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发布《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称,“建议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一定要抓住75-85年这一代还能生的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后00后”。
这话引来很多批评与嘲笑,归根到底,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讨厌通胀;第二、更重要的,不愿意生。他说得对不对,技术性的问题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愿意生,他再怎么说,都会招来嘲讽。
能参与这个话题,都是中产吧,所以,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中产理性”,但是,这种理性是错的,是非理性的,是迷思。且容我慢慢道来。
一、政府直接让央行印钱花,会引发货币信用的崩溃。央行也不能直接印钱。
二、另一种方式是,不印钱,收税然后转移支付给生育家庭。
三、两种方式可选择。
印钱短期还有应对经济下行的作用,相当于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另外,数字化人民币,可以实现控制下的专款专用,定向到生育相关资源,虽然经济是一张网,生产奶瓶的人拿了更多工资,也要多买肉,但冲击应该比没有数字货币的情况小。
四、但本质问题差不多,即要不要显著的大力度补贴生育。
补贴就必然有人受损,政府不能自己创造财富。
归根到底,单身税要不要收,怎么收。生得越多,补贴越大,一胎、二胎、三胎,那种情况是净收益?大致可以推断,只生一个都是净收益的话,那净损失的人群就太小了,负担太重了。
还有就是都重税,财富政府拿走更多,你要减少损失,生一个比不生好,虽然此时仍处于净损失;生两个净赚;生三个赚得更多。
补贴生育就这么回事,归根到底,政府不创造财富,只能分蛋糕。但总得做,不做更没有生育。现在力度太小。
当然,有更好的办法。
五、政府手上有增量,有做蛋糕的原料:土地。
向生育家庭定向供给他们所需的最大要素:土地。土地就是房子,有了房子,小孩可以爬,可以围栏围起来,安全;祖辈可以来帮忙带。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人口之母。
不白给房子,可以退土地出让金。这种方式,未必会造成国家整个房地产资产总价值的下降,但却会造成房屋单价的下降,也就是说当前不动产的持有者且没有生育孩子的人,会承担成本。但反正不是要收房地产税嘛,相当于税款定向刺激生育。
这么做更合理。
六、土地不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地是不可毁损资源。地球上除了切尔诺贝利,没有消耗任何一块土地。
这是一个迷思。从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这些左派经济思想派生出来的东西。简单的说,把人类视为地球的病毒,这种潜意识会产生各种政策,抑制人口。
七、要增效。生育最大的负担源于教育。鸡娃这种反人类、低效的事,一定要抑制。但问题的根子在公立教育的筛选体系,而不是校外辅导。要避免家长的囚徒困境,要建立新的社会行为模式,就要建立“焦点均衡”,简单的说,要形成共识,大家都不想去鸡娃了,才能避免囚徒困境。
这就要改变观念。
八、其实,关键是改变观念。而不是算经济账,
生孩子这件事,从来都是观念驱动的。生物繁衍,生存资源一定是向下一代倾斜的。简单的说,你欠你爹妈的还给你的娃。同时,基因、本能、社会观念,都让你觉得,还给娃,虽然是拿出去了,自己累,但感觉很幸福。
很多行为,在计划生育下是没办法,久而久之,形成观念。现代时代变了,旧观念、旧模式已经是刻舟求剑了。但划生育刷了那么多年的标语、引产了那么多孩子,已经被固化的观念,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任遭到了普遍的嘲笑。
那就需要宣传将“多育”树立为幸福生活的标杆与象征。但现在舆论打鸡血去了,顾不上。
九、这不是割韭菜,如果有一件事是国家、个体共赢的话,就是生育。起码中国还没越过那个不是共赢的槛。
现在人们不愿意生,是因为对未来有信心,而不是所谓的养育压力大。所谓养育压力大,是各种迷思下的凡尔赛。
这些迷思说来话长,以后慢慢公号里谈,先说一个。
一个人生下来,考上985的概率是0.7%,但他死于25岁之前,父母成为失独老人的概率是4.6-5.4%。后者概率大6-8倍。
但人们会觉得前者是自己应得的,而去大力争取,但从来不为后者做任何准备。
并且,将此称为:中产理性生育观。
热文推荐:
欢迎关注本公号


推荐订阅另一个公号

推荐一个保存文章,转图的工具,复制公号文章的链接,点进去就可以自动转图,还有附带你的评论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