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屹视线】导语
2021年伊始,我与居住在北京的国际高中生 Selena 聊起她最近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疫情的氛围让许多青春期的同学伙伴们,少了许多以往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
也鉴于这样的缘由,我和 Selena 突发奇想的发起了可以增进友情、又可以学习进步、一举两得的公益俱乐部。
行动力非常强的年轻人Selena,第一时间就招募了她的好朋友们,一起成立了【借力读书汇】,言外之意,借助彼此的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花费最小的力气, 获得其他同学阅读的读书精髓。
下一期读书汇分享预告

8月28日星期六晚9点
分享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分享者:高中部Selena同学 
腾讯会议:221664988
读书需要快乐、需要交流、更需要循序渐进。
同学们一起,相互取暖、提问、互动,每次一个小时的线上聚会,这样有内容和质量的交流,大家定会滴水穿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当然,我还会几十年如一日的继续为中美教育公益给予协助与支持,更希望【借力读书汇】的存在,给更多孩子们带来一个令人温馨与愉悦的读书之家。
【借力读书汇】线上几场分享现场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阅读分享
文:田芮溪/慧思育
【美】《Educated》(2018)
塔拉·韦斯特弗(Tara Westover)
 01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的思维导图如下:
塔拉所在的家庭信仰摩门教摩门教真正的全名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它是脱胎于基督教后自成一派的新兴宗教,其在信仰内容上与基督教有很大分别,该教信仰内容为《摩门经》,同样的是都信奉上帝,但是主流基督教信仰相信《圣经》的教义是耶稣基督所教导的,而摩门教信小斯密约瑟是神的先知;在早期有一夫多妻制;执行什一奉献律法,将他们的部分财物交给主教等。第二任会长杨百翰带领摩门教西进到大盐湖谷地区,建城拓荒运动,也就是现在美国的犹他州。摩门教鼓励教徒世俗化,培养成各行业的社会精英。其教徒扩张速度很快。截止2018年,摩门教的信徒已超越1600万。
塔拉的父亲是一个极端的摩门教徒,摩门教的原教旨主义让父亲不相信政府的教育、医疗等所有的公共服务,只相信自然和上帝的赐予,相信生存的一切问题都要靠个人解决。他不让孩子去学校,孩子生病了也不能去医院。她父亲出生于大山巴克峰,就是美国爱荷华州山区Idaho,从小就干农活。而她的爷爷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男人,奶奶长期在外面工作,所以她的父亲小时候缺少妈妈的陪伴。
塔拉的母亲出生在城市里一个很富裕的原生家庭,但她妈妈是相对独立的女性,她不喜欢城市里循规蹈矩的方式,喜欢创新。这就是为什么母亲爱上父亲,并且跟父亲一起回到了大山生活的原因之一。他们共同经营着一个废料场。
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一共有五个兄弟姐妹,但是她和最大的哥哥相差了近十多岁。在塔拉小的时候,对父亲的观点是相当的认同,她也不理解那些为什么有一些孩子会去学校会去医院,对自己的父亲言听计从。同时作为孩子,对家庭以外的外面的世界也会有好奇。
让她的认识发生重要转折点是她的哥哥泰勒。泰勒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不一样,他喜欢一个人在家里看书,并且他哥哥喜欢去他们家里都不喜欢的外公外婆家做客,并且他哥哥不顾父亲的反抗也要去上高中。他读完了高中课程之后考取了大学,并且从此离开了家庭。
塔拉对哥哥泰勒的离开感到悲伤的同时,但也很好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如此让泰勒向往。所以她开始质疑父亲的观点,并且第一次对父亲提出了她要去上学,她应该去上学,开始阅读泰勒留下来的那些历史、科学等基础教科书。之后,她发现父亲观点的一些错误。
之后塔拉的心理就产生了要逃离这个家庭,她就不停的在外面找工作打工,每周在家里也就一天白天的时间,不想听他父亲每天长篇大论。在接触了外面的世界后,发现自己和其他的同龄人不一样,觉得自己不正常。比如说参加了一个舞蹈班,舞蹈老师为了迎合父亲对服装要求,女人永远都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位,但她父亲仍然称塔拉为小妓女,说“如此淫荡的表演竟然发生在教堂里”。当时塔拉才11岁,但是塔拉心理矛盾是因为她又感受到了家庭对她的关爱和对家庭的依靠。在舞蹈课之后,母亲支付了参加了唱诗班的费用,父亲很喜欢她唱歌他都会开车翻山越岭去听塔拉的每一次唱诗班表演,并愿意支付每周试唱等相关费用。
