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水平?:我们看看特朗普在大选前会不会任命新法官》的继续,但是我倾向于认为他不会在大选前任命,但在9月26日,他提名了保守派的巴雷特为新大法官,巴雷特也接受了提名,下面就看参议院是否通过了。鉴于共和党把持参议院,因此很有可能通过。由此,美国最高法院的保守派 vs 自由派的法官比例,将成为6:3,保守派占绝对优势。
  巴雷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生了五个孩子,家庭幸福,还收养了海地的两个黑孩儿,所以特朗普此举既能拉拢天主教徒,也能继续拉拢黑人。总体来看,对他的选战没有影响,他将连选连任。
  不过,既然他的做法有点出我预料,很多人觉得我判断错了。呵呵,我确实有点小失望,但也无所谓,因为在前文中已经说了:
如果他在大选前就猴急地指定大法官,只能说明他只是一个寻常高手。这样的人能在当今扬名立万,只能说长期的和平生活,已经让人们的水平普遍大为降低了。
  处在他那个位置,特朗普只是做了99%的保守派都会做的事,算不得出奇。我当时写那篇文章是想看看他是否是顶级高手,也带有我的一厢情愿。但我现在仍然维持我的观点:这件事证明了他还没有达到人类历史上那些顶级政治家的水平。
  事后想想也正常,毕竟人类历史上的顶级政治家,也就那么七八个人,或顶多十几个人。当代出现一个人能跻身其中,从数学上看,这个概率并不大。
  我可能有些狂,哈哈,而且我承认,我的看法不一定对。
  但是,无论对不对,短期内都无法证明,甚至永远无法证明。因为要评价“对不对,不仅出发点各有不同,而且还要看时间尺度。或许短时间是对的,但长期来看是错的;或者未来几个月或几年是对的,但二十年以上是错的,但一百年以上又是对的,三百年以上又是错的……所以超复杂。
  这个我后面举例子,我再多谈谈这件事。
  如果他在大选前不指定人选,不仅有利于他的选战(前文分析过),而且,更有利于缓和美国的国内矛盾。
  后一条,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除了在对待某个大国的问题上出奇地保持一致,在其他各方面都是彼此对立,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身为美国总统,如果真想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必须把缓和两派矛盾放在首要位置。可以这么说,现在两党的矛盾,已经非常近似于美国南北战争以前了。
  所以,在大选前搁置大法官人选,展现自己的胸襟,对缓和两派矛盾非常重要,对美国的未来,非常重要。
  更何况,他最少只需要等待一个多月,等11月3日大选结束、11月4日或5日结果出来,就可以指定人选了,何必猴急这一个多月呢?有人说大法院可能会出现4:4的僵局,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什么重要案子会这样?更有可能是5:3吧?好吧,就算出现了4:4,那就再等等,等巴雷特来了再说。西方法院判案往往旷日持久,也不差这几个月。
  所以在我看来,他推迟指定大法官,百利而无一害。
  唯一要承担的风险,是他败选,拜登指定了一个自由派大法官,并且在参议院通过了。但是这要经过两道关,这个风险实在是太小,在我看来几乎不存在。
  退一万步,就算最后拜登真的指定一个自由派大法官并通过了,特朗普的行动,也有助于减少两党的对立,减少美国民众间日益激烈的对立。而这,对美国有长远的好处。
  好了,理由说完了,无论大家是否同意,都没关系,因为我只是在表达我的想法。本来就是交流,如果读者觉得我的分析有益就行了。
  好的,现在我举一个中国古代的例子,让大家看看评判一个人的水平,评判他对历史的影响,有多难。
  咱们说说诸葛亮,他的六出祁山。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三国演义》大家都熟,罗贯中在写六出祁山时,大的事实都符合真实的历史,至少符合《三国志》的记载。
  在我看来,他的六出祁山,只有第一次有机会,以后五次,包括姜维的所谓八次伐魏,都没有丝毫机会。
  第一次出祁山,魏延提出领一支精兵,兵出子午谷,闪电偷袭并占领长安。诸葛亮再率大军走大路,这样西北就平定了。但是诸葛亮否定了他的想法,觉得太冒险,初期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是史实,罗贯中写到《三国演义》里了。他当然要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但对于这件事,他是模棱两可的,小说里写了魏延的事后牢骚,一方面为魏延的所谓“谋反”埋个伏笔,另一方面也说明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他的计谋。因为从结果看,后来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了。如果真的兵出子午谷,或许就拿下长安或西北了。
  但我看了《三国志》以后,认为诸葛亮是对的。
  因为他抓住了当时曹魏政权的最大弱点:对西北的统治不稳,西北人普遍怨恨曹魏。
  这是因为:西北军(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都特别能打,而且总是找中央政府的麻烦,从董卓到李傕郭汜,再到马腾、马超,都是如此。
  所以曹操在击败马超韩遂、平定西北之后,对西北人并不好,税负很重,各方面都压迫西北人。
  曹操之后的曹丕,继承了他的政策。曹丕死后是曹叡(ruì),仍然继承他的政策。
  西北怨声载道,普遍反对魏国,就缺个挑头的。如果诸葛亮率大军从西边的祁山北伐,率先拿下西北,不仅是民心所向,而且一旦巩固了西北,就可在这里征兵至少十几万。在冷兵器时代,只要在西北站稳脚跟,凭借几十万能征惯战、同仇敌忾的西北军,以后逐渐对曹魏取得优势,甚至重新一统天下,是很有可能的。
  战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南安、天水、安定这三个西北重镇,都投降了蜀军。所以诸葛亮极具政治眼光,他率先进攻西北,体现出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不算差的军事统领。
  相反,当时在西北防守的是谁呢?
