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3
8
···
·

【陈屹视线】导语
“很多的家庭里面都有一位房间里的天使,这些女性无私奉献给别人,用像拉姆齐夫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保护他人的情感,把这个家庭团结在一起。如果没有这样的房间里的天使,也就是全职母亲的担当,大家很难渡过那些生活中非常煎熬的时刻。”
百年经典中是如何思考关于全职母亲、女性自我意识?

2021年伊始,高中生 Selena 和我建立【借力读书会】的初衷,就是希望高中生们各自去读不同的好书,然后分享彼此心得。
本期是高中学生 Taylor 同学给我们公益分享的一部经典名著《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作家,而且在她创作巅峰之时,她却选择了自杀方式,走完了生命的旅途。
也许她生来就是与众不同,所以她的作品内涵、表述形式,特别在一百多年前,已经对女性在个人职业与家庭、自已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我问 Taylor 同学:这么难读的英文经典作品,你不仅懂得津津有味,而且读出了中年人都不一定能达到、对人生如此透彻的理解。
那么让我来问你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高中生学业这么繁忙,你读这样的作品,哪来的时间?对你的学业有何实惠的意义?
Taylor 直言不讳的这样回答我:“ 说实话,这些作品往往要读两遍,真的很难读,然而,正是因为不好读,等我把书啃下来,再阅读其他英文原著时,我发现自己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不仅大大提高,而且在没有经过额外培训下,英语ACT标化考试能全部阅读完,达到校内免修。”

这是一部什么书
《到灯塔去》被广泛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凭借这部小说,伍尔夫确立了作为现代主义主要作家之一的地位。这部小说以创新的文学技巧来揭示女性的经历,并为男性主导的现实观点提供另一种选择。
《到灯塔去》是自传性的小说。1925年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开始《到灯塔去》的创作时,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是美丽的,因为人们永远不会意识到当时的情感。它后来扩展,因此我们对现在没有完整的情感,只有对过去的情感。
《到灯塔去》的起源记录在她的日记和《过去的素描》中。她第一次想到这本书(1925年)是关于她父亲的。正如她所写,这本书扩展并成为她的父母的肖像,他们在死后很久仍对她产生了强大和情感上令人困惑的影响。
对本书的研究著作非常多,研究者们建立了一个网站来索引列示。
谨此感谢
Selena和同学们的公益分享 
爱心妈妈Becky【慧思育】的文字记录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阅读分享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著  (1927)  

关于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作家,而且在她创作巅峰之时,她却选择了自杀方式,走完了生命的旅途。
1882年出生于伦敦,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她的母亲来自于出版家庭。父母再婚之后,家庭中共有三个亲生兄弟姐妹和四个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富裕家中,尽管当时不允许女性接受正规教育,弗吉尼亚还是能够利用她父亲的图书馆并发现她的写作天赋。
她就读于伦敦国王学院女子系,学习古典文学和历史,并接触了早期女性高等教育改革者和女权运动。
幼年时,他们家经常去康沃尔郡的避暑庄园,这座房子正好在一座灯塔旁边。
1904年伍尔夫与姐姐搬到了英国的布鲁斯伯里bloomsbury,与他的哥哥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在家里聚会,逐渐形成了bloombury group布鲁姆斯伯里社团,它聚集了当时文学界、艺术界的大批精英,其中包括文学评论家麦肯锡,经济学家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等,而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和诗人艾略特与此团体来往密切,后来发展成为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或者艺术中心。
伍尔芙开始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结婚后在1915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远航》。
伍尔芙一直被精神疾病(当今被称双相情感障碍)所困扰,母在她十多岁时相继去世,受到很大打击。她多次被医院收治并试图自杀至少两次。在她59岁预感下一次精神崩溃时,留下两封遗书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投河自尽
伍尔芙主要作品:小说:《远航》《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又译《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海浪》《岁月》《幕间》《遗产》
短篇小说集:《鬼屋及其他》《一间自己的房间》《普通读者一》《普通读者二》《三个畿尼》
随笔:《罗杰•弗莱传记》《飞蛾之死及其它》《存在的瞬间》

