云闪付上领取“满200元减50元”消费券的同时,还可以在其他APP上领取“满99元减25元”等不同额度的长沙同城消费券。
6月18日,海口发布新一轮政府消费券,每位市民最多可领取1张免税消费券和2张通用消费券。“满2000元减200元”的免税消费券可在海口市4个免税店使用,通用消费券有6种面额类型,最多可减110元。”
六、科学、精准的发钱
相比普遍式的发钱,定向向经济不宽裕的群众发钱,效果更好。这既符合公平原理,也有利于更大的提升发钱的作用。经济收入低的人,得到这一笔钱,大部分会用来消费,不管是购置家电,还是衣物、房租、和朋友聚餐。经济收入高的人,本来就不会因为没钱,去节约,限制自己的消费。他们拿到钱后,就是存起来。
利用数字化手段,定向某些行业,也是可以的。在疫情中,受创最大的是餐饮与旅游行业,这些领域的消费本身是有消费弹性的,政府财政发出的钱,能够精准的调控行业,准确的引致消费,尽可能的补回失去的消费,从而实现帮扶政策的精准落地的目标。
消费券,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满足占便宜的心态,刺激情感,从而改变消费边际系数,提升消费。这就要求金额足够高。规模足够大,同一时间发放消费券,才能形成情绪上的共振。想象一下,全国在同一天发消费券,每个家庭1万元,退一步,5000元,社交媒体上会是怎样的场景?
所以,消费券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可以给各地消费券提供中央财政的支持。只有顶层设计,才能以一定规模,协同全国各地,起到1+1大与2的作用,形成群体情绪,刺激消费。情绪跟不上,消费券就会事倍功半。
其次,消费券,必须是具有高流动性的,能很大程度上替代现金的,以财政为背书的消费券,而不是各类企业的优惠券,或者搞出繁琐的程序。
第三、以前是群众害怕病毒,不敢消费,商家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所以通过消费券刺激消费。但现在的问题,并不是群众不想消费,而是不能消费。对未来是否复工、是否能流动,能上班,缺乏预期,所以,当下的关键,不是消费券,而是接触对经济的抑制。
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必正其名”的问题,类似问题还有很多,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