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
小朋友们非常赞同。之前新华网做过一个职业调查,54%的95后的理想职业是“网红”,接下来还有声优、化妆师和coser等等。
真是青春凶猛,老阿姨吓退半步

最近正好看了一本还蛮有意思的书,叫做《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一翻目录就看见一句特别有趣的话,仿佛都能听见那个脸色苍白,顶着一头乱发的Andy Warhol的仰天长叹:哦,我何时才能出名,会是什么时候呢?
大师都这样,我们也就不怕俗气了。
苏州诚品的艺术新书架
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有心,收集了很多资料,以著名的穿越美国旅程为中心点,写了非常非常多的细节。这对我们而言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看看Andy Warhol是如何成为Andy Warhol的,或者更进一步——那些金光闪闪的名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开始发光的。
那就开始寻找答案。

几个大红大紫的迹象
做什么事都不难,难的是不是这块料。
这个道理是我离开学校以后才领悟到的。什么意思?坐在书桌前学习的难度值是8,如果这个孩子本来就是好动的,那对TA而言,这件事的难度就变成了12;如果非常讨厌化学,学习的内容又是配平方程式,那难度可能飙升到20。相对的,如果本来就坐得住且热爱手头在做的事情的,这件事的难度可能只有2。
出名也是一样,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相匹配的特质。
有一点很少被人提到的,就是那些出名的人,很多在成长过程中都被人看见了。比如做演员的从小到大被人夸是个美人胚子,或是互联网大佬在学校里就是风云人物。
觉得自己天赋异禀,但从来没人附议,那就再想想吧……
再退一步说,最终让人走向成功的事情,一大半在幼年就成为了兴趣。前几天在码一篇Ralph Lauren先生的文,他就是小时候任由别人玩泥巴,自己一个人缝衣服的。
我想到高中的时候有个同桌,我地理不好,她语文不好。有天下午我们俩就聊天兼羡慕对方,发现我小时候的乐趣是从书架里翻书看,她则是被爸妈塞了一个地球仪玩。于是就释然了,原来早就是伏笔啊。
所以回想一下你从小最爱干的事情,以及夸你的人都怎么说,也许就能挖出一座黄金屋。
Andy Warhol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两点。他的哥哥们都甘于做工来供这个爱画画的“天才弟弟”完成艺术学校的学业;刚毕业的时候,混艺术圈的Emile de Antonio就曾问Andy Warhol,“你为什么还没有成为一个大画家?你比我认识的所有人都有思想”
这还不够。“某件事情做得好”和出名还不一样,想要做到后者,不仅专业上要突出,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出名型人格”
简而言之,本人非常渴望名利
很多文艺青年都太别扭了,一边喊着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呸,一边还是关心如何大金链子小手表,零配货拿下爱马仕。
在这一点上,Andy Warhol就做得很好,人家起码不装。画廊老板问他最爱什么,他马上就说“钱”。
高档餐厅、私人别墅、豪华剧院、定制套装,这些东西Andy Warhol全都喜欢。混圈子?没有问题,他超能交朋友的,从画廊经理人、博物馆策展人,到明星经纪人甚至明星本人,Andy Warhol都非常乐意去认识。
总之他一点都不避讳肤浅,相反,还很愿意娱乐至死。
空洞、无意义的好莱坞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将我的生活塑造成的样子。
——Andy Warhol
如果他还活着,一定很乐意去Met Gala和奥斯卡颁奖礼;如果他是中国人,一定想办法坐在芭莎晚宴的最前排。
我觉得年轻人对大师要打破滤镜。哪怕是在《让子弹飞》里铿锵有力说出“我就要站着把钱挣了”的姜文,为了宣传《邪不压正》都上了创造101的总决赛给人颁奖了。
这不是俗气,这是烟火气,整个世界就是充满人间烟火的。喜欢脚不沾地,独善其身的人就难得到世俗的好处,爱社交也爱纸醉金迷的人,才能站到名利场的顶端。
并不是说人人都要这样,只是做不到的不用抱怨,想得到的也没什么好被酸的。
比起出柜,出格更重要
如何跟别人不一样?
与其努力地从自己身上找不同,还不如动手来打造人设。如今的造星套路,Andy Warhol早就参透了。刚到纽约的他发现大家都穿得很华丽,然而如此随大流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他决定把自己搞成一个有气质的流浪汉