伍尔芙文字特点
伍尔芙是最好的英语作家。当她在描述人物的思绪时,不会去运用心理学的术语。而在当时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写小说的时候,会非常注重外在的环境、细节、城市景色、婚姻等等,而伍尔芙却设计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转而专注于内在的感受与理解。
她的散文,写的是世间最平常的事物,比如说《飞蛾之死》写的是被困在窗户里的飞蛾的思考,或者伦敦街道上最普通的一天,她在观察这些最为普遍和最为琐碎的事物时,却可以有迷人的思绪涌出,并且用最为优美的语言来表达。
她的书并不过度讽刺,也不专注于冒险,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拘泥于传统。她需要我们降低描写外在的声音,尝试用她的思维方式,并让句子更为细微更为精妙上花费力气。她让我们注意到通常会忽视的机会,让我们去欣赏飞蛾,欣赏自己迷人而不确定的性别,这就是伍尔芙。
伍尔芙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意识流写作。她不会像以往的作家一样,着眼于描述外在的东西,也不会去专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会专注于一些琐碎、细小而又震撼的事物和细节,和每个人心里面那些迷人的思绪。
任何要读伍尔芙的任何书,必须要了解的一点: 她的书可能跟大家平时读的书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关于现代主义
在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疏远和冷漠,让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非常的孤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们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地伤害自己的同类,西方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的体无完肤,而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应运而生。
这幅画毕加索的画作Guernica (格尔尼卡),显示反战的主题。破碎性和主观性表现了现代主义的特点。现代主义非常反对确定性,非常反对浪漫主义,认为没有一种信仰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相反现代主义会拥抱主主观性和破碎性,认为正确感知世界的方法不止有一种,对于伍尔芙来说,或者是对于其他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家来说,如果把许多的碎片和视角整合在一起的话,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中复杂的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非常有名的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都会穿插着很多人的视角来写的,这让他们的作品的破碎性很强,但是也让作品更加的迷人、难读。
《到灯塔去》是现代主义小说的范例,情节是由人物的内心生活产生的,而不是由外部世界产生的。没有设定主人公,而且让每个人读起来都像主人公,通过视角不停转换,定义了现代主义小说。

主要内容
本书讲述拉姆齐夫妇与他们的八个孩子,两对宾客去岛上游玩的故事。因为天气原因未能登上灯塔。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人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儿女,乘船出海,最终到达灯塔。画家莉莉·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完成历经十多年未完成的画作。

主要人物
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他们有八个儿女
莉莉·布里斯科:拉姆齐一家的年轻未婚画家朋友。
保罗·雷利、明塔道尔:在海滩上保罗向明塔求婚。
查尔斯·坦斯利:拉姆齐先生的哲学学生之一。
威廉·班克斯:拉姆齐一家的老朋友,拉姆齐夫人希望莉莉·布里斯科嫁给他。
拉姆齐夫人
她像是房间里的天使,有一种母亲和女神的光环,充满着爱心和同情心,对家人和客人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母亲、妻子、女主人的职责让她感到疲惫,她认为这些是女性该做的,所以她仍然尽力将所有事物做好。
“拉姆齐夫人刚才一直把儿子搂在怀中,全身放松地坐着,这时振作起精神,半转过身体,似乎努力想站起身来,同时猛地向空中喷射出一阵精力的雨露、一股水雾,整个人顿时显得神采奕奕、生气勃勃,好像她全部的精力正在化为力量、燃烧着,发出光芒“
这一段文字是对拉姆齐夫人性格的缩写,也预示了她一生的宿命。
拉姆齐夫人的性格与拉姆齐先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是极度感性的母亲,一位是企图用理性思维解决一切的哲学家。拉姆齐夫人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爱,去温暖她的丈夫,孩子和身边的所有人,这就导致了她需要一直这么保持警惕,警惕拉姆齐先生用冰冷的逻辑伤害孩子,又警惕汹涌的世界影响到拉姆齐先生的哲学世界。
然而,她唯独没有注意到自己,她一直为了他人在尽力地付出,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追求过什么。同时,拉姆齐夫人接受传统的性别观,认为结婚生子是女性的唯一正道,这也导致了她一直在催促莉莉·布里斯科去结婚。但是莉莉·布里斯科对于此事表示很反感,到结尾她也一直没有结婚。
拉姆齐先生
拉姆齐先生是一位形而上哲学的教授。不像他的妻子,他有的时候性情专横,不常注意到周围人的需要和想法,但是他极度需要他妻子的爱,或者说任何女性的崇拜和关心。他对作为哲学家的成就也感到非常焦虑,因为在他30出头了之后,就再没有过突破,这也让他担心他的工作是否能长久。
拉姆齐先生以理性为主。他既不深情也不多愁善感,尽管如此,他还是让妻子钦佩不已,尽管她对他的麻木不仁感到恼火。
莉莉·布里斯科
莉莉·布里斯科热爱绘画。拉姆齐夫人一直想把她和威廉班克斯撮合到一起,但是她不愿意结婚。她非常喜欢拉姆齐夫人,在夫人死后有一种深深的空虚感。她在小说的开头开始画一幅肖像(拉姆齐夫人和她最小的儿子詹姆斯的肖像),直到十年后,当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时,她才得以完成。
莉莉对于艺术和个人生活的想法,一直都不是很确定,但她渐渐的发现,不管有没有人观看,或者喜欢,或者买下她的作品,艺术本身都是有价值的,都能让她满足。

