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做好事,
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好事。
“河南驻马店驿城区的解放大道,并不像它的名字听起来那样宽阔。”
2017年4月,一个“着浅色上衣的女子”就在这条路的斑马线上被出租车撞飞,司机逃逸,无一人上前救助。62秒后,一辆SUV再次碾压女子。这个叫马瑞霞的女子,最终不治身亡。
事发当时的路口
图片来源:@工人日报重庆记者站
观澜君不忍再拿出这段视频,因为确实如视频发布者 @袁启聪 所说,“这个视频,看得想哭,已经无力生气。”
网友痛斥视频中的集体冷漠:“趋利避害之心如此高度集中一致,甚至于连天然的恻隐之心都可以被打败。”于是关于人性大考验的讨论又一次被发动起来,“国民劣根性”也再次被搬了出来。
抹平、忽略、无关、逃离。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无一上前伸出援手?
有网友回答,不是不想,是不敢。
驻马店公安局官微 @平安驻马店 在回应质疑时表示,其实“当时有十几个人拨打110电话”,但不敢移动——此前也有施救者被撞致身亡的新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甚至有人分析了在这场事故中,救人的“经济学成本”
首先,撞死人比撞伤人赔偿的成本低。一般来说,撞死了最多算是交通事故,一次性赔偿一笔钱了事;而撞伤撞残,赔多少钱是没有数的。所以现实中甚至有车主下车看到伤者未死,反而用车把伤者碾死的极端案例。这次肇事司机逃逸,除了侥幸心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其次,过往车辆和行人若想救人,会考虑一下救人的成本和风险。垫付医药费不说,还可能会被家属咬定为肇事司机甚至挨打;要配合交警录口供、提供资料,折腾到最后,家属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此带过。
可是,如此“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分析就可以阻止好人做好事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你还记得去年5月23日广州大学城追截偷车嫌疑人而被撞牺牲的广工大学生吴宏宇吗?“如果你在漓江塔里激斗正酣,也请你缓一缓脚步,为他献上一束鲜花”,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被暴雪游戏收录到他生前关注的一款游戏中,我们得以与英雄“站”在一起,与他一起捍卫正义。
以吴宏宇为原型的游戏形象
图片来源:www.sohu.com
从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到年年的学雷锋活动再到如吴宏宇一样的朴素英雄,我们的社会中从不缺乏正向的激励。我们的问题出在信任体系上。
@法制网舆情中心 统计的103起关于“诬陷”的争议性事件中,87起对见义勇为行为存在争议。最终证实救人者被诬陷的占比74.7%,23%的事件尚未明确真相,仅2.3%的事件最终证实所谓的救人者就是肇事者。
当社会现实的环境无法宽慰这些担忧和顾虑的时候,缺乏安全感的人们,会分分钟让恐惧战胜了恻隐之心。于是,就有了这么多过路者的“不作为”。
对此,@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说,在生与死的大是大非面前,这些漠然而过“不作为”的托词再有理由,似乎也显得脆弱,毕竟那是几分钟前还鲜活的一条生命
马瑞霞开的店
图片来源:@工人日报重庆记者站
然而,观澜君在视频中,不止看到了路人的观望和离去,也看到了不少行人在路边的犹豫徘徊。这让我有理由相信,这些“不作为”里面,有人是真的想去做点什么,由于不知该如何做,做什么,所以不敢贸然上前施救。
如果换作我们,如果此事发生在我们下班的路上,我们要怎么做?
将伤者直接拖到路边?
这样会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直接过去挡住车辆保护伤者?
这样自己会不会被过路车辆撞到?
设置路障?
没有工具怎么办?
@郑州公安特警 指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机动车驾驶员及现场人员要迅速撤至安全地段,第一时间救治伤员,按照交规设置警示提示标志。
而路人在救助被撞伤员时,比较容易做到的就是搭起人墙,截停车辆,隔离受伤人员等待交警和医护人员的到来。当然这样做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
网友 @蔡Maher 建议,作为路人,不要假设已经有人帮助或者报警了,可以再报一次警。
同时,也可以大声呼吁周围的人前来帮助这会唤起很多人正在犹豫的同情心和行动力。
而作为司机,夜晚,尤其是下雨的夜晚不要滥用远光灯,如果对方的远光灯让你瞬间致盲,那就把速度降得足够低,保证车前方能看得到的范围内能及时刹停。
如果遇到斑马线,更要注意减速避让行人
图片来源:@思想者
只有交通事故应急救治常识能真正普及在生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好人才知道该如何去做好事。而我们的生活中极少有这样的常识普及,也鲜少有人拥有能在现场真正施救的专业知识,于是只能束手无策地徘徊在路边,焦急,无奈。
我们害怕的东西有很多,我们不懂的东西有很多。当然,社会需要打补丁的制度缺口也有很多。
只有法治围墙高筑,每个人心底向善向上的勇气才能被激发出来,需要见义勇为的时候,大家才会在安全感的保护下,勇敢地站出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说了这么多,最后观澜君仍要提醒的是,作为一起“交通肇事逃逸事故”,交警部门已经捋清事件的责任链,舆论切莫让对事件的评论失了焦。
如果真的要发出“谁来拾荒丢弃的人性”这样一记沉重的拷问,我们也不应该只针对他人,而是该把自己作为当事人,设身处地来反思。
图片来源:@思想者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这一理念,只有在理性、宽容与温情的社会环境里,才可能由大家共同信奉,才可能放下猜忌和疑虑,重建信任,唇齿相依。
所以,做一个中国好人,我们需要多少技能?不多,最大的技能,是修复信任。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撰文  | 侯楠楠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