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2141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教育·历史·人物·旅游·读书·财经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导语

2021年伊始,我与居住在北京的国际高中生 Selena 聊起她最近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疫情的氛围让许多青春期的同学伙伴们,少了许多以往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
也鉴于这样的缘由,我和 Selena 突发奇想的发起了可以增进友情、又可以学习进步、一举两得的公益俱乐部。
行动力非常强的年轻人Selena,第一时间就招募了她的好朋友们,一起成立了【借力读书汇】,言外之意,借助彼此的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花费最小的力气, 获得其他同学阅读的读书精髓。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完成6本书的分享。
第一本书分享链接
第二本书分享链接
第三本书分享链接
第四本书分享链接
第五本书分享链接
本期是【借力读书汇】分享
第六本书
其实【借力读书汇】的意义和特色,在于每位同学各自读着自己喜欢的书,这样随心所欲的方式,不仅给爱读书的同学们充分的空间和自由,更给其他同学一份自己再选择的机会,言外之意,原本不知晓的书,因为被其他同学介绍了,或者你再去读,或者你提前放弃。 
读书需要快乐、需要交流、更需要循序渐进。
同学们一起,相互取暖、提问、互动,每周一个小时的线上聚会,这样有内容和质量的交流,大家定会滴水穿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当然,我还会几十年如一日的继续为中美教育公益给予协助与支持,更希望【借力读书汇】的存在,给更多孩子们带来一个令人温馨与愉悦的读书之家。
欢迎同学加入公益【借力读书汇】
(备注:读书)
下期读书分享预告:
3月20日星期六 北京 晚9点、美东早9点
书名《蝇王》
腾讯会议:103468767
《灿烂千阳》阅读分享
【美国】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2007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这本书叫 《A THOUSANDSPLENDID SUNS》,中文书叫《灿烂千阳》,本书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女人的故事。
01
本书主要内容
这本小说有两个主人公都是女性,一位叫玛丽雅姆,另外一位叫莱拉,她们两个年龄相差20岁。玛丽雅姆是私生子,她的父亲名叫扎里勒,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一位富人,开有电影院,而她的母亲娜娜,是扎里勒家里之前的一位佣人。
但是,玛丽雅姆出生之后没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而是和母亲一起住在一个小泥屋里面。她的母亲总是对她说:
“对扎里勒和他的妻子来说,我是一丛狗尾草,一丛艾蒿。你也是。当时你还没有出生呢。”
“玛丽雅姆,这就是我们的命运。像我们这种女人。我们忍耐。我们只能这样。你明白吗?
但即使这样,玛丽雅姆也仍然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她爸爸每个星期总有那么一两个小时都会去泥屋看望她一次,带她做一些事情,讲故事并带礼物,玛丽雅姆就一直都很爱着她的爸爸扎里勒。
在玛丽雅姆15岁生日时,不顾妈妈的反对,她走出泥屋,找到父亲的宅院门口守候,希望能和父亲住在一起。因为他的父亲在当地有些名望,他碍于面子就拒绝了她。
玛丽雅姆在门口守望了一夜后,非常的失望,同时被强迫送回家。到家之后,发现自己的母亲娜娜上吊自杀,印证了妈妈生前说过的,“你要是走我就会死。”
她的童年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了。
经历这些变故之后,玛丽雅姆看清了父亲的虚伪,在名声和脸面面前,他珍惜的那点亲情根本就不值一提。
之后她又被她的父亲安排嫁给了一个大自己30多岁的鞋匠拉希德,之后她只能通过长长的布卡下、唯一能看见外面的那一双眼睛,来观察外面的世界,她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就被隔断了。但是刚结婚的时候,她也觉得自己的生活比较幸福美满。