小说架构
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窗、时光流逝和灯塔。这些部分在主题上和象征上相互关联。
第一部分(“窗”)写的几个小时的事情,第二部分(“时间流逝”)有 10 年的时间中发生的事情,第三部分(“灯塔”)写两天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伍尔芙曾经把第二部分时光流逝比作成一座桥,将第一部分窗和第三部分灯塔连接在一起。
这个小说是由第三人称所写的。人物的语气和思考用的是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Discourse。特别是在第二段中自由间接引语的叙述手段的使用达到了极致。叙述者承担了人物的话语,或者,如果人们愿意这么说的话,人物通过叙述者的声音说话,然后这两者被合并。
在第二部分中叙事的并不是人物,而是他们的度假屋。这个度假屋,在一战时被抛弃了,而战争被形容成了围绕房子的一阵可怕的风暴。
“现在,夜间的风肆虐破坏着一切。树被刮得摇晃弯曲,它们的叶子慌张地在空中飞走。最后,它们覆着草坪,填满水沟,堵住排雨管,散乱地躺在潮湿的小径上。大海推起一层层浪,随后又将之击碎。”
人物在本章只是短暂的出现,并且都被放到了括号里面,用几句话轻描淡写地概括了。也许正是因为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于房子并不重要。
但是人物出现了大起大落,包括拉姆齐夫人突然去世了,女儿普鲁难产去世了,儿子安德鲁,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在战争中被炸死。

意识流写法
这部小说采用的是典型的意识流写法。在这本小说里将所有人的情绪波动和思绪,不论大小都被记录。意识流是什么?
意识流,是一种试图描绘叙述者的众多思想和情感的叙述方式,它使用了大量的心理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手法等意识流方法写作。这张图里面这条河流,它里面有thought,想法feeling,感受sensation,你对于身边事物的感觉,都是经过脑子,像一个一直在流动的河流一样,他不会停滞不前。
在《到灯塔去》中,将这种意识流的手法表现到了极致。其中有一段是写六岁的詹姆斯感受了对他父亲强烈的恨意,只因为他第二天想到灯塔去,而他的父亲说第二天可能会下雨,所以去不了。
“如果有一把斧头,或者一把火钳,任何可以捅穿他父亲心窝的致命武器,詹姆斯在当时就会把他抓到手中。拉姆齐先生仅仅因为他的出现就在他的孩子们的胸中激起的极端情绪;像现在这样站着,像刀刃一样单薄,讥讽地笑着:他不仅对儿子的失望感到满意,对妻子的烦恼加以嘲弄(詹姆斯认为母亲在各方面都比父亲强一万倍),而且还对自己精确的判断感到暗自得意。”
正是这种意识流和自由间接引语的组合,给了这本小说断裂感和片段感。这种人物和思想之间的转换会有不稳定的感觉。在不断的转换的时候,读者才能够真正的完全理解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想法。

