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屹视线】导语

2021年伊始,我与居住在北京的国际高中生 Selena 聊起她最近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疫情的氛围让许多青春期的同学伙伴们,少了许多以往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
也鉴于这样的缘由,我和 Selena 突发奇想的发起了可以增进友情、又可以学习进步、一举两得的公益俱乐部。
行动力非常强的年轻人Selena,第一时间就招募了她的好朋友们,一起成立了【借力读书汇】,言外之意,借助彼此的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花费最小的力气, 获得其他同学阅读的读书精髓。
本期是【借力读书汇】第11本书的分享
读书需要快乐、需要交流、更需要循序渐进。
同学们一起,相互取暖、提问、互动,每次一个小时的线上聚会,这样有内容和质量的交流,大家定会滴水穿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当然,我还会几十年如一日的继续为中美教育公益给予协助与支持,更希望【借力读书汇】的存在,给更多孩子们带来一个令人温馨与愉悦的读书之家。
下期读书汇预告:

2021年7月10日晚9点,美东时间早9点

读书分享人:初中刘同学
分享书:《The Turn of the Screw》,中文译名为《螺丝在拧紧》
腾讯会议:514466266
欢迎乐于分享的同学加入公益【借力读书汇】(备注:读书)
《尼罗河上的惨案》阅读分享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Death on the Nile》(1937)
01
本书主要内容
琳内特继承了她父母巨额遗产。她长得特别漂亮,身材也特别好。
她有一个女朋友叫杰奎琳。但是她的家境没有那么好,她当时在热恋当中,她的男朋友叫西蒙。杰奎琳希望琳内特能给她男朋友一个职位,她男朋友目前是没有工作,琳内特答应见一面。
可当琳内特见到西蒙时,却对他一见倾心,虽然女友已与其订婚了。之后,她与刚刚结识并雇佣为地产经纪人的穷小子西蒙闪电结了婚,成为头条新闻。
他们去埃及蜜月旅行。而饱受仇恨煎熬而痛苦不堪的杰奎琳决意复仇,便跟随前往埃及,不断地跟踪他们,做出一些很不理智的举动。琳内特与西蒙去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了。琳内特觉得已经完全扰乱到了她的生活,一直想办法摆脱她。直到他们上了尼罗河的邮轮,仍没想到杰奎琳也跟着他们一起上了邮轮。
之后惨案发生了: 琳内特在睡梦中遭到枪杀,接着又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死者。
所幸,著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也在船上,开始着手解开谜团。他也是阿加莎系列小说塑造的侦探形象。琳内特是第一个死的,在琳内特死了之后,在邮轮上的富人名媛们都在揣测为什么她会被杀死,是不是之前对他人做了不好的事产生了仇恨。
谜团解开后,才发现罪魁祸首竟是众人同情的杰奎琳和她的前男友西蒙。
杰奎琳与西蒙先假装分手,让西蒙与琳内特在一起,然后杀死琳内特之后,就能继承琳内特一大笔财产,这样他们两个既能拥有爱情,也能拥有金钱。这是他们两个一手策划的,是因为他们两个爱的太深了,甚至已经有点超过了理智,一起筹备了这场杀人案。
我觉得本书中一个元素是爱情,因为杰奎琳与西蒙的作案动机也是源于爱情,一起合作,制造了一些不在场的证明,这样就没有人会觉得因为他们两个是在合作。实在是让人意料不到,但是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最开始就叙述了杰奎琳与西蒙爱得特别深。这本书是从侦探波洛的视角写的,最后是以杰奎琳不得不开枪结束了自己和西蒙的性命结尾。
02
原文摘抄
“小姐,我请求你,不要这么做了。”“不要骚扰亲爱的琳内特?”“不仅仅是这样。别让邪恶进入你的内心。”她微张着嘴巴,眼睛中流露出困惑。
