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摸过了40分钟,售票员终于姗姗而来。彭老师领着大家从售票点的平台上拾级而下,果然没有带大家来看“阶梯石阶结构”,而是直接朝着另一个方向领我们去参观耶路撒冷古老的汲水系统工程(water systems)。我也连忙悄悄地从后面追上了大家。

    我们从高处往低处走,越来越贴近古耶路撒冷曾赖以生存的那个地下水道工程。水道工程的核心部分是水源:基训泉(Gihon Spring)。它是大卫城东部山脚之下的一处地下间歇泉水。在希伯来语中,“基训”的意思就是“喷涌出来”(gush forth)。从地底下间歇喷涌出来的泉水,其喷涌时间随季节和每年的降雨量而不同,它的形成实际上有点象虹吸原理,因为地下有岩溶洞穴,当泉水在地下洞穴累积到一定高度时,泉水就会从岩石缝中喷出来,然后经过汲沦谷(Kidron Valley)引向耶路撒冷各处。古耶路撒冷居民的饮水洗濯和植物灌溉全部仰赖于基训泉的喷涌。就连古以色列犹大诸王的“王宫花园”也是由这眼泉水灌溉出来的。若没有基训泉,耶路撒冷根本无法居住,也就更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城市。所以,基训泉被以色列人称为“耶路撒冷跳动的心脏”(Jerusalem's Beating Heart),这丝毫不是夸张的说法。3000多年前,大卫王之所以要夺取耶路撒冷并定都于此,当然有很多政治方面和地缘方面的考量,但这里有充足的水源,也是大卫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后来,所罗门王也是在基训被膏立而继大卫之后作以色列的王(参《列王纪上》第1章第45节)。虽然,在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汲沦谷的谷床中已经填塞满了高达15米之厚的侵蚀物和岩石碎片,基训泉也越发深藏地下,但是,它其实仍然在一如既往地按时喷涌。

    在古以色列的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围绕着基训泉,共建有三大引水系统工程(waterworks),它们都是在大卫城之下的岩石中被开凿出来的。在第一圣殿时期的500多年间,这三大引水系统同时运行为耶路撒冷提供用水。古犹大国诸王也曾花费大量人财物修建加建改建这些引水系统,以确保在耶路撒冷受到外敌进攻、长期被围时仍能保证充足的用水。这三大引水系统分别就是:沃伦竖井(Warren's Shaft),希西家隧道(Hezekiah's Tunnel)和迦南人隧道(Canaanite Tunnel)。我们接下去参访的就是这套错综复杂的引水系统工程。

    由于这些引水系统工程的绝大部分都位于地面底下的岩石中,所以我们必须钻入地下。从地面到地下有数十米深的旋转扶梯,沿梯而下,里面比较幽暗,有的地方比较湿滑,好在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所以,视物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

    首先去“沃伦竖井”。从入口处起点到沃伦竖井,要走长约40多米的岩石地道,垂直落差约13米。入口处坡度较大,在第二圣殿期,这里曾建造过一个良好的拱顶层,主要是用来保护地道的入口,不让外面的尘土和碎石落入地道。走到尽头时,就看见了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井洞,宽约2米,深约14米,井洞的底部就是基训泉的水流之处。

    作为耶路撒冷的唯一天然水源,基训泉的作用无可比拟地重要。但是,因其地势很低,无论是比迦南古族更远古的定居居民,还是迦南古族耶布斯人,还是后来的以色列人,他们在修造高大的城池时,都是把城墙建在高坡地上,无法把基训泉揽入城墙以内。因为如果想把基训泉划入城墙之内,那样城墙必须建在山坡中最低的谷底中,这在军事上是大忌。可是,基训泉无法划入城内,这样城建的结果却又是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在平时,居民需要用水,他们完全可以走出城门临泉取水。但在战时,若有外敌进兵,长久围城,城门就不得不关闭,居民就无法出城取水,耶路撒冷城要么出兵把外敌赶跑,要么举械投降,要么就只能困在城中等着渴死。为了防止这种危急情况发生,古耶路撒冷城的居民起初很可能绞尽了脑汁,也并无良策。直到有一天,他们在山坡的地底下发现了一处天然隧道,又在隧道的深处发现了也是天然形成的竖井似的通道。于是,居民们从基训泉处源头开始,开凿了一条地下渠道,泉水可以通过这条渠道直达竖井通道正下方。居民可以从竖井上方取水,或攀爬下来取水,或用绳子吊下来取水。这样一来,当战时来临,城内居民不必出城,而是钻入地下取水。

    那个竖井通道这就是著名的沃伦竖井,该井是在1867年时由英国考古学家沃伦(Charles Warren)爵士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根据一些考古学家的实地考证,沃伦竖井原坯本是岩石内的天然石洞,古代先民正是发现了这个石洞,然后将其略略改建,形成更为方便的取水通道。考古学家在考察地道时,从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古陶器碎片,我们还亲眼看到地道的石壁上嵌卡着一只大大的古陶水罐,很可能都是当年挖地道的先民们留下来的。经测定这些陶器陶片的年代是公元前18世纪。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远在迦南人占领耶路撒冷之前700多年,耶路撒冷已经由更古老的民族居住,正是他们建造改造了地下隧道、渠道和沃伦竖井这一整套的引水工程。

    自沃伦竖井被人发现之后,人们就普遍地认定,3000多年以前大卫王所率领的以色列军队正是借着这口竖井才得以攻入当时由耶布斯人占据的、固若金汤的“锡安的堡垒”,进而夺取了耶路撒冷。

    这里有一段什么样的往事呢?

    公元前1002年年中,大卫在希伯仑受膏立为“全以色列的王”之后,统一了十二支派,联合王国建立了。大卫希望为联合王国找到一个新的地方作为首都。经过一番缜密谨慎的思考,大卫选择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城位于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的交界处,在希伯仑以北约30公里,处于南北方之间,如果将耶路撒冷作为首都的话,南北各方的以色列支派应该都能够接受,而且这里的水源非常充足,又有难攻易守的自然屏障。

    可问题是:耶路撒冷并不在以色列人的控制之下,当时仍是迦南族的耶布斯人的政权所在,除了“耶路撒冷”这个名字以外,人们也称该城为“耶布斯”。虽然耶布斯的居民总数据估计不应该超过3500人,而大卫当时已经拥有常备军约数万人,要对付这区区数千人本来根本不在话下。但是,耶路撒冷城地势险要高拔,耶布斯人又在城内修建加固了军事堡垒,称得上是森严壁垒,金城汤池,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强势,加之他们有充足的饮水,所以,耶布斯人天真地认为,他们可以据险死守,除非以色列人长上翅膀,不然绝对没有可能攻进城来。对于大卫来说,他要想攻占耶路撒冷,只能智取,无法强攻。    

▼前去参访耶路撒冷错综复杂的底下水道系统▼

▼多年来,考古家在地下水道中挖掘考察,有许多重大发现▼

▼地道石壁上嵌卡着一只大大的古陶水罐,很可能是当年挖地道的先民们留下来的▼

▼著名的沃伦竖井,居民可以沿竖井攀爬下去取水,下面是基训泉水流经过的一个天然储水坑▼

▼这幅侧面示意图可以帮助了解耶路撒冷底下水道系统的大致情况。取自网络▼


★圣地游学记系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