尤其她第一次怀孕了之后,她的丈夫拉希德开始是很温柔的对待她,但是在三年里,玛丽雅姆流产了7次,之后拉希德对她的态度就很不好,玛丽雅姆的不断流产使她丧失生育能力, 让拉希德彻底失去了拥有一个儿子的希望,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拉希德在阿富汗强大父权制度影响下,不尊重女性的嘴脸暴露无遗。
玛丽雅姆从失望变成了绝望。
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是本书的第二位女主人公。
她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她父亲接受过高等教育,母亲与父亲真心相爱。除此之外,莱拉还拥有两个亲密的小伙伴和一起跟她长大的青梅竹马塔里克。莱拉的童年如阳光般幸福,但是这些幸福随着她的两个兄弟在战乱中不幸死去而消失。
她的两个兄弟不幸死去后,她的母亲变得如行尸走肉般,莱拉在母亲的眼里除了自己已经死去的兄弟再也看不见自己的影子。
当终于有一天,莱拉的母亲从床上下来,他们一家人决定离开这个充满枪林弹雨的地方时,一枚火箭弹炸死了莱拉的父母,莱拉所拥有家庭最后的幸福也在这片战乱的废墟中消失殆尽。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
拉希德觊觎莱拉的美色。拉希德知道莱拉有一个青梅竹马塔里克,为了让莱拉能够对塔里克死心,拉希德就找人编造了塔里克在离开阿富汗的途中死亡的信息。
此时莱拉发现自己怀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肚中孩子的命运,莱拉决定嫁给拉希德。对比起玛丽雅姆和拉希德的婚姻,莱拉与拉希德的婚姻更像是一种相互利用。
莱拉的美貌和她的怀孕让她在拉希德的“城堡”里生活得像一个“皇后”,而玛丽雅姆对这个突然闯入自己生活的女子充满了敌意。
但是莱拉“皇后”般的生活在她诞下女婴阿兹莎也发生了改变,拉希德不再像往常一般宠爱着她,但是玛丽雅姆却因为这个女婴和她关系缓和。
后来,在莱拉策划的一场出逃未果之后,她的生活变得和玛丽雅姆的生活无所区别,她似乎也变得和玛丽雅姆一般麻木,不再对这不公平的生活做出反抗。当莱拉再次生下一个孩子,并且是拉希德一直所希望的男孩时,她便彻底“失宠”了。
莱拉此时和玛丽雅姆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类似母女的感情。莱拉与玛丽雅姆之间,由最开始莱拉对被拉希德摧残的玛丽雅姆的同情一步步转化为她和玛丽雅姆相依为命。这是一种女子在父权统治下被生活压迫而变得麻木的无奈,也是一种在父权统治下女子只能彼此相依为命的悲哀。
后来莱拉发现了拉希德处心积虑的谎言,也刺激了拉希德所谓“男人的尊严”,莱拉遭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家暴。她们终于鼓起她们这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次主动反抗的勇气。
最终,玛丽雅姆为了保护莱拉和孩子,杀死了丈夫,为了保护自己希望得到幸福的人,她自己选择了自首,没有获得任何辩护的权利,死在了刑场。
冲破枷锁,为了那些给过她人生幸福时刻的人,那些珍贵的美好时光,勇敢反抗。在绝望的人生中,抓住那微弱的希望,即使处以死刑,内心也是轻松的、坦然的。
而莱拉因为玛丽雅姆的救赎,从而让她苦不堪言的黑暗生活中脱离出来,莱拉与塔里克结了婚,他们搬去了巴基斯坦,离开了这个充满战火和黑暗的地方。
当阿富汗土地上的战火停止时,莱拉又再一次回到了那一片土地,她去了玛丽雅姆曾经生活的泥屋,也在无意中收到了扎里勒在生命的尽头带给玛丽雅姆的道歉信。

书中的一个小细节
文中莱拉的女儿阿兹莎被送到福利院的院长和《追风筝的人》一书中,里面的哈桑的儿子的的福利院院长一个名字。阿兹莎进福利院以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以前她很懂事,很聪明,但是出来之后就变的有些奇怪,经常做噩梦,指甲里会有泥土,说话会磕吧,尤其是发t开头的单词的时候.而在追风筝的人中提到过。这个福利院经常会被塔利班军官光顾,出钱买孩子去性侵等等。所以可能t就是代表的是塔利班。
玛丽雅姆和莱拉两个人不同的经历,近似相同的婚姻结局,给世人展示了在阿富汗的父权统治下,女子的婚姻是一种磨难,而阿富汗女子因为在这种婚姻中的忍耐变得更加有韧性。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
她们怀抱着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在绝望中,抓住了微弱的希望,最后历经苦难之后,完成了一场自我的救赎。
02
关于书的题目《灿烂千阳》