波洛继续严肃地说:“因为,如果你这么做,邪恶就会进入……是的,绝对会侵蚀你……如果它驻扎在你心里,那么没多久,你赶也赶不走它了。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人生空虚,有点爱,有些仇,还有互道早安。人生苦短,有点希望有些梦想,还有互道晚安
杰奎琳慢慢地摇摇头。“你不明白,也不会明白。西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爱情并不等于一切,小姐。”波洛温和地说,“我们年轻时才会那么想。”
总有人在爱而另一个被爱
看看头上的月亮,能看得很清楚,对吗?月亮是真实的,可如果太阳出来了,你就完全看不到月亮了。我们的事就好比这样。我是月亮……太阳一出来,西蒙就看不到我了……他眼花缭乱,什么都看不到,除了太阳——琳内特。
03
分享感想
杰奎琳演技非常的好,我当时其实也被骗到了。她以自己的这种受害人的视角阐述另外两个人爱情。
阿加莎塑造杰奎琳人物形象,是打破了那种传统的女性的形象。她把她塑造成了一种特别敢爱敢恨、特别独立的新女性形象,这在当时是超前的。当时还携带了枪上了邮轮,也是为了制造一些不让大家怀疑她的前提。
杰奎琳与西蒙两个的内心为了爱有些扭曲了。但琳内特属于什么都拥有,但是仍然渴望十全十美,也想得到爱情。她与杰奎琳形成了两个比较对立的形象。
这是个连环杀人案第一个受害者琳内特,虽然她和杰奎琳是好朋友,但天壤之别的社会阶层使得她们的友谊不堪一击,尤其是关乎自身利益时,随时会反目成仇。第二个受害是琳内特的侍女路易斯·波尔热,她意外目睹了主人的死,于是借机敲诈西蒙,却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被杰奎琳割喉致死。第三个受害者是罗莎莉·奥特伯恩女士,她无意中听到路易斯被杀的整个过程,便决定报告给波洛,杰奎琳知道后毅然决定开枪杀了她。最后的受害者就是杰奎琳自己和西蒙。每次都是当要破案的时候又会有一个新的谜团出现,感觉永远都破不完。让人觉得迷雾重重,特别想一直看下去,一探究竟。
网上有评论说《尼罗河上的惨案》塑造了一种新发展的方式。A和B是就相识,然后他们为了对付另外一个人,假装两个人就是不认识或者起了冲突怎么样,但是他们还是在暗中联手策划攻击谁,而且还会对对方互相暗中保护,其他人都没有任何的差距。
有一句话印象让我特别深刻。琳内特与波洛的对话:
“但我就是得这么说,夫人。我要坦白地跟你说,虽然你努力掩盖事实,但确实是精心设计之后才把你丈夫从别人手中抢过来的。我知道一开始你就被他强烈地吸引住了,但是我猜有那么一刻你也犹豫过,意识到必须做个选择——你可以放手或者继续。我觉得主动权在你,而非多伊尔先生。你很美丽,夫人,也很富有。你聪明、有才智,也很有魅力。你可以运用这种魅力,也可以藏起来。夫人,你应有尽有,可你的朋友却只有一个人可以相依为命。你知道这一点,就算曾经犹豫过,可是没有住手。你伸出魔掌,就像《圣经》里的那个富人,夺走了那个可怜的穷人的唯一羔羊。”
这突显出波洛侦探非常善于观察别人,也善于这种用比较委婉并一针见血地说出别人内心,并给他们提出建议,也能推动情节发展。
阿加莎从侦探一个人的视角叙述很多,而且还塑造了这么多饱满的形象。而且他的逻辑非常的缜密,很难让人找出漏洞。
04
关于作者
在侦探小说作家中,阿加莎的地位仅次于柯南·道尔。阿加莎生于英国。她沉默端庄,善于倾听和观察,除了少女时代曾在法国巴黎学过一阵声乐,完全是自学成才。她从26岁开始写作到85岁去世,出版了68部长篇侦探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8个剧本,1部自传,2部诗集等,著作翻译成超过103种语言,销量突破20亿本,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在她之上。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她好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二是工作经历包括在医院当过志愿者,她特别喜欢药剂学,所以有可能在她的小说中会用到药剂学的知识。
再则她不太喜欢血腥的场面,不像其他的侦探小说可能会有一些血腥的场面。可我们在读她的书时,基本上是没有让你感觉看不下去的地方,写作手法是一种典型地注重过程,更多的是推理的过程,是智力的比较,而不是一种比较武断的或者通过血腥的手法。
05
问答分享
问题:你觉得作者认为杰奎琳是坏人吗?或者说她认为琳内特是被杀,他是被害者,他是不是一个好人?我在书中关于琳内特更多的写她的专横。
