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3月8日,奥托·哈恩(Otto Hahn)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他是放射化学领域的先驱,也被人称作“核化学之父”。

哈恩15岁开始对化学感兴趣。虽然他父亲希望他成为建筑师,但他学了化学和矿物学。1901年哈恩从马尔堡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西奥多·钦可(Theodor Zincke)。

他在马尔堡作为助理,协助导师又做了两年研究。1904年秋到1905年夏天,他在伦敦大学学院跟随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工作,在制备镭盐的时候,发现了一种新发射物质——钍。
1905年秋到1906年夏天,哈恩在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跟随欧内斯特·卢瑟福做研究。他发现了锕,并和卢瑟福一起研究了钍和锕的α射线。
1906年回到德国不久,他开始和来自奥地利的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合作。五年后,他们一起去了位于柏林新成立的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哈恩作为一个独立的放射性化学小组的负责人。他和迈特纳第一次分离出了镤-231(最新发现的发射元素镤的同位素)。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放射性元素都已被发现,他之后的12年就专注于应用放射来研究化学问题。
*威廉皇帝科学促进学会于1911年1月成立,是德国最早建立的大型科研机构之一,在鼎盛时期拥有众多研究所。学会以科学研究为唯一目标,为科学家提供专心从事研究的场所,并接受来自企业界和工业界的捐献。学会下属的第一批研究所在1911 年和1912年建立,包括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详情可阅读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1141122.html)
迈特纳和哈恩在柏林(1913年)
20世纪30年代,恩利克·费米发现自然界最重的元素铀(原子数92)被中子轰击会形成几种发射性产物,认为这些产物是和铀相似的人造元素。于是,哈恩和迈特纳在弗里兹·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的协助下开展实验,他们用中子轰炸铀,获得了类似费米预测的结果。1938年7月,迈特纳逃离德国去了瑞典,留下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继续研究。他们当年发现了钡元素(原子数56)。这项发现表明,铀的原子核发生了分裂,变成了两种拥有更小原子核的元素。哈恩把工作发给迈特纳,由她和其侄子奥托·弗里奇(Otto Frisch)解释了这个过程,他们称之为“核裂变” 。发现核裂变,间接辅助了原子弹和核能的研发。哈恩因这项研究获得1944年的化学诺贝尔奖。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169/full/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Otto-Hahn
撰稿:S椒
朗读者:张丽娜



科学日历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