用太阳来比喻喀布尔妇女,这题目来自十七世纪阿富汗诗人赛依伯所写的诗句: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经过残酷漫长的黑夜之后,阿富汗那里的妇女会有一轮崭新的太阳,也就是希望,会有一种全新的生活,自在未来终一天会实现。
03
关于作者胡赛尼
胡赛尼,阿富汗的美籍作家,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作者的伟大之处就是描述苦难和救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因为我只看过他的两本书,第一本《追风筝的人》,他将普通阿富汗的人民群众所经历过的苦难不幸都表达出来。
04
关于小说主角的原型
文中的两位女性都很不幸,但不仅仅在小说中这样,就像“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这个不幸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阿富汗的女性都会身穿一种黑色长袍-文中的布卡。女性结婚之后甚至有点像一种物品,听丈夫的话,然后做丈夫要做的事情。
其实目前有很多国家都有点类似父权社会,重男轻女,比如印度。而胡赛尼其实不仅仅关注到了阿富汗的人民,也反映了全世界一些国家的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
女权运动创始人西门·波娃在《第二性——女人》中指:“婚姻,是传统社会指派给女性的命运。”

下面我想说的是一个真事,阿富汗曾经有一个叫扎米娜的女性,和玛丽雅姆的经历很相似。
她是第一个被外界所知、死于塔利班酷刑下的女性,罪名是谋杀了自己的丈夫,被称为阿富汗最悲催的女人。
当时她只有35岁,一个拥有7个孩子的母亲,当她的虐待狂丈夫阿拉丁,不断地殴打自己的孩子时,忍无可忍的她,终于开始反抗丈夫残酷的行径。
当她在他的饭菜里放了安眠药,准备杀死丈夫的时候,长期处于忍耐下的扎米娜,竟然犹豫了,最后还是大女儿用一把10磅的铁锤,砸向父亲的脑袋。
之后,扎米娜把杀死丈夫的罪名,全部揽在自己身上,选择了自首。
然而,当年的年电视上竟播放着她被塔利班处以极刑,全世界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目睹了这个恐怖的场面。
除了描述女性的不公平,作者还描述了母亲和孩子的一些误解,也值得我们去品味。
也许就是那一点点发自内心的付出,那温暖人心的爱,救赎了自己。莱拉和她的两个孩子,给一生悲苦的玛丽雅姆,带了弥足珍贵的几年幸福快乐的时光。
而玛丽雅姆也终于勇敢起来,牺牲了自己,换莱拉和她的孩子一个幸福的未来,莱拉带着玛丽雅姆给的力量,帮助那里流离失所的难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微光吸引微光,爱是相互感应的,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总有那么一束希望之光,一点点的爱,就可以完成自我救赎。
像《追风筝的人》一样,那条通往好人的路,一直都在,付出一点点爱,就是种下了一个爱的火苗。在未来不知名的时刻,它终将长成火炬,照亮前方的路。
《灿烂千阳》教会我们在阳光底下生活,感恩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过去的痛苦我们需要忘记,也需要铭记,在痛苦中求生,在孤独中求活。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痛过之后,也许你会发现,心情变得酣畅淋漓,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作品中让我们看到的救赎,也并不是改变过去,而是在不断成长的道路上,改变我们对于生活、对于人性的那些偏见。改变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勇敢和强大,这也许就是我们要不断成长的意义吧。
05
让我感动的摘录
玛丽雅姆要付出多少自我否定、牺牲和心血,才能够默默地忍受他的呵责和暴力、他的鸡蛋里挑骨头和他的卑劣,和他生活在一起的这么多年。
因为妈妈的心像一片惨白灰暗的海滩,悲伤的波浪扑上来,摔得粉碎,扑上来,摔得粉碎,永远地将莱拉的脚印冲得不见痕迹。
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房间中会充满一阵伤人的沉默,莱拉几乎能看到无言的敌意像沥青上蒸腾的热浪那样从玛丽雅姆身上发散出来。
玛丽雅姆就是最后还对莱拉说,“对我来说,这里就是终点。我已经无欲无求。我小时候所渴望的一切,你们都已经给了我。你和你的两个孩子已经让我感到如此的幸福。

讨论与问答
问题:你刚才也解释了这个书的题目叫灿烂千阳,来自于一个诗句,在这么沉重的一本书里,你觉得有没有一些比较温暖或者是让别人有希望的地方,能暗示一下他们以后会有好的生活?