  是夏侯楙(mào),他镇守长安。
  但是,夏侯楙没那么不堪,《三国演义》把他写得非常不堪,是在丑化魏国,也给读者一个印象,好像魏延兵出子午谷真的能打下长安。
  另一方面,诸葛亮一出兵,24岁的皇帝曹叡就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带领张郃等精兵火速赶来。曹真也很厉害,远不是《三国演戏》描述得那么不堪,是他派张郃在街亭击败马谡的,让诸葛亮一出祁山败北,也是他派郝昭守陈仓,给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制造了大麻烦。所以曹真很厉害。《三国演义》把功劳都算在了司马懿头上,让曹真处处显得很傻,就是在继续贬低和丑化曹魏。
  所以,如果诸葛亮真的听了魏延的建议兵出子午谷,很可能既打不下长安,更打不下西北,在魏国精兵面前遭遇失败,顶多是对峙一段时间后由于粮草不济而不得不撤退。
  顺便说一句,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前四次都是曹真在抵挡,司马懿是第五次才出场的。曹真挡住了诸葛亮四次北伐,从军事上看不弱于司马懿吧?但《三国演义》把曹真的很多功劳和计谋都给了司马懿,把司马懿塑造得很厉害(他也确实厉害),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或者两个人相互突出,但把曹魏家族的人都贬下去了。
  试想:如果曹真很厉害,居然击败了诸葛亮,那怎么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呢?还怎么尊刘贬曹呢?
  好了,回到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曹真敏锐地发现街亭的重要性,并派张郃出击的。另一方面,诸葛亮也发现了街亭的重要性,可惜他用错了人,用了马谡。
  这个错误,葬送了他的第一次北伐,也葬送了蜀国唯一的机会。
  因为曹叡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从西北的大反叛中,看到了以前魏国的政策错误。所以在击退诸葛亮以后,他立刻修正错误,降低西北赋税,善待西北人。所以此后诸葛亮和姜维再出祁山,已经很难策反西北汉族了,蜀国不得不利用羌族等更边缘的少数民族,来和汉族政权的魏国对抗。
  所以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以后,魏国改变了对西北的政策,彻底巩固了西北,加上在陕西继续派驻精兵猛将,蜀国已经毫无机会。
  顺便说一句,姜维就是在诸葛亮一出岐山时投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魏国在西北的暴政。但后来魏国改善了在西北的统治,以后就再也没有西北豪杰投降蜀国了。
  作为政治家,诸葛亮眼光不凡。但是作为军事家,他还是差了点。从战绩来看,和曹真、司马懿旗鼓相当吧。
从诸葛亮的北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老百姓都是很实际的。魏国对自己不好,蜀兵就是解放军;魏国对自己好,蜀兵就是侵略军。神马统大业、正统是谁,老百姓根本不关心。
  2、弱国对强国,弱者对强者,最多只有一次机会。
  我们可以继续问一个问题:如果诸葛亮一出祁山成功了,守住了街亭,在西北站稳了脚跟,招了很多西北人参军,以后凭借西北军的强悍战力,把长安都占领了,甚至真的统一了中原,就一定好吗?
  我觉得诸葛亮很难做到,因为远在成都的刘禅,恐怕就不会愿意让他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就算愿意,以后诸葛亮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曹操或董卓呢?
  就算诸葛亮不会成为曹操或董卓,但当时曹魏也有大量人才,比如曹真和司马懿,所以恐怕战争的规模会越打越大,中国人会越死越多,苦难也会越来越大吧。那样,就不会有魏国五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国人口也将继续减少了,以后对待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恐怕会更吃力。
  所以从历史上看,既然魏国已经占据并统一了北方,还是一直占据下去比较好。由魏/晋来统一天下,也比蜀国要好得多。
  另外,诸葛亮的美誉度,恐怕远不如后来那么高了。正是因为他六出祁山失败,并且始终保持一种忠臣形象,才“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好像越说越远了?历史不能假设,越假设,并在假设上进一步假设,就越失去意义,所以就不再推演了。
  我这里拿诸葛亮举例,是想说明评判一个人的水平有多么复杂和困难。
  好了,这一期老邓侃大山就说到这里。以后接着聊。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