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9月份,很多小朋友进入了集体生活,神兽归笼后各位爸爸妈妈松了一口气,但人类幼崽又遇到了新难题:交朋友
笼包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娃,入园后有一段时间都没有交到好朋友,那时还会经常哭着说不想上幼儿园。
后来笼包因为飞机、大炮、爆炸这些直男共同兴趣,和班里两个男生成为好朋友,可是不久又遇到了新难题:不懂和女生交往。
不知所措的笼包向我提出灵魂拷问:为什么没有女生和我玩?当时我还向各位云亲戚请教过:
看来社交真的是有大学问啊!
幸好经过这2、3年的跌跌撞撞,笼包总算渐入佳境了,虽然也没有从社交恐惧变成社交牛逼,但总算能在社交中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也逐渐学会交流与共情
回看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外向的人,在这段时间陪着笼包学习和成长,对自己、对孩子的个性和社交方式都有了更多思考,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真的是社交能力弱吗?
如果老师反映娃总是不和别的小朋友玩,大家很容易会给孩子贴上内向、孤僻、不合群、社交能力弱这些标签,但是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误区。
首先,如果是2、3岁孩子,他们会更喜欢独玩,就算有伙伴在,他们玩的也是平行游戏,交流互动很少。
这个年龄段不少孩子会对喜欢的东西特别痴迷,对交朋友则毫无兴趣,对他们来说,玩具是最好的朋友
我和我骄傲的倔强
而且这个时期孩子物权意识强,比起要不要和别人一起玩,他们更关心的是玩具会不会被抢走。
到了3、4岁,孩子的社交需求萌芽,交朋友成为一件让人期待的事情,但是问题又来了。
社交是一项需要学习实践来获得的技能,但很多孩子3岁前都很少有和同龄人交流相处的时光,自然也没有太多练习社交的机会。
大家可能会说,小朋友堆中就有些小朋友特别外向,擅长交际啊。再看看自己家娃内向谨慎,只会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是不是注定社交能力弱啊?
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确。
其实内向的人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也能交到感情深厚的朋友,而外向的人也有在社交中碰一鼻子灰的时候。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真正妨碍孩子社交性格的特征并不是内向,而是以下两种特征。
一是容易害羞紧张、二是冲动急躁不能控制情绪。前者会让小朋友不易结交到新朋友,后者则会让小朋友不容易维持友谊。
我们常说的孩子内向、不合群,其实可能是容易害羞紧张
这类小朋友在新的社交环境中会不舒服、不自在,他们不愿意先开口和别人说话,也往往羞于表达自己。一旦遇到冲突,他们首先会采取回避,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也很少提出新玩法。
笼包当年就是害羞紧张型的宝宝,即使他很想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朋友圈,也不敢主动提出,好不容易加入和小朋友玩起来了,一遇到小争执又马上缩回来了。
这样的小朋友很容易成为人群中的“小透明”,而且越是害羞,和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就越少,社交能力就更难得到锻炼,孩子也更不自信,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在一边当吃瓜群众的笼包
02
关键的第一步:破冰
对于害羞、慢热、紧张的孩子,他们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不懂如走出第一步
害羞紧张型的宝宝很在意内心的安全感舒适感,如果社交让他们觉得不安全、不舒适,他们可能宁愿自己一个人玩。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安全感的需求在第2层,仅次于生理需求,而只有安全感需求得到满足,人才会考虑第3层的社交需求
好消息是,害羞紧张型的宝宝只要走出第一步,后面的社交对他们来说就容易多了。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不就是让娃去主动打个招呼,提出要一起玩嘛,为什么这么难?
作为一个内向腼腆的人,我自己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波澜不惊,其实有丰富的心理活动。
人类幼崽的心理活动也是类似的,需要和不熟悉的人展开对话时,他们会被不确定感包围,会纠结于怎么开口、会不会被人忽视、被拒绝了怎么办。
这时候如果大人使劲把他们往前推,甚至用“激将法”,说“你怎么这么胆小”、 “不敢过去你就自己玩呗”,他们会更有压力,更难踏出第一步。
对于害羞谨慎的孩子,让他们敞开心扉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安全感,我们要给他们创造安全又舒适的社交氛围。
所以我们与其把他们往前推,不如给他们一张可以随时后退的安全网,让他们获得往前走的底气。
比如在笼包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会说,我陪你一起过去,你就随便问问他们,不行我们再想别的方法,笼包就很自然地照做了。
我还发现,只需要我们在旁边作出随时待命的样子,笼包就可以很顺畅地和小朋友们交流,根本不需要我们帮忙。
这样一来二往,笼包逐渐在一次次破冰中获得自洽,我们这些“工具人”就可以退下了。
还有些时候,孩子不是胆子不够大,而是不懂如何组织语言,这时我们需要给宝宝教一些简单的话术。
比如上周末和笼包去公园买泡沫飞机,他拿到手后觉得飞机驾驶舱的缝隙太大了,会影响飞行,想去跟小卖部阿姨提出换一个。
然而这么简单的要求他却开不了口。原来他是觉得要说清楚这个要求,需要先跟阿姨解释飞机的工作原理,还要对比缝隙大和缝隙小对飞行的影响...