回复:两个女主玛丽雅姆和莱拉,在关系缓和后,他们三个之间的互动往往都是特别的温馨的,她也经常会去福利院去探望大女儿,他们几个人,不用依靠他们丈夫拉希德也能很好的活下去。这个可能也就暗示之后莱拉将有幸福的未来。
陈屹老师:作者的《追风筝的人》和今天分享的《灿烂千阳》已经成为美国大学、高中,甚至其他一些国家学校的必读书。那么作为高中生的你们,读这些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你觉得你读完这本书收获是什么?
参与者:我觉得这本书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民众的一些现状,我们这几代人出生以来都是处在和平中;重男轻女现象没有那么极端。但是在阿富汗常年战乱,其他国家会有一些难民,他们的生活过得很不好,有很多不幸,还有女性由于常年缺少教育机会,思想比较落后,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此书会让我有了更多的见识,虽然我本人根本没有去过阿富汗。
参与者:我也读过《追风筝的人》,当时给我打击还挺大,印象非常深刻,觉得受欺负的人特别的悲惨,而我生活在比较安全、幸福的家庭和国家,我以前是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读了这本书觉得是非常的心痛。我们在这儿开心的生活,与此同时,却有其他人正在受难折磨。
陈屹老师:现在的最近记忆当中,书中什么最让你们特别触动?
我先来举个例子,这本书里有一个炸大佛的描述:“塔利班在巴米扬大佛的洞穴中安置了烈性炸药,指责大佛是偶像崇拜和罪恶的物体,将它们炸得粉碎。从美国到中国,举世哗然。
全球各地的政府、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写信,请求塔利班别毁坏这两件阿富汗最大的历史文物。但塔利班不管不顾,引爆了埋藏在已存在两千年之久的大佛里面的炸药。每一声爆炸都引来他们“真主伟大”的赞颂”,就一夜之间大佛变成碎片,它打碎一个千年的历史的船载,打碎了多少人的心,全世界都在心痛。
回到这本书,作为高中生来读这个不是必读书的内容,或许书的内容跟考试也没关系,现实中,许多人也不会去读。但是为何我总强调,你们年轻人,趁着好时光,多读书呢? 其实从长久来说,可能在某些见识和生命的感觉上,你们不断的读书,久而久之,你们方方面面,由里到外的许多内涵,绝对不再一样。
参与者:我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中国的老奶奶每次乘公交车的时候,公交车司机每次都会扶着她,慢慢走上车,帮她拿东西。老奶奶因为这个司机对她很好,就老是给司机买一些豆浆之类的东西。老奶奶因病住院了去世了之后,就让女儿继续给这个司机买这些吃的,很感谢他,我觉得非常的温暖。
陈屹老师:
我想再补充一下关于这个作者的背景。
他的父亲是一个外交官,母亲是一位老师,他是生长在一个相当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父亲派遣到法国,之后又到美国申请政治避难,最后成为美国公民。
初到美国时,一家人过着非常清贫和辛苦的生活。后来他就读美国大学,本科学的是生物,后来成为一个医生。记得他无意中读到一则新闻,在塔利班新的政府下,放风筝已经成为孩子不能再持续的活动,这对他心灵来说是一个冲击。
放风筝是他童年起就喜欢的活动,也记载了他许多成长的回忆。这条新闻触发了他很多感想,也就在很短的一个时间之内,他写了几页关于放风筝的故事。他投给了几家报社,都被一一拒绝。
之后,在从医过程中,他一边工作,一边开始写作,根本没有想过这本书会大卖,也没有想到谁会感兴趣读,他只说把想写的写完以后,出一本书,放在自己的阁楼上,算是对自己一个交代。
结果没有想到刚开始出版的时候,出版商经纪人都说这本书好,给他很多信息。然而,刚开始卖的时候,要多尴尬有有多尴尬,新书签售活动时,经常是100多人的座位,只有一两个人来参加签名售书,最多也就来过十几个人来买书签名的。
后来因为这里面也写了一些911的事件,慢慢成为热点话题。他把大家都不熟悉的阿富汗国家历史人民的灾难写出来了。他2003年出版第一本书《追风筝的人》,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全球70多高国家销量近4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
当时人们都在问,这是不是你的故事。他说这不是我的故事,是我的观察,是我的想象。
无论怎么解释,这不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人们还会认为是作者本人的故事和经历。
然后,作者就写了这第二本书《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个女孩成长为两个女人,她们命运相链接交错的故事。评论说,第二本书其实它比第一本书更更激荡人心,更促进心灵,比第一本书更深刻。作者为此曾回到阿富汗,实地采访那里的妇女,收集素材。
第三本书《群山回唱》讲的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家族间的悲欢离合。
这些故事还有一个共同特点,讲的都是关于12岁13岁大的孩子,所以许多读者也问询作者:为什么你都是要从这个年龄来写?