不穿西装,穿皱巴巴的裤子和破旧的鞋子,连画架都换成了一个棕色的购物袋——放在今天就是Balenciaga的包包啊!说起来还是反消费主义呢。
很快圈内就把他叫做“邋遢Andy”,装画的带子则叫做“Andy的纸袋”
名字都打响了,出名就很容易了。
有钱后的Andy Warhol置办了不少好衣服,但依然要搞出点不一样的,最狠的就是把鸟屎涂在鞋子上,和故意把衣服弄成旧的。就要这种“看起来很贵但老子毫不在意”的感觉。
当然啦,只靠外形上的不同,是翻不出什么大浪的。任何艺术大师的成就都不是偶然。
前几天我看见一篇写蒙特里安的文章,同样是艺术系的学生来临摹,才发现人家从勾边到上色都很有讲究,也没有看起来这么简单;更不用说创造者永远比模仿者要伟大,能第一个想到和去做的,总是最厉害的。
Andy Warhol的印刷画也是他的首创。他把照片放大,然后用胶水贴在丝绸上,再用滚轴用墨水涂在上面,这样就能获得大致相同却每次略有区别,且很好换颜色的系列画作。
△感受一下有多抽象
△ 210 Coca Cola Bottles by Andy Warhol
△ Andy Warhol最出名的梦露头像
当时最流行的艺术,就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抽象派表现主义,无论是主题还是结构都还是挺有距离感的,绝对不会让你认出来是个啥。
Andy Warhol的作品完全不一样,就是野蛮生长,大俗大雅。“连一个水管工都能一眼看出来的流派”,展示一切了不起的日常事物,以反映整个社会。
在东岸成为波普艺术大神后,Andy Warhol就开始着手完成自己的另一个梦想:拍电影。在这件事上他依然很出格,两部片子,一部叫做《睡》,就是找个人睡了8小时;另一部叫做《吻》,拍了3分钟近距离的亲嘴。
《吻》也是Andy Warhol对于当时电影审查的一种反叛。《海斯法典》规定,禁止“过度纵欲的接吻”,任何吻都不能超过30秒希区柯克的做法是每隔30秒就停下,休息一下再继续;Andy Warhol不在乎,要求演员们一直吻下去。当然,这部电影也只能停留在地下了。
即使如此,大胆的行为还是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重要的是Andy Warhol不止是个画家或摄影师了,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跨界艺术家
旧时代的人们都成了神
Andy Warhol从洛杉矶回来以后,就更知道如何安排名气了。
比如他在纽约搞的“工厂”可以视作一个大Pop-up闪店,为新展策划的派对也相当成功。整个场地所见之处都贴满了银色的锡箔纸,连马桶坐垫都是银色的,如果当时有朋友圈或小红书的话,绝对是所谓的“网红打卡圣地”
从好莱坞的旅程中受到了启发,Andy Warhol还搞起了矩阵孵化,签了一堆合同演员拍戏以外,旗下还有地下丝绒乐队。
他不但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商业上的天才,非常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并且靠着人脉延续这种影响力。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俗人,所读到的故事。
好在书里的角度还很多。对艺术有研究的人,可能读出一个长长的美国现代艺术史;热爱旅行的人,可以和作者一样,重新研究Andy Warhol那一场横跨美国的伟大旅行:66号公路、好莱坞、沿途所见的土酷时尚当地人,以及最终目眩神迷的好莱坞。
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是Andy Warhol最后得出的结论。似乎还满给人安慰的,但重点在于,
你能做的事情,未必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出名就是一件需要认真策划和反复质问内心的事

至于每个人需要做什么?这大概是人生最难的终极问题了。如果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学Andy Warhol一样出去走走吧。

这本《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的书原价68元,还送冰箱贴,现在抽3个人免费送!只要在下面留言就行,限时一周。
非常乐意为这本书推广一波,多看书当然是好事!看多了微信很怕自己智商和语感下降的,全是碎片化的信息和无比直白的语言,真怕到最后变成“俺也一样”的人……(不懂这个梗的可以去微博搜一下超好笑的)
其实我以前还专门开了一个博客写书评,结果也是懒了,更新频率越来越少然后就弃了,啧啧啧真是惭愧啊。不过我现在还是每个月会记一个备忘录,把当月看过的书,电影或是纪录片,以及吃过的餐厅都记一下。等到了年底给大家憋一个大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