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高考,毫不意外的,话题#高考语文##高考数学#冲上了热搜,大家都在调侃,讨论语文的人比讨论数学的多太多了,大概是因为高考多年后,学的什么都还给老师了,都看懂的只剩语文题了。 
数学真难到要拍题作弊?
回头看,我们误解太深
正文共:4095字 40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本来高考这一波讨论已经过去,谁知道今天下午出了新闻,居然有位考生带了手机进考场,在数学考试的时候,把题拍下来,试图用APP搜答案作弊。这一波操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果不其然,他凭一己之力上了6个热搜。
作弊是毫无疑问的错误,目前该生的考试资格也被取消,其它违规问题还在调查中,就不多评论了。但数学真难到这种程度吗?有这个聪明劲花在好好学,勤用功上,该多好呢。 
 01 
被数学支配的恐惧是怎样的?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郊区,有一个脾气挺好的女生,每天跟我同路上学放学,每天她都特地等我,因为我做好数学作业,她能拿去抄。她不是个调皮的孩子,也挺想好好学,但是她就是不会。
后来毕业,我们去了不同的初中,也断了联系,想到她那时候的痛苦,我还是会叹口气,不知道她是否熬到了初中毕业。
抛开考试作弊这种极端情况,数学的确是很多人心里的痛,我能理解这种痛苦,据说人群中每5个人就有一个是“数学恐惧症患者”,看到数学题是真的有生理反应的。 
一位朋友说,孩子都生了两个了,可还是会梦到数学考试,然后被吓醒。
我在微博问大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数学的,答案各种各样。很多人并非不想好好学,而是尝试过却失败,丧失了信心。
有的是从小学应用题开始的,有的是初中学函数开始,还有的是高中的立体几何画辅助线开始,有的则是因为遇上了不喜欢的老师。
.......
 02 
数学真的这么吓人吗?
这几年,因为孩子对数学比较有兴趣,我也找了不少数学方面的内容来看。这是一些私藏的书,虽然孩子还没到能看的年纪,但自己读读也觉得很有趣味,甚至于当年没想明白的一些原理,也豁然开朗,有一种终于懂了的泪奔感。
读多了,会有种越发强烈的感触,我们的数学教材,初高中也好,大学也好,不是太厚了,而是太薄了,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为什么说薄了?
这种薄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因为很多公式怎么来的,前人经过怎么样的思考和实践,一步步猜测的,推演的,验证的……前因后果没有讲清楚,所以学数学容易变成死记,只能靠大量刷题来记,时间没少花,但学完就忘,也造成了对数学的厌恶。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下面这些公式吗?当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些动图的时候,由衷笑了,“心生欢喜”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我常常想,如果每条原理,都能得到如此透彻和直白的梳理,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经历被数学摧毁自信的感觉。 
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存下来给孩子看:
【1】
Pythagorean Theorem Demonstration
(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2】
Tangent from Unit Circle
(正切值曲线)
【3】
How to Create an Ellipse
(如何画椭圆)
【4】
Area of Circle
(圆的面积)
【5】
Graphing Sine
(画正弦)
【6】
Exterior Angles of a Polygon
(正多边形的外角)
【7】
Sum of n numbers gauss animation
(1+2+3+...+n之和)
这个复杂的世界,居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可贵的是,人类中居然有这样的一群人,发现了它们,把它们表达出来,并将这些带到我们普罗大众眼前。
如果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只有无止境的刷题,刷正确率,只有不求甚解,那么孩子就无法感受到这样一种属于数学独有的美,无法体会到探索和求知的快乐。
这是怎样一种遗憾呢。  
数学也许的确不简单,但他不应该面目可憎,令人心生恐惧。 
 03 
数学真的没用吗?
不少人有这种感觉,好像离开了学校,最没用处的就是数学,如果注定遗忘,当初花那么多时间学还有意义吗?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毫不迟疑的回答,当然有意义,学数学可以考高分,上大学。这还真是句大实话,但如果只是为了刷题应试而学,兴趣会很快湮灭,过程也会颇具艰辛。
有认可才有接纳,有接纳才有内驱力,要想孩子真正有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我们必须明白所学的意义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中提到:“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数学已成为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没有数学的发展就没有当今的科技和人类文明。说句扎心的,我们可以说自己用不着,自己不会用,但唯独不能说数学无用。
(图片来自网络)
也许我们的孩子,无法成名成家,可即便只是能够读懂,即便只是站在山脚下仰望人类智慧的巅峰,也已经是一种洗礼。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也能够培养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退一万步讲,即便公式、推导全部随着时间遗忘,学习数学所教给人们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推演能力、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伴随着孩子,为他们的人生添砖加瓦。
 04 
数学离我们很遥远吗?
数学一点也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日常中小到去菜场买菜,讨价还价,大到贷款买房子,乃至于我们日常接触到花草树木,无不跟数学有关。 
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熟悉事物来说,数学是很多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础。从美妙的音符,到传世的建筑艺术作品,不一而足。