他说,12岁13岁是人生从少年走到青年的重要时期。或称为叛逆期,或寻找自我的时期
我也听了他好几场演讲,非常震撼。作者我本人就是写作人,他有些话特别走我心。
关于如何写作?他说其实不能总想我怎么写作,不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成年人,而是说你先写,但是写的过程中要大量的阅读,然后沉淀精华再把它写下来了。行动起来,坚持写和大量阅读,都非常重要。
另外一点,他的作品跟哈利波特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有相当的生命力,因为他从一个国家的国难到世界民众苦难,再到一个个家庭的个体,把苦难挣扎、忍耐、爱无私、真情背叛,把人性写的是真的是淋漓尽致,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即使他书中写尽战争的无穷灾难,人间的冷漠与残忍,但是,他的笔下有充满感人至深的人性美、坚韧和光辉。
读完这些书,虽然感觉就是说阿富汗如此灾难,如此沉重深渊,但是你不会唾弃阿富汗民众特别是对女性,而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敬重。因为你在那里面看到一种精神,而这些普世的精神和价值,让他成为一位世界性的作家,这点,他对他的祖国也有相当的贡献价值。
还有一点,直戳我心的。这个战乱的国家如此重男轻女,国家需要男人、需要儿子,他们长大是要为国家去奋战,也就是所谓的圣战。讽刺的是,圣战结束之后,儿子、丈夫,也就是许多男人都牺牲了。母亲失去了儿子,姐妹们失去自己的兄弟,妻子失去了丈夫,这些男人捍卫的圣战是为了家人生活的更好,而到最后,活着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日子,却越来越悲催或者更惨
虽然由于疫情,我们没有办法踏出自己的的城市,更不用说国门,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持续的去了解这个世界,不是吗?
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这个【借力读书汇】已经完成了六本书阅读,不光是你们受益,我们大人及其他参与者,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机会。
问题:谢谢你推荐这本书。这书跨越近40多年历史,从女主人公玛丽雅姆1959年出生,一直最后写到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到2001的美国入侵阿富汗,最后到2003年。你有没有感受到这段时间中,这两个主角以及他们家庭的发展,而他们所处的环境,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回复:在社会对待女性方面没有发生变化,仍是非常的不平等。莱拉的和丈夫一起离开阿富汗,到巴基斯坦开展了新的生活。因为联军把塔利班赶出了每一座大城市, 把他们逼到邻近巴基斯坦的边境和阿富汗东南部的山区。一支国际维和部队开进了喀布尔。他们才得以2002年回访过以前的家乡。但由于时间原因,对后续美国入侵后阿富汗没有更多描述。
参与者: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苦难的书,相比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更加感到非常幸福的,也带给我们警示,不论对于受苦的人,还有对于在幸福中的人。
同时让我想到蒋兆和的1942年的《流民图》。
他说,绘画就是“……借此一支秃笔描写我心中一点感慨……”。据说,展出时络绎不绝的人群静静地走过那漫长而悲哀的画卷。但日本侵略者就禁止了画展。当蒋兆和正要离开现场时,一位监督收场的警察走到他面前。蒋兆和以为警察是来训斥他的,谁料,这位警察只是恭敬地敬了个礼。刹那间,二人泪眼相望。这就是艺术作品带给社会的深远的价值。
蒋兆和先生《流民图》局部
陈屹老师:
听说这部同名电影已经完成拍摄了,正在剪辑,计划2022年对外发行。非常期待。我这一代人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动荡的年代。在你十七八岁时候写的,跟你40岁时候再写,到你走遍了世界各个国家之后,再写出来的东西,你能感受更深刻的东西。
读书能突破个人的认知局限,读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收获,我相信小王同学和在座的各位也都会有收获。每次跟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感动,我更为你们感动。为你们这些年轻人能在这个时候读书,丰富自己,读闲书,读让你心灵震撼的书,你们会走得很远的,再去挑战自己,再去认识一个新的世界。
END
欢迎同学们加入公益【借力读书汇】
(备注:读书)

阅读完本文
您的感受是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留美学子】已发2140期
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脚踏实地·坚守7年公益分享
公众号:留美学子
投稿/联系:[email protected]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