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博士“虎爸”毛某逼着一双还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儿女学习高数、文言文,甚至谩骂、殴打子女。其妻子请求公安民警、妇联工作人员、学校老师介入协调,但毛某一直未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认为管教孩子是“家务事”,拒绝接受协调。随后,妻子郑某向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经调查认定,虎爸毛某经常用侮辱性字眼谩骂子女,甚至出现殴打行为,教育方式失当,有对未成年人进行精神侵害的家庭暴力行为。因此作出裁定:禁止虎爸对子女以及相关近亲属实施家庭暴力。
博士学历的虎爸暴力鸡娃,这则新闻击中了很多舆论中的热点,立刻引来诸多关注。其实这样的事不少。
首先,要为郑女士点赞。她是一位善于利用社会资源、乃至法律武器保护子女免受侵害的勇敢的现代女性。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暴力不仅包括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身体侵害行为,还包括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精神等侵害行为。“虎爸”的行为,已经属于家庭暴力,涉嫌违法。面对这种情况,受害人可以向所在单位、居委会、村委会、妇联等单位求助;也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寻求法律的帮助,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就是其中一种。相比这位勇敢的女性,虎爸并非是教育孩子上”虎“,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望子成龙的问题,让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学高数,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正常期待。反映了这位虎爸的基本判断出了问题,鸡娃也有基本的规律和技巧,它不能脱离孩子的成长规律。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更深层次的,反映了他的性格上的一些问题。
高学历父母,往往对子女的成绩有更高的期待,但上帝是公平的,自然界存在回归效应,高智商的父母未必生得出高智商的子女。
这些抓狂的家长,多多少少都会想起自己当年,总是又快又好的完成作业,他们很难理解如今自己的孩子怎么连这样一个简单题目都明白不了。不过,他们忘记,或者,不敢想起的是,当年也有很多小伙伴,咬着笔头,愁眉苦脸。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郁闷、抓狂到心肌梗塞的家长们,都不敢直面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的名字叫回归。
统计学上的“相关”和“回归”的概念最早由19世纪末期高尔顿(Sir Francis Galton,1882-1911)提出。高尔顿是生物统计学派的奠基人,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医学,放弃医生生涯后,他研究过气象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指纹学等多种学科。1865年后,或许受他表兄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的影响,他的主要兴趣转向遗传学。他开始用统计方法研究父代和子代的智力、身高、性格及其它种种特制的相似性问题。
高尔顿和他的学生K·Pearson观察了1078对夫妇,以每对夫妇的平均身高X作为自变量,取他们的一个成年儿子的身高Y作为因变量,将结果描成散点图,发现趋势近乎一条直线,即父母平均身高X增加时,其子的身高Y也倾向于增加。这当然是符合常识的意料之中的结果。不过,高尔顿还有新发现,他发现这1078对父母平均身高的平均值为68英寸时,1078个儿子的平均身高为69英寸,比父母平均身高大1英寸,于是他推想,当父母平均身高为64英寸时,1078个儿子的平均身高应为64+1=65 英寸;若父母的身高为72英寸时,他们儿子的平均身高应为72=1=73英寸,但观察结果确与此不符。父母平均身高72英寸,超过平均值68英寸,其儿子也倾向属于高的一类,其平均身高71英寸,但比父母矮,离平均值更近。反之,父母平均身高64英寸,属于矮的一类,其儿子也倾向属于矮的一类,平均67英寸,但比父母更高,平均值更近。
高尔顿仔细思考了这个发现,然后认识到其中的真实性与必然性。他说,假设不发生这种向中间值的回归,那么从平均意义上看,高身材父亲的儿子将与他们的父亲一样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儿子的身材必须高于他们的父亲,以抵消身材比父亲矮小者的影响,使平均值不变。两个儿子中,高身材者儿子的儿子也将如此,那么,会有一些儿子身材更高。这个过程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同样地,将会有一部分儿子身材比他们的父亲矮小,而且有一部分孙子将更加矮小。那么,如此一来,父母高(矮),其子女比他们更高(矮),则人类身材将向高、矮两个极端分化。不用多少代,人类种族就将由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两极构成。上述的情形并没有发生,人类的身高在代际之间大致相同,在平均意义上趋向于保持稳定。高尔顿得出的解释是自然界有一种约束力,它让身高有一种回归到中心的作用,使人类身高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
1855年,高尔顿发表了一篇“遗传的身高向平均数方向的回归”文章,阐述他的这个发现:身高这种遗传特性表现出“高个子父母,其子代身高也高于平均身高;但不见得比其父母更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往平均身高方向发生‘回归’”。高尔顿把这一现象叫做“向平均数方向的回归”(regression toward mediocrity)。这就是“回归”名称的由来。回归现象不只发生于人类身高遗传中,这种模型现在支配着经济学、医学研究和工程学的很多内容。当然,对少数人遗憾,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幸运的是,这个规律,同样也支配着人类的智力遗传。
如果你的双亲都是天才,也许你会和他们一样聪明,也许比他们更聪明,但是最有可能的是,你的智商达不到他们的高度。爱因斯坦有三个孩子,有一个一岁多就夭折了,另一个孩子叫Eduard,是个非常有前途的医学院学生,但是他得了精神分裂,大半生都在医院接受治疗,唯一有所成就的是Hans,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利工程学教授,是沉积物运移领域全球首屈一指的专家,显然,他的成就比不上父亲爱因斯坦。
这就是“回归”名称的由来。回归现象不只发生于人类身高遗传中,对少数人遗憾,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幸运的是,这个规律,同样也支配着人类的智力遗传。
对孩子教育焦虑感最盛的,往往是那些从各种考试中拼杀出,依靠学历求职,在职场打拼的人。这些家长以为自己高智商、高学历,配偶也是高学历,一代更比一代强,小孩也会更加聪明。在这种高期待之下,他们加大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投资,奥数、各种课外培训。然后,给孩子进行各种辅导,但却发现,孩子学习起来并不轻松,不如其他小朋友,也不如自己小时候。这就是回归效应在发挥作用,这个时候,很多高学历的家长心态就会失衡。
在中国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家长、教育博主、培训班的销售人员,会高谈阔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学习习惯、,或者学习动力,以及其他各种新名词,但是,他们从来都回避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孩子的智商。虽然智商不能反映一个孩子的全面能力,但对于高考,而特别是理工科高考而言,这仍然是最关键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关键,对家长来说,他们是在回避无法接受的事实,而对培训班的销售人员来说,则是回避影响销售的关键因素。
但是,无论如何,接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接纳这一点,客观接受现实,是家长为孩子铺垫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的认识基础。因材施教,因才设计未来的道路,才是理性的,才有更大可能实现目标。中国社会已经非常多元,可以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性。
一门乐器、绘画、一门小语种、到外国留学,这些都需要很早投入;或者,在客观预估只能考上一般大学的基础上,更早的准备一种职业能力,比如律师、会计师、设计师;甚至还可以发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己开始创业经营,为孩子铺好以后的路。很多兴趣与技能都可以早早的培养、准备起来,而不必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去比拼。待到孩子有了一技之长之后,大学还是要考,但到底是二本、211还是985,对孩子而言,就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家长也不必在小学就要孩子学微积分。
热文推荐:
欢迎关注本公号
推荐订阅另一个公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