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整合自吴晓波频道、李工真(《国资报告》第5期)及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观点。
笔记侠按:世界上拥有最多长寿企业的国度,第一是日本,第三是德国,它们都是资源短缺型国家,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锅是奶奶传下来的?为什么德国的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呢?要知道,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远远晚于英法工业革命。当今中国商业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那么,我们如何开始?也许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议题,但需要从你我开始。
01、工匠精神:守、破、离
一早知道工匠精神,就因为网上一张关于罗永浩的照片,令我印象深刻,以及那句广为流传的话: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恰巧,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那么什么应该才是工匠精神呢?
有很多的概念来形容概括工匠精神:
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爱岗敬业等。
英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发明家,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叫法拉第,法拉第被誉为电学之父。他出生在一个铁匠的家庭,小学读到两年级,14岁就上街做报童,15岁跟着书商做学徒,在书店里装订图书,跟着书商工作有书看,所以读了大量的书,尤其读了大量的自然书籍。到20岁的时候,跟当时很著名的科学家大卫相当于做学徒,做仆人,跟在他后面学习。
就这样一个年轻人到了33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到了34岁成为英国皇家实验所主任。他自己做了实验室主任以后也有一批年轻人跟他学,年青人没有耐心,他要求每天记录数据的情况,年青人觉得做记录没有意义,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为在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功成名就,显赫一时,走了的学生又来。法拉第说,实际上我做的就是让你做的每天记录这样的生活,我做了十年,记录了十年,记下了十年的NO以后,终于写下一个yes
没有这个守,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工匠精神。
日本有一个工匠叫秋山利辉,前年在我们中国出版了一本书叫《匠人精神》,这本书里面他提出了三个字,就是所谓:


守、破、离。
守:就是你要守住,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破:破就是追求卓越,产生不断的创意;
离:要离开它,破舟求剑,不断创新。
秋山利辉是日本很重要的木工企业,三四十个员工,每年创造10亿日元的产值,但他的要求是我的家居做出来要能用一百年、两百年。
他收学徒很严格,无论是男是女,头发要剃光;八年里不允许用手机;不允许谈恋爱,每年只有两次见家人的机会。你愿意来就来,就这样还是有不少年青人追随他。因为总是有一些人为理想而活着,总是有一群人追寻这样的工匠精神。他讲的这三个字我比较赞赏。
青年人为什么特别需要这种精神?因为我觉得工匠精神这三个字“守、破、离”最难的是守。
这个“守”不是保守之守,而是守望之守。青年人要“离”很容易,要“破”也很容易,但是不太愿意守,而没有守,就没有离,也没有破。守正是创新的前提,破与离是青年人的有适合特点,但恰恰守才是工匠精神的基石。
02、吴晓波:中国需要“新工匠”
然而,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眼里,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
他问中国百年品牌张小泉菜刀和德国百年品牌双立人菜刀,你会选择哪一把?
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迭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则差距可能更大。
中国缺乏的正是和“双立人”一样的新工匠。“双立人”就是在守中创新,其精神就与匠人精神的“守、破、离”三个字不谋而合了。
03、为什么德国的“工匠精神”享誉全球
那为什么德国的品牌都是百年老店呢?他们的“工匠精神”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为之赞叹?要知道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但是如今,在这个只有 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 2300 多个世界名牌。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1、珍视“身后名” 不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个“喜新厌旧”的民族,德国人喜欢有经历的东西,有历史记忆的东西,有文化记忆的东西。
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用。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是被战火摧毁了,德国人也一定要按原样将其重建起来。
有一张关于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展现的是二战以后德国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纪式晚期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为什么?
二战结束后,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废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战火摧毁,德国人非常心疼,因为德国人就是喜欢自己的文化。怎么办?德国人死活也要把当年的照片找出来,把当年的设计图找出来,一定要按原样一座座地重修起来。
今天你跑到德国去看,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几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德国有座王家歌剧院在二战中被美国飞机全部炸毁,德国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剧院是过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结果毁于一旦。怎么办?
二战后德国人就把这片废墟圈起来,搞了一批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技术工人,大约上百号人,花了35年时间,把这堆破砖烂瓦又重新装回去了,你现在再看这座王家歌剧院,怎么也看不出来是炸弹炸烂了以后又重新装回来的,这座建筑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说,“这个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德国热爱、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变的德国”。
由于德国的经济发展不靠房地产市场,所以一位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因此人们说,德国建筑师重视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后名”。
2、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

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
“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西门子总裁回答道:
“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
  • 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
  • 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
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说到“天职”上去了,“天职”是什么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干的事”。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战中很偶然留下来的,很幸运没被美国飞机炸到;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历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国这类企业都是有年头的。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德国企业是要追求利润,但是只要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德国人并不是那么贪得无厌、无休止地追求利润的,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人家干的是这个事。
3、探求本质,考虑长远

今天德国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被定为“国际化城市”,以后打起仗来也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其它城市都是中小城市。
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生活在5万人、10万人、15万人、20万人的城市里,连50万人口的城市,德国人都觉得太大了。
德国城市的风光几乎都有这个特点:城市天际线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顶,任何建筑物都不能超过它。


为什么德国人能做到守时?