我就和笼包说,你只用说“阿姨,请问我可以换一个前面缝隙小一点的飞机吗?”,他就很爽快的去做了。
所以有时孩子不愿意开口不是因为胆小或没礼貌,而是他们心思细,想到的内容点太多,超越了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稍稍帮忙组织,他们就可以自信地表达了。
03
小透明如何增强存在感
害羞紧张型的宝宝终于破冰成功,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了,但我们往往发现他们过于沉默,存在感低
其实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的宝宝,都有社交需求,都希望被喜欢,有归属感
但是在托班或者幼儿园,往往是一些外向、自来熟的宝宝更容易获得关注,获得别人天然的喜欢。
笼包当年就属于班里的小透明,经常眼巴巴地看着班里面活泼又会玩的同学一起闹哄哄地玩,非常羡慕向往,但始终不能融入。
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要急着个孩子贴上“情商低”、“不合群”的标签,而要看看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孩子之所以给人一种“闷闷的”、“小透明”的感觉,往往是因为心思细密,倾向三思而后行,因此在人群中很少主动表达意见(因为还在思考和组织语言中)、有新的玩法和新的活动时也很少主动尝试(因为还在观察评估中)。
虽然很少发表意见,但他们的意见往往更有深度逻辑性。虽然比别人晚开始尝试新的活动,但他们一旦尝试往往成功率更高
对于心思细密且谨慎的孩子,我们永远无法强迫他们去表达或尝试,除非他们自己觉得这是值得的、有乐趣的。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给机会他们练习和同伴沟通,更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表达和交流的乐趣
在幼儿园或者托班这样的大集体中他们可能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可以主动在家长群里组织小范围的聚会,例如周末或者假期找个公园一起逛逛、找个大草地野餐疯玩、或是相约去图书馆等等。
和集体游玩相比,小团体的活动让每个人都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彼此有更多深度的交流,从而建立更深更紧密的连结。
小团体的聚会还创造了很多孩子之间一对一深度交流的机会。
笼包是比较腼腆的娃,且嘴巴不够快,一群小朋友玩经常插不上嘴,但和好朋友两个人聊天的时候,话痨模式就会瞬间启动。
从心理学上,一对一交流是非常高效的交流,因为一对一交流需要更专注地倾听更细致地观察面部表情、更及时理解和反馈。因此一对一的交流更容易让人获得人和人沟通的“心流”
这样以后孩子会慢慢发现:原来自己在朋友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原来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愿意更多的表达、交流和反馈,进入一个社交的良性循环里。
.....
回过头看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社交真的是一种高级的能力。
今天分析了害羞紧张型的宝宝的社交难题和解决办法,大家会发现,社交能力远远不止是懂得如何和别人说话,如何获得别人关注。
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质量的,其实是一些更底层能力,包括有充足的安全感、相信自己、信任别人、能识别自己的感受、能共情和包容别人、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
这些底层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无论外向宝宝还是内向宝宝,都需要通过真实的交往来学习和领悟。
好在孩子都有超强的感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只需要给他们点时间,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
在孩子亲自探寻人和人相处的奥妙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更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好了,关于孩子交朋友这事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也有一些经验想要分享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参考资料:
1. Gwen Dewar, How to help kids make friends: 12 evidence-based tips, parentingscience.com
2. Blair BL. et al.The Indirect Effects of Maternal Emotion Socialization on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Dev Psychol. (2013) 
3. Eileen Kennedy-Moore, Helping Your Shy Child, psychologytoday.com
4. Cary J Roseth et al. Promoting early adolescents' achie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s, Psychol Bull (2008)
.....
更多干货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作者简介
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