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0年3月18日, 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出生于普鲁士的柯尼斯堡 (今天俄国的加里宁格勒)。

哥德巴赫在家乡上的大学,似乎学过些数学,但主要学习的是法律和医学。1710年,他开始了一段环游欧洲的传奇,他和很多顶尖科学家进行过会谈。他在莱比锡遇到莱布尼茨,分开后保持用拉丁文通信联络。1712年他在伦敦遇到了尼古拉斯·伯努利一世(Nicolaus (I) Bernoulli)和棣莫弗(de Moivre),而后和尼古拉斯·伯努利一世在牛津再次相遇。哥德巴赫对数学非常着迷,但知识并不丰富。当伯努利开始和他讨论无限序列时,哥德巴赫承认,他对该主题一无所知。伯努利送给了他一堆书,是他叔叔雅克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写的,但哥德巴赫一看觉得太难就放弃了。

哥德巴赫继续他的传奇旅行。1721年他在威尼斯遇到尼古拉斯·伯努利二世(Nicolaus (II) Bernoulli)。在他的建议下,哥德巴赫1723年和他弟弟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开始了长达7年的通信。

哥德巴赫在圣彼得堡被授予数学与历史教授职位。事实上,哥德巴赫的数学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他与1712年放弃了理解无限序列,但1717年他读了莱布尼茨关于计算一个圆的面积的文章,于是重新开始学习无限序列的理论。哥德巴赫发表过数篇论文,
哥德巴赫在曲线和微分方程领域,做出了不少贡献


哥德巴赫
同欧洲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有来往,他长期保持与莱布尼茨、莱昂哈德·欧拉和尼古拉斯·伯努利等人的通信,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数学资料。
1728年,敏锐的数学能力还让他成为沙皇彼得二世的教师。

但哥德巴赫最为有名的,是他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每个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质数之和。(那个时候,1被认为是质数。)今天,哥德巴赫猜想是这样表述的: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比如4=2+2, 28=17+11。) 
最近一次
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是在1973年。陈景润证明了每个足够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和另一个数的和,后者是至多两个质数的乘积。早在1966年,陈景润就写成了他著名的“1+2”的证明的初稿,但因为政治环境动荡,直到1973年他才发表了完整的证明。这篇证明,一出现便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震惊,英国数学家哈博斯坦姆(
Heini Halberstam
)甚至在他已经付印的书《筛法》(
Sieve Methods
)中特地加上一章陈景润的证明,同时将其称为“筛法光辉的顶点”。


这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了,虽然数学整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微分几何,代数几何等学科不断完善,数学家们手上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任何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在其他猜想,如黎曼猜想,被数学家们从各个方向逼近的同时,哥德巴赫猜想依然只有传统的解析方法,而这个方法已经被陈景润和维诺格拉多夫用到了极致。大概需要更加革命性的工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吧。2000年,曾有人悬赏1百万美元,奖励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但直到2002年奖励失效,还是没有人能够证明。
资料开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178/full/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Christian-Goldbach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159132

http://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Goldbach.html
撰稿:S椒
朗读者:张丽娜
科学日历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