回复:我觉得作者主要是和波洛侦探的观点应该是差不多。波洛先生是认为琳内特与自己女友的前男友西蒙在一起,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而杰奎琳非常爱他的男朋友西蒙,然后就做出了一些也疯狂的举动,甚至变态。但是波洛对琳内特说“你当初抢走西蒙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过你的朋友只有西蒙这一个人,但是你又聪明,又美丽,还有钱。”
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杰奎琳与西蒙在暗中策划了这场谋杀,为爱情、金钱目的,牺牲好朋友。他们两个的结局,因为一个是为他杀一个自杀都很惨。
参与者:对本书写作特点,与东野圭吾的小说相比,本小说基本上80%都是以对话的方式,能让你基于从每个人物的角度来说,但是同时他也会提供有误导的信息,或不完整的信息。因为每个人可能不一定说的都是真话,实际上他是在误导我们。作者不是用全职的第三者的,凌驾于小说之上的角度来写。
分享一段对话,也体现了侦探在做过程中,怎么去套别人话。波洛擅长抓住嫌疑人在话语中体现出的不寻常的现象,同时又善于在对话中设置圈套来引出他想要的证据。波洛侦探询问潘宁顿先生时,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设想,”波洛沉思着说,“那块石头只是一时的诱惑,你以为没人见到你。”
“那是意外。我敢发誓那是桩意外!”潘宁顿身子前倾,神情紧张,双眼露出惊怕的目光。“我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我发誓那是意外……。”对话中,波洛本来在询问潘宁顿先生的经济状况,在潘宁顿先生讲述完自己的经济状况后,波洛突然说到:“我设想,那块石头只是一时的诱惑,你以为没人见到你。”波洛是在故意设置圈套,用假想的预设,让嫌疑人潘宁顿不知所措,并神情紧张地连续说了三遍“那是个意外”。但这恰恰证实了他曾试图故意推下巨石来伤害琳内特,只是杀人未遂。侦探波洛主动出击,并制造一些对话陷阱,不仅达到了让潘宁顿先生自暴企图谋杀的效果,同时也让读者不得不为他的侦探技巧所折服。
这种对话的方式确实是非常能够吸引我,就一直想进去看下去。
问题:你分享了几本悬疑的书,这种侦探类的书,对你最大的吸引点在哪里?
回复:这类小说的不用提前了解历史背景。我挺喜欢这种制造冲突、发现线索如何解决的过程因为写悬疑小说的时候,肯定要构思又一个的案件,有很多的细节他们都需要思考,肯定花了很多功夫,这样读者才不会找到漏洞。在阅读的时候,我感觉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代入感非常的强,也非常的惊险。
问题:你觉得东野圭吾与阿加莎这两个作家在侦探小说有什么比较大的区别?
回复:东野圭吾一般设计一个很大的案件。作者带着你一步一步的去把很大的案件解开,但是尼罗河惨案是把一个很大的案件拆开成几个特别小的案件,从小的案件分块儿解开,环环相扣。
问题:你当时你是怎么读到这本书,为什么想读它?
回复:我是在咱们学校地下的书店看到,看起来它也比较薄,正好在小学段,课间时间比较长,我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了。就像这种侦探小说一般就是特别适合一口气看完。
参与者:我觉得看了书之后再看那部电影,相比而言,电影没有书更有趣。电影虽然可以带来一些视觉上感受,但没有书的分析及角色的言语更吸引你。在细节方面,电影受限于时间、拍摄成本等原因,他没办法去容纳这么多人物和细节。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是在案件发生之后推理的过程占了书的多半部分,但也是书中却是最吸引人的,但电影的弱化了较多的细节部分。
有意思的是,三位女性受害者是男权社会必然的牺牲品。这三个受害者一反传统女性的柔顺善良性格,或有很强的权力欲和控制欲,给男权社会带来了威胁;或其行为打破当时社会的行为规范准则,不为社会接受。
(部分图片来自于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

百年经典巨著: 头八年才卖出600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