在塔拉迷茫的时候,二哥肖恩回来了。她以为他是一位渴望已久的守护者,能将她拽出这个深渊的人,极其暴力又富有同情心。肖恩脾气比他父亲更暴躁。但是当塔拉尝试打扮的正常一些,肖恩就会辱骂塔拉是妓女,而当语言暴力无法使女性就范时,就诉诸身体暴力逼迫女性就范:当塔拉拒绝接受其兄肖恩对她化妆、交男朋友的行为的无端指责时,肖恩毫无顾忌地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中以及在公共停车场扭打塔拉。塔拉就明白了,不仅和哥哥肖恩的感情出现裂缝,如果想要拥有未来的话,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原生家庭和未来必须二选一
此时三哥泰勒看到肖恩殴打塔拉时,他鼓励塔拉考取大学,离开家庭。当塔拉考取了美国杨百翰大学时,她很坚决地离开了家庭,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但是刚开始时,塔拉又觉得大学生活并不像她想的那么顺利,她的室友因为她的穿着打扮、行为等而排挤她,但是她心里认为这些室友就是父亲所说的那些异教徒,是对上帝不纯粹信奉的人。在课堂上她提问Holocaus这个词的意思时,全班同学认为她是在开玩笑,她觉得自己跟同学们格格不入。如果她不坚定的话,她就不会因为上大学而背离家庭,所以她就选择自己去摸索方法。让学习走上正轨,但是她面对听不懂的课堂,没有怪罪于自己的父母亲,没有让她以前接受教育。
当假期时塔拉又回到了巴克峰,她很担心会回到以前的生活,她的父亲假期的时候又让她开始干农活,在仓库里工作。这个时候她遇到了查尔斯,他们在一起了,但是当查尔斯遇到塔拉刚被肖恩殴之后,并未承认被打,就跟她分开了。
在塔拉回到了杨百翰大学,主教就觉得塔拉不正常,找她每周一次约谈,帮塔拉就慢慢的走出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洗刷其自身的耻辱感。为什么说是屈辱感?那因为她原来觉得她经历的都是上帝选择让她经历的,而不是家庭给她造成影响,所以她会有自己无法抗拒苦难的自卑感。同时出现了一些经济上困难,但是她经历牙疼无钱医治、无钱付房租,购买课本,最后主教说服她选择相信政府的助学金,而不是支持家庭的经济帮助。从她偷偷复印父母纳税单,取得助学金,支付所有账单后,才感觉彻底摆脱原生家庭。
之后在上课的时候了解了父亲的言行显示为双向情感障碍(躁狂症),还有精神分裂两种病症。她写了一篇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论文,谈到充满压力的生活环境和患病父母糟糕的养育方式,痛恨她的父亲给家庭造成的影响。
塔拉终于决定尝试过正常人的生活。十九年来一直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她不再联系她的家人。并且她和新认识的尼克在一起了,但是她同样的不愿意向尼克坦白她的家庭。直到父亲受了一次严重的灼烧,肺部衰竭,皮肤腐烂,心脏多次停跳,性命危在旦夕。父亲仍拒绝了去医院提议,母亲只能用药包和精油维持。这个时候塔拉产生了和父亲重归于好的期望。
四年的大学她真正研究的是人文和历史,而不是原来期待的音乐。她觉得自己可以摆脱原生家庭,彻底变成一个正常人。但是她后来很震惊的发现,父亲的观念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如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因为她的妈妈很没有女性地位的,所以她开始研究女权主义。后来她又一次回到了家乡,发现她的两个哥哥都过上了正常的生活,有一位正常的妻子,就相当于不是极端摩门教徒;肖恩的妻子,因为当初不听塔拉的劝诫,嫁给了肖恩,所以饱受肖恩的虐待折磨,但是也只能默默忍受。塔拉她觉得自己内心足够强大了,可以足以让她自己的母亲父亲还有哥哥肖恩进行改变,所以她想帮助她的家人也走出父亲的控制,她自己也走出她自己观念的束缚,她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相信自己属于剑桥的人,所以她又回到了家乡,她想帮助她的家人们也解脱。但是她发回去之后她的哥哥肖恩还是和原来一样,狂躁症无法改变的,所以她只能和肖恩决裂,所以这意味着她和家庭最后的连接也断开了。
她那内心不愿意接受现实,因为她哪怕是再痛恨家,她的家庭也不愿意彻底放弃她跟家庭的连接,所以她拒绝了查尔斯让她放手的这个想法。塔拉已经完成了在剑桥的学业,到了哈佛访问攻读,她的父母来哈佛看望塔拉,想让塔拉重新归依,用尽方法把自己和父母连接起来。但是当父亲给她举行仪式的时候,把精油想涂在她的额头上,塔拉没有接受,因为她不想再回到以前,那种全部由父亲控制的生活状况,所以这次父母就彻底地离去了,她非常地崩溃,但是她还是决定最后一次尝试。
在她最后一次再回到巴克峰,她看到了是母亲在对他人的邮件中描述塔拉已被魔鬼控制, 是个危险人物,已丧失了信仰。所以至此决定离开大山。
这个时候大哥泰勒就出来帮助了她,写一封信给父母:这么多年以来,他们对孩子们造成的影响。但是他收到了家庭断绝关系的信,她的哥哥也只能与父母断绝关系。
在最后时候塔拉跟自己做了和解,完全不再为父亲考虑。学会为了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 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亲。因为自己需要如此,而不是父亲罪有应得。