女性主义
拉姆齐夫人是本书的核心人物,也是人物灵魂的载体
在小说中,拉姆齐夫人的第一句话就表现了她是一位有着忍耐力和包容心的女性,并且是一个保护者的形象。她第一句话:“那当然了,只要明天天气足够的好。母亲对小詹姆斯说,“不过你要很早起来”。这句话是去回复小詹姆斯对于到灯塔去的渴望。
虽然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都已经意识到了,但拉姆齐先生说的天气不好会影响到去灯塔的是正确的观点,但是拉姆齐夫人还是坚持要让詹姆斯到灯塔去。
拉姆齐夫人并不是想利用期望值或者可能性,让詹姆斯来相信,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让詹姆斯明白世界是存在美好的东西和快乐的,并且应该对这些东西进行保护。
拉姆齐夫人强烈的女性责任感也是通过她坚持要到灯塔去这一主张体现的。拉姆齐夫人一直坐在窗户边上,手上拿着为看护灯塔的孩子编织的袜子,她还经常会给他们带去一些烟草和旧的杂志,和家里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因为拉姆齐夫人感觉守望者在灯塔那里的生活应该很无聊,所以就以救世主的姿态,希望可以给他们枯燥无味的生活带来一点快乐。
实际上,对于拉姆齐夫人而言,到灯塔区的行程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航行,而是一次有责任的救赎。这就是拉姆齐夫人的形象。拉姆齐夫人,被看作一个房间里的天使。
伍尔芙在她的一篇演讲《女性的职业profession for women》中提到,当时很多的家庭里面都有这么一位房间里的天使,这么一位女性,她们就是把自己无私奉献给别人,用像拉姆齐夫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保护他人的情感,把这个家庭团结在一起。如果没有这样的房间里的天使,大家也不可能能够度过那些非常煎熬的时期。
同时传统的女性,将男权社会加强加给她们的种种约束、禁锢当做自然的法则,她们顺从地将之内化为自主的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那么,这些以家庭为中心,默默奉献,成为男性大力弘扬的房间里的天使的人就是像拉姆齐夫人的形象。但是恰恰是这样的房间里的天使,成为了现代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她们承认男尊女卑社会中的社会偏见,也从属于男性的安排和需要,不仅抹杀了真正的自我,同时也成为这种社会的代言人。而将之施加给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成为整个女性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绊脚石。
虽然莉莉·布里斯科也一直曾为拉姆齐夫人着迷陶醉,但她一直在努力摆脱拉姆齐夫人的诱惑,就是房间里的天使的形象,以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可以说是与拉姆齐夫人就是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拉姆齐夫人强加给她的,关于女性的婚姻的普遍法则,一直是她所不能接受的。莉莉竭力主张摆脱从普遍法则中独立出去,因为她喜欢独身生活,她喜欢保持自己的本色,她就是要追求与“房间里的天使“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拉姆齐夫人是众人眼中的天使,但是在莉莉看来,拉姆齐夫人也有她的盛气凌人之处,她是任性的,也是专横的。莉莉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艺术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拉姆齐夫人的另一面:她既是庇护者,也是支配者。她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按照自己的女性责任观念,安排明太和保罗的婚姻,还力图说服莉莉与班克斯先生结婚。
丧偶后拉姆齐先生因失去情感的慰藉,而转向莉莉,习惯性地祈求同情和怜悯,莉莉非但没有给予,反而她觉得厌恶,甚至怪罪于拉姆齐夫人。因为正是拉姆齐夫人的付出,现在撒手而去,撇下了这一切。这一切都是拉姆齐夫人造成的过错。
正是由于拉姆齐夫人无限顺从和自我牺牲,才潜移默化中滋润助长了丈夫的男性专制和自私心理。莉莉愤愤地想起拉姆齐夫人向丈夫感情施舍时脸上那种激动、狂热、俯首听命的表情,她尖刻的嘲讽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她还记得拉姆齐脸上的表情,陷入一种狂热的同情,由于他们所得到的报答而万分喜悦。莉莉想尖刻的嘲笑自己,我不是一个真女人,我只是一个别扭古怪的人。
从这一段描写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的,莉莉她跟拉姆齐夫人的对立就是性格上的对立。拉姆齐夫人,被父权制社会所束缚的房间里的天使,而莉莉·布里斯科像是一位新时代女性一样,她非常的独立,非常厌恶女性被社会强加的职责,她不想去成为所谓房间里的天使,她不想去庇护或者保护所有男性的任何的情感,她是非常独立的,她在追求做她自己,在不停的完善他自己。她也在与所谓的普遍法则,如女性必须要结婚,或者女性必须要提供慰藉而抗争。
这部小说中女性在遭遇不幸:拉姆齐夫人在相对年轻的时候意外去世。普鲁拉姆齐结婚后不久,因分娩而去世。即使是有点不合常规的明塔,她的婚姻也在受苦,因为保罗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了她。小说似乎在惩罚那些担当了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同时它对想要不同存在的年轻女性以肯定。