城市小,就容易守时。为了守时,也必须得把城市设计得小一点。你要想在‘汽车大众化时代’做到城市不堵车,需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任何楼房不要超过五层,在德国,你要想建造六层以上的高楼,必须经过议会投票通过才行。
第二个条件:任何城市必须有一半的空间是马路。只要你同时做到了这两条,城市就不会堵车。
今天德国人一般只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建高楼,那也是世界级的大高楼,但有一个条件,这种高楼从任何方向倒下来时,不能压到另一栋楼。所以越高的楼房,周边留有的空地就越大。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德国人建房子时,是一定要考虑到当它倒下来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的。
4、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
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刀都砍不下来。
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
“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德国所有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产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不允许在超市出售; 所有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所有保健护肤品牌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保证取材于天然有机品质。

“德国制造”
德国人生产的非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例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以外,绝大多数采用了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份,来将化学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德国人生产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也能过滤有机有害物,并富含镁元素。经过德国滤水壶过滤后的水,是微微带甜味的。
德国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性质,既能节能环保,导热效果又极佳,以至人们说,“使用这种德国锅具,一根蜡烛就能弄一顿美味佳肴。”德国人生产的一口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
对德国人来说,任何一样厨具,一辈子只需要买一次,不需要买第二次,因为你一辈子也用不坏它。
德国人生产的煨汤用的锅,完全是钢铁铸造的,沉重得连男人都有点端不动,那锅盖内侧有奇特的花纹。
为什么要有这些花纹。德国销售商:“它盖上去后,水蒸气就能上下自然循环,不易烧干,这是一种技术。”德国的锅具,盖上去个个严丝合缝,说三分钟开锅就三分钟开锅,能为你省下不少煤气费。
为什么德国的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呢?
1、德国没有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是靠国外进口来的,所以必须物尽其用,尽量延长使用期,这才是对原材料最大的节约。
2、德国人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经久耐用’上。
04、“新工匠”时代已经到来
对比德国,我们会发现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
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迭代,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枷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
当今中国,一切商品都过剩,每个行业都是“红海”,可是同时,消费升级的大潮又为“创造之人”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个性与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最强软能力,“新工匠”时代已经到来。
而新工匠要具备的三个特质正好与“守、破、离”互相呼应:

1、手艺人精神
他专注于产品本身,尊重制造的基本规律,对技术及细节的雕琢,是非常古典的,产品是他的人格投射,是专业精神的一次物质性呈现。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守”,要精益求精;
2、颠覆能力
他必须与众不同,必须足够“奇葩”,能够在最普通的商品中重构审美,最极致的,他能够重新定义一个商品。也就是你要能“破”,不断产生创意;
3、现代性
即与当代有关,与当代的一切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方式有关,百年前的厨房一定与当代的厨房不同,百年前的饮用趣味一定与当代的饮用趣味不同,甚至,百年前我们对伤痛的理解也一定与当代不同,与当代有关,才可能存在于当代。也就是你要能“离”,离开百年前固有的思维,破舟求剑,不断创新。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出过一本名为《匠人》的专著,他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
“制造就是思考”。
也就是说,一个人从事于某一行业而能够脱颖而出,其决定性的能力来自于他的思考力,即他对本专业的专注、对技术的敏感以及对当代审美趣味的掌握和扬弃。
愿你我,都能做一位“新工匠”,我们不论输赢,但能认真对待当下,对待每一件事。
直接点击文字:了解笔记侠CEO创新知识社群
更多精选文章 点击以下头像
创不创业,人人都必须是自己的CEO
茅台、全聚德竟跌倒在同一个地方
[招贤纳士]
新媒体合伙人|总编辑|编辑|主笔
产品经理新媒体运营技术运营电商运营活动运营
商务BD平面设计漫画师文案策划
简历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点击大咖名字,查看精彩笔记
合作伙伴:混沌研习社|创业邦|领英中国|36氪|腾讯|京东|正和岛|中欧|微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