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圣墓大教堂,向南步行,穿过大卫塔(Tower of David)附近几处游人如织的大街小巷。十几分钟之后,我们便来到耶路撒冷旧城亚美尼亚区的一家亚美尼亚人餐馆吃中饭。时约12点20分。

    耶路撒冷旧城这个地方真的非常奇特。根据当地居民们的种族和所信宗教,旧城大略被划分成四个区域。从正北面开始,按着顺时针方向,它们分别是:穆斯林区、犹太人区、亚美尼亚区、基督徒区。这种分法有其地理和历史原因。

    从地理上来看,耶路撒冷旧城最早是建造在东西两山之上。西山广宽,东山狭窄,两山之间为一条中谷所隔,东面有汲沦溪,西面与南面有欣嫩谷,两谷又在城东南方相接。有史以来,该城之东端都以汲沦溪为限,西端和南端则以欣嫩谷为界。东山山脚下有长年不断的泉源基训泉,所以,最早的耶路撒冷居民都是在东山地区定居,一直到了公元前8世纪时,居民区才渐扩至西山一带。隔开东西两山的中谷,原来是一片凹陷谷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谷被人填平,第二圣殿的西墙和古罗马驻兵处的安东尼亚堡的西面其实都是建在中谷地带。

    东西两山现在是被两条主要街道纵横划分开来。

    从东到西是大卫街(David Street),从西面的约帕门进城,经大卫塔一带,街道夹在基督徒区和亚美尼亚区当中,由东到西贯穿民居稠密的旧城,走到街尾便到达旧城的中心,再继续向东走的小巷则夹在穆斯林区和犹太人区中间,最后到达城东的圣殿山。

    从北到南是贝特恰巴德街(Beit Habad Street),它夹在基督徒区和穆斯林区之间,从北面的大马士革门开始,往南走也到旧城的中心,然后再向南便是夹在亚美尼亚区和犹太人区之间的街道,最后到达城南的锡安门(Zion Gate)。

    以上两条主要街道在旧城区形成一个大大的十字,把旧城区域一分为四,看起来井然有序。这种城市设计起源于公元2世纪。当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35年平息了第二次犹太人反罗马大起义之后,罗马大军将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哈德良决定使用罗马工程师的建城方法在圣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一座罗马化的城市。不过,城市建成以后,它已不叫耶路撒冷,而是被哈德良改名为爱利亚‧卡比托利欧(Aelia Capitolina)。新城的街道也因此被重新设计划分,南北大街被称为Cardo Maximus,东西大街被称为Decumanus。自那以后,耶路撒冷旧城的基本格局就再也没有改变过。哈德良之后的近1800多年间,多个民族相继在耶路撒冷居住,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进行过对耶路撒冷的长期争夺,相继占领和统治中东地区,使执守各种信仰的人民有机会混杂地居住于此。但是,对立的信仰如同油水一般,永远无法混同于一物,况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年累月之后,四个分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四个分区各有其重点和中心,各有与其信仰相关的圣地圣迹。穆斯林区面积最大,阿拉伯人居多,中心是圣殿山,山上有两座穆斯林认为极为神圣的清真寺;犹太人区的中心是西墙,那是当今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区的中心是圣墓大教堂,是传统上的耶稣受难和复活的地点;亚美尼亚区,它的大部分地方都属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修道院,其重点是圣雅各教堂(Cathedral of St. James),该教堂所属的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基督教中一个古老但又独立的小宗派,它虽说是属于基督教,但该宗派的信仰跟主流基督教各大宗派的信仰也是有很大的差异。

    一个城市有四个区,这四区的宗教信仰和种族成分又是各不相同,各不相属,各不相让,各自为政,在世界上,这种情况可能是绝无仅有,只在耶路撒冷可见。各宗教派别之间这种互相不认同的情势常常引发分歧,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宗教冲突。实际上,每当新一轮的冲突发生,四区的居民就会神经绷紧,草木皆兵,甚至开始新一轮的互相仇视。所以,热爱耶路撒冷的人常常会回忆起圣经《诗篇》(第122篇第6节)中的祷告:“
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
”。

    我们吃中饭的餐馆名叫Bulghourji Restaurant,它位于亚美尼亚区古老狭窄的亚美尼亚正教路(Armenian Orthodox Patriarchate Road)上。古旧的白色建筑内是世俗的酒吧,墙壁上挂着不少宗教艺术作品,有圣画,有圣经经句,还有教堂圣迹照片等等。饭食相当简单,无非是时蔬凉拌,色拉面包之类。

    下午最重要的行程是进圣殿山。导游彭老师说,圣殿山区域虽然是由以色列政府控制,但却是在穆斯林的管辖之下,对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来说,这里是大家都视为极其敏感的地带,尤其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都认为对圣殿山拥有不可置疑的主权,两方争权的斗争从来就没有缓和和停歇过。虽然圣殿山目前向所有的非穆斯林和游客公众开放,但是若稍有宗教冲突的风吹草动,圣殿山就会立刻关闭。况且圣殿山就算是向公众开放,它的开放时间也是极为有限的、在下午的几个小时而已,并且每天允许进入的游客人数也是有限额的。由于我们在耶路撒冷只待两天三夜,明天是星期五、是穆斯林做礼拜的日子(彤案:穆斯林是在星期五做礼拜;犹太人是从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守安息日,去犹太会堂礼拜诵经;基督徒则是在星期日做礼拜),圣殿山不会对外人开放,而星期六早晨我们就要离开耶路撒冷。所以,今天、星期四下午是我们进入圣殿山的唯一机会,若是错过就太遗憾了,彭老师说大家应该赶紧去圣殿山,提早去排队,争取排在大队游客的前面,这样能进入圣殿山的把握最大。于是,大家匆匆吃完中饭,就赶紧快步朝圣殿山方向而去。

    途中,经过古罗马大道Cardo的古迹,就是公元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耶路撒冷时所修建的南北向罗马大道的一部分。此处的古罗马大道早已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下,人们原先也并不知道此处地下原来曾经有古道。直到有一天,在约旦的米底巴镇发现了那张由马赛克拼做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中东地图(我们在4天前就曾看到过的那张地图)之后,考古学家们根据古图上的线索加以分析研究,然后按图索骥,最终才在本世纪初找到并挖掘出了这条古罗马大道。

    古大道26英尺宽,以对角线的方式铺有石灰石砖石。大道两边各有高大的石柱排列成行,形成挡日照避风雨的柱廊。跟大道平行的是5英尺宽的人行道,人行道旁边则是岩石峭壁,在上面发现了凿有一排共8个小店铺的遗迹,说明在2世纪时街道边曾有繁华热闹的集市。艺术家们根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绘画出了一幅当年罗马大道集市的想象图,放置在遗迹的一处残壁上供游客们参照了解。

    再略向西行数分钟,圣殿山上的那座锃光瓦亮的金顶清真寺已跃入视野。


▼耶路撒冷老城按种族和信仰划分成四区▼
▼这是犹太人区的详细地图▼
▼普通游客走在路上,很难注意这四个区有什么明显的分别▼
▼我们在亚美尼亚区的Bulghourji Restaurant餐馆吃中饭▼
▼古罗马大道遗迹▼
▼2世纪时罗马大道集市的想象图▼
▼圣殿山上的金顶清真寺已跃入视野▼
长按下图可以关注本号,谢谢您的支持!


★圣地游学记系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