时 间
小说另一主题是探讨了时间,以及时间对记忆和人生的作用。何谓短暂,何为永恒,我们在实践中失去了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延续。
很多东西都在时间中丢失了,也有一些时刻时间似乎暂停了。比如在炖牛肉晚餐上。
她感受到了事物间的连贯和稳定。有些东西,她说,不会改变,而会闪耀(她瞟了一眼闪光涟涟的窗户)在那些流动的、飞逝的、鬼魅般的、红宝石一样的东西面前。在这种时刻,她想,这样的东西是永恒的。”
拉姆齐夫人的天才之处在于拉拢人们。在炖牛肉晚宴中拉姆齐夫人,她拉拢自己一家人,两对宾客,让他们觉得自己更像是整体的一部分,也能让他们的孤独和悲伤,为永恒的团体所让步投降。
拉姆齐夫人通过拥有许多孩子来对抗人生的短暂,即使在她死后,她的大多数孩子还活着,这可以说是本书所探讨到的某种意义上的永生。那么,书中还谈谈到了另外一个所谓永生的方式,那就是艺术。因为莉莉被一个附庸风雅的客人-查尔斯·坦斯利的话搞得忧心忡忡,他说女人不会写字,女人不会画画。他还担心她的画可能不会被卖出去,不会被别人去欣赏,也担心她的画质可能只会被卷起来扔到沙发底下。
而莉莉用画画就证明了评论错了,并且认为那幅画即使不是很好,就算它可能只是简单的几笔,那它也能够一直存在下去。而且,因为是莉莉在十年后在画上最后一笔,让她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正是小说完美的结局,并且因为一幅肖象,画着拉姆齐夫人和小詹姆斯的肖像,它才能够在拉姆西夫人死后把她带回来,来达成某种意义上的永恒。不管是拉姆齐夫人,还是詹姆斯,还是莉莉和她的画,他们都感受到了在须臾间某种永恒的事物的存在。
读了这本书,我想,就算我们不能像莉莉布里斯科一样,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甚至不能像拉姆齐夫人一样办一场完美的晚宴,我们也都能够寻找到那些因为感到永恒,而被包含在一个更大整体中被感动的时刻内。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此而已——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一个随着年华的消逝会向你越逼越近的问题。那伟大的启示从来没有出现。也许那伟大的启示永远也不会出现。出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奇迹、启发、仿佛在黑暗中意外地擦亮了的火柴。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That was all―a simple question; one that tended to close in on one with years. The great revelation had never come. The great revelation perhaps never did come.  Instead there were little daily miracles, illuminations, matches struck unexpectedly in the dark; here was one.
也许生命的意义并不是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永恒,而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奇迹。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感受,就是身处一个感觉永恒的时刻,也可能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可能是我们在观看某个艺术品的时候,对我来说,可能是我走在古老的街道上的时刻,那么正是这些日常中生活中的小小的启发,给我们生活真正的意义,佛就像在黑暗中意外擦亮的火柴一样。
对思维的深度会有所提升:以前你看不到别人是怎么看世界的,仍然是以主流的关注方式,还在寻找伟大的启示而不是生活中每一点小的细节能给你带来的启发。