就连体育运动中,也蕴含着数学的计算。 
(以上图片来自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 Donald In Mathmagic Land
我一直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教会孩子理解原理,激发兴趣,比只记结论猛刷题高效百倍。
 05 
数学就是计算吗?
用教科书上的话说,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从这些分类中不难看出,数学绝不等同于计算,更不等于背公式。计算有计算器,我们学数学,本质上不是要做机器干的事情,而是在学底层逻辑,学的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思维的跃升,思考的深入。
所以,记得不要让孩子陷进不断刷题,成日背诵的误区里,数学的王国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方面触类旁通,对数字不敏感,我们可以去大自然里观察各种图形,对图形不感兴趣,我们可以从逻辑推理题里找乐趣......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道具,手指、扑克、骰子、楼梯、玩具,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孩子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要做的,只是多些耐心,让他们有机会发挥出来。
 06 
我们能做什么?
很多人对数学的无力感,可能都来源于中学时代的不愉快经历。估计每个人都遇到过,对着题目无从下手,把脑袋拧出水也想不出的答案的时候。有人因此就认定“我数学不行”,甚至还会进一步担心“孩子会不会数学也不行”。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一批原本成绩很好的女生,因为数理化,成绩开始下滑,那个时候就连老师也普遍认为,女生是不擅长数理化的,可想而知女生群体承受了多大压力。
这些年,性别的思维定势已经有所好转,但也仍然广泛存在,别说填报志愿选理工类专业的女生少,就连才小学的体育、思维类兴趣班、比赛,都能明显感受到女孩子参加的比例会低一些,作为靠着数理化走入大学的工科女,想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因为性别,先入为主的就觉得女孩子不喜欢甚至不擅长数学。
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让她走得更远。 
我们能做的大体包括(这里篇幅原因不展开说那么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翻以前的历史文章):
1 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和教具,让孩子能够探索数学概念;
2 在日常多跟孩子谈论数学,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事物
,什么东西几个,哪些是一类的,谁大谁小,球是圆的,衣架是三角形的等等,这些并不高深的谈话,却是扎扎实实的数学启蒙。
3 不过陷入死记硬背的怪圈里;
4 带孩子阅读一些数学方面的拓展知识和内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5 摒弃内心对数学的恐惧和偏见,建立起对孩子的信心;
 07 
写在最后
从培养孩子的角度,数学思维的锻炼,也是人格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即使不考虑数学成绩。我仍然希望他是一个能懂得抽象思考,做事逻辑清晰的人。
即便五音不全的人,也可以喜欢听歌K歌。不是运动健将,也仍然可以强身健体,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不要因为怕做题,而厌恶数学,不要因为一棵树,而放弃整个森林。
数学之美,并不是只有学霸才配得上欣赏。
思考的快乐,是属于是自己的,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懂得欣赏数学之美,人生也多一分的乐趣。
愿更多的孩子,爱上数学,保持着年轻的好奇心,感受到求知的幸福。 

拓展阅读
数学不可怕
更多好文,请关注标星公众号,输入关键词,或搜索历史记录提取

号里发过很多文章,大家可以从历史推送里搜索关键词找到,另外历年的目录在这里,也可以直接点击:

🔥《2020年的数百篇好文》👇
有需要也可以购买我写的《婴幼儿睡眠全书》《妈妈有力量》扫码进页面可以找到
随手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