很多人不理解算不算真正的接纳,因为认为接纳应该是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被接纳。塔拉也应该缓和她跟父母的关系,但是塔拉在自己的采访里面做了回答,她说: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
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
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也就是说塔拉不是不接纳她的父母,她理解他们的观念,但是她的父母拒绝和她沟通,哪怕是她现在在采访里提及她的父母都说,虽然这么多年她们每年都会去保持电话上的沟通,但是她的父亲至今为止不愿意再见到她。她相信父亲的内心是爱着她的,父亲对她说了,这辈子最后对塔拉说的一句话:我爱你。

02

关于作者


塔拉·韦斯特弗(1986年-),是一位美国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她的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首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并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的提名,包括冷数据时报图书奖、美国笔会的让·斯坦因图书奖,以及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纽约时报》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评为2018年十大最佳图书之一,《时代》杂志评选塔拉·韦斯特弗为2019年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7 岁的她平生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22岁获文学学士学位,23 岁获哲学硕士学位,28 岁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32 岁出版个人自传《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33 岁成为《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影响力人物”。
关于本书中文版的译名含义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Educated,直译过来应该就是《教育改变人生》《教育的力量》等等,会让人感觉成功励志学的小说,或者偏向于鼓励别人学习的书,但是中文的译名决定翻译成《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是取自《圣经·诗篇》里的一句话,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而书的封面:一支铅笔勾勒出大山的轮廓,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林飞去。
03
问答分享
问题:你认为当代女性可以从塔拉身上学到什么?塔拉她的坚强,和她对她父亲控制的反抗?
回复:当时她母亲跟她说过,“我原以为你才是那个穿越熊熊大火冲出这里的人。”,也就是说她的身上所具有的她的哥哥肖恩,她的兄弟姐妹所不具有的品质,她很坚韧。虽然她表面是一个女孩子,是最小的孩子,但是她同样能以她的弱小的力量去对抗她的父亲,这是给当代女性树立了不能屈服于强势的榜样。
问题:你最喜欢或者最受到震撼的部分,有感触的地方是哪些?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回复:塔拉全家人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可以说他们家每个人都遭遇过我们看似致命的伤害,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因此而失去生命,即使极端信仰摩门教。比如她的哥哥有次交通事故导致脑袋重伤,还有父亲严重烧伤,但都活了下来,所以这种生命力的顽强,还有对信仰的坚韧,很令人震惊。
她父亲在和她哥哥在受伤之后,坚持不去医院,他们坚持认为即使他们因此去世了那也是上帝的意志,就相当于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寄托于上帝,使用她妈妈治疗都用精油和草药膏,还有能量法。我们也无法判断这种疗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作用。
问题:假想一下,因为作者是在美国,她一直在家里上学,能用这种自学的方式考取大学,那如果作者的家庭环境是在中国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可能结果,为什么?