分享者如何阅读这本书的?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先用英文读,再用中文读,最后一遍又用英文读的,前两遍其实我都没有读完,第三次才真正鼓起勇气读完。
不仅对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其实更重要的是对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提升。我能够去通过不同的视角的转换来描述一个事件的思维方式,非常欣赏这种意识流的方式。
之后,我有的时候都会变得很意识流,我会去关注很多,从更多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会去尽可能的去发现世界中更多的琐碎的美好,每天都在发生的小事情中的一些震撼之处,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帮助之一。
不得不说伍尔芙的书特别难读,包括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书,他们可能的难点不在于生词,可能在于叙事方式不同于以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的小说。
读中文版没有读英文版更顺,建议在电脑上读,用苹果的自带的图书的功能,方便查询单词。纸质书要用手机查词会费劲一些。
非常建议大家在读意识流的小说的时候,把每个词都弄清楚什么意思,如果你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或者这个想法是谁想的你就把它放在那儿,你就让自己也变得意识流一点,让自己的意识跟着小说走,再遇到你自己有困惑的时候,你可能去想想,可能不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作家他特意设计成这样,你可以去想一想,作家他为什么要这么去写,他为什么要这在这块儿出现视角的转换之类的,我觉得非常有帮助。不建议使用他人的分析,因为这样会不利于对小说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于阅读是否提高分数
像现在高中学习很紧张,压力也很大,读小说的会不会是浪费时间?家长与同学们也关注阅读能帮提高分数吗?
我在寒假读完两本英文原著,感觉阅读速度快了很多,因为这二本书比较有挑战性,让我ACT考试中能够读完阅读题,这是很实际的收获之一。

【陈屹视线】点评与结语
我真的无法想象这是一个高中生来讲述伍尔芙名著《到灯塔去》,用这样不一样的角度分享,阐述,分析一个女性,一个家庭、一个自我的挣扎和时代背景。
作者的成长经历与背景的特点,不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她想象的东西,意识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抓住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常人能做到的,所以也就是不寻常创立了不朽的作品。
现在的阅读越来越快速,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不仅没有时间阅读,更不用说阅读一本晦涩意识流小说,而且第一次读就不一定能读懂;有好些读者说好无聊好,没意思。Taylor的经历说明,看似在浪费时间的阅读,实际却在节约时间。
小说和哲学以及科学是一样的,它是都是让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没有了小说,人类理解世界,将会少一个维度,将会变得单调。
亨利·希金斯《如何读懂经典》说,读经典,实际上是有三个窗口,能让我们去更好读经典,第一个是应该一边读,一边去了解这本书写作的社会环境;第二,去试着把自己带入深入自我心灵深处,和书里的人物来一次共情之旅;第三,就是语言,你们能在高中时读英文原著,比上一辈有更强的能力,尽量读原作,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秘密,就更了解特殊的语境。
借力读书汇,从今年年初的一个想法,到落实,到最后在2021年完成阅读20本书,不论是分享者还有读者,都有收获。每本书都向我们开启了一扇窗户,打开了我们的眼界。

【结语】 
2021年伊始我与Selena及其同学们成立的【借力读书汇】,借助彼此的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花费最小的力气, 获得其他同学阅读的读书精髓。
2021年一年间分别有9位同学完成了20本书的分享,其中包括:
湖畔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百年孤独》
《撒谎游戏》
《异能研究所》
《1984》
《到灯塔去》。
希望【借力读书汇】的存在,给更多孩子们带来一个令人温馨与愉悦的读书之家。

美赴华航班途中突然返航 中使馆发警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