回复:要在中国的话,由于国内体制对高考的规定,而她是17岁之前完全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没有上过学,仅凭她妈妈在家的一点而不是专门的家庭教导。她当时开始自学的时候,只知道数字还有分数,仅仅三年,是不可能考取国内大学的。
参与者:作者在成长经历中的转折是有相关制度支撑的,也是区别于国内制度的,否则也不可能走到大学,引发自我的觉醒,蜕变等。很多外界的评论其实并没有注重这一点,所以我想来补充一下。
因为作者是属于在家教育也是大学入学认可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美国大学入学不认可这种方式的话,作者没办法被大学录取的,也就无法享受与其他人同样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作者在申请杨百翰大学时,说严格按照母亲设计的课程安排接受教育,她已确保我达到高中毕业的所有要求。(而实际上由于母亲顺从了父亲的旨意,并没有贯彻在家教育,作者八岁、 泰勒十六岁时,基本就都彻底不学习了)
我摘录一下作者家庭教育的情况:
有时她去送草药时,如果我们做完了家务,她会顺路把我们送到镇中心的卡内基图书馆。那里的地下室有个房间放满了儿童读物,我们就阅读那些书。理查德甚至从楼上拿了一些成人看的书,它们有着关于历史和科学的沉重标题。在我们家,学习完全靠自我指导:只要干完自己的活儿,想学什么都可以自学
美国在家教育的概况如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开始,美国在家上学的人数持续以每年百分之七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重新认识到家庭教育长久以来被忽略的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当今美国家长选择在家上学的主要原因依次是:(1)出于对公立学校环境的考虑(2)提供道德方面引导的需求。(3)对公立学校学业上的指导不满。(4)是多元的移民文化与宗教氛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沿袭传统的生活习惯。
同时,美国为 “在家上学”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包括公立图书馆基本上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家上学的学生可以灵活选择选修公立学校的某些课程,并建立了相互协作彼此帮助的网络系统。
问题:塔拉的故事某种程度上算不算对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讽刺,她没有接受过传统意义上的proper education,但是最后去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读博士学位,会不会让大多寒窗苦读的学生们汗颜?
陈屹视线:其实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塔拉的事情。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战胜她自己原生家。塔拉分数低但能考上大学,但没有人敢想象她经历的童年,有多少人能承受。她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这么多年来才出这么一个人才,毕竟这是极个别案例。就算寒窗苦读的学子,可能与自身的成长环境、自身之类各种因素都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样的结果。当然塔拉中途也是经历了很多挣扎。对于普通人按部就班的来上学,不会经历这么多的困难和挣扎。
但人生不会白走,人生路很长,是你前期的积累,到你20到你30岁的时候,甚至到你40岁以后,才可能发掘,不只是一个考试那样简单。
陈屹视线:非常感谢田同学的推荐,我读这本书是在两三年前。因为当时是畅销书,非常多的名人在推荐阅读,我也好奇来阅读此书,而且读了两遍。
我刚读的时候这本书一开始感觉这家庭怎么这么乱?这个家庭拒绝教育,拒绝医疗。但我注意到作者读书的时候,她开始反思,她还是走进教育。
但是我也非常坦诚的去说这个过程没那么浪漫,我相信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我们的首选方式。作者能走出原生家庭,走到外面世界,接受顶级教育,是这多年以来,在众多人中,才有她这么一个特例,在很多环节上,她是非常幸运的。
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励志,它确实超越了她个人的成长,让很多读者能在中间找到共鸣。在作者家庭中,多个孩子个性差异较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就体现不出来。她都连如何准备考试如何申请都不会。对于任何一个华裔家庭,没有人敢冒这样的风险,可能一步错失,步步错失,在十年后更无法追赶了。虽说美国有在家教育制度,但是不同的族裔的选择是不一样。
其实她当时在学习上遇到了学习上、生活上都有很多问题,但是她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受到了她的家人哥哥泰勒、姨妈黛比、姨妈安琪、男友德鲁、教授与同学等人
的很多无条件的帮助。她是非常地幸运。同时,她经历了我们普通人未经历的事情,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决裂,跟亲情的决裂,成为一个新的自我。大部分人一生当中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疏解或治愈,或无法释怀。如果没有教育,作者也无法挣脱这些羁绊。
部分图片来自于UNSPLAS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