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笔记首发
演讲|王东岳(哲学家、独立学者)
笔记|笔记侠
编辑|笔记侠 Notesman
根据2015年10月25日下午王东岳先生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哲学纵横谈”演讲整理,笔记侠经主办方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kezhou20,违者必究。

人物名片:哲学家,独立学者,“递弱代偿”原理提出者,潜心终南山山下修学20年,终得《物演通论》


导言:
佛学上所说的“菠萝”,不是中国人说的“智慧”?世间的所有知识只是临时的假设?再低级的感应也是有逻辑的?当下的逻辑体系失灵,是因为知识增进,信息量增大?我们的认知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逻辑变革的过程?实践不能检验真理?越是常识,越是濒临崩溃?真理是不存在的?
关键词:逻辑变革 信息增量 反射 本能
动机 学习 真理 第一印象
演讲笔记——
关于唯心、唯物和不可知论的讨论
我们知道,逻辑推演的方向上导出的结论,不是我们的主观认定,而是逻辑必然带出的结果,也就是说,逻辑本身的运行规定了它的方向,这叫“做证明”、“做学习”、“思想的推演”。我们现在收缩到唯心、唯物和不可知论,这三个通常意义上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哲学流派上进行讨论。

“我思故我在”,有一个问题,思是幽灵,飘荡的,不知道思从哪里来。任何“缺少不了载体,精神必有肉体做载体,观念必须有对象做载体,认为“知”只是一个纯粹的理念或绝对精神,不成立。因为你无论如何剥离不了这两个载体,这导致“物”必须是前提假设,而且“我思故我在”表达着“思”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
如果“我思故我在”,那么“我思故他在”也成立,这就是唯物主义成立的前提。那么为什么唯物的“唯”要去掉?休谟和康德把这个问题完全结构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无法直立。
大家注意,既往哲学上发生的一切迷惑出现在一个问题上,二元论在一个横轴上平面讨论,也就是在横轴关系上平等地对待主体和客体。
可是从这个平面上、逻辑上,我们永远走不出悖论的二元关系,如果换一个角度在纵轴上,“知”只不过是“物”的属性。
如果我们在这个轴向上重新讨论问题,建立一个全新的知识模型,既往关于精神和物质的所有问题和以及哲学上由此导出的迷惑,统统得到有效解释。这是大家读懂我的哲学的关键思路所在。
我再说一遍,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永远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唯心主义的高明之处在于真正发现人类的感知本身是有规定性的,你的感知不是物的直接反映,从而使人类对的精神属性和结构产生了细致的剖析,从而使人类在感知能量和动量得到最大释放。从这方面来讲,唯心主义合理,但同样要把唯心的“唯”字去掉,心,也就是精神和感知属性,是物在纵轴演化上的一个属性代偿产物,这就是两个唯物和唯心各自合理和不合理的关键所在。
不可知论的问题,它首先假定“知”一定是真知,如果“知”不是真知,就设定为不可知。可是我们的“知”不在于求真,而在于求存,我们通过感知规定性扭曲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最经济、能量消耗最低、思辨效应最有效的一个依存模式。
那么“知”本身不是求真,而是求存,不是求得对象的本体,而是求得和对象的依存,那么知不是为求真而设定,怎么有不可知呢?所以不可知的前提是“知”必须求真,倘若我们明白知不必求真,就完成了知只是求存的一种效应,那么不可知论自然化解。
感应、感性、知性、理性的递升关系
感性和理性,我把理性部分说成逻辑,因为自古希腊以来,自亚里士多德建立逻辑以来,我们所用的逻辑概念都是指推理格律。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的理性来自于哪里?

条件反射
如果在纵轴选寻找精神的渊源,我们就会发现,逻辑先从感应开始,也就是电子和质子发生反应开始,从这个点不断膨胀,一步步沉淀在我们的有机体内。我们神经系统的最基层叫做生物电反应,生理学上叫做激化反应,所谓生物电的激化反应就是在电磁感应层面的反应。在生物学上,我们直接把它叫做生物电。
大家知道,生物电的传导是神经功能的表达,因此感应属性存在于神经感知系统的最底层,到扁形动物出现视觉和神经网,到脊椎动物出现完整的五官和低级神经中枢。
大家知道,我们的器官,它的运动全部被神经所支配,可我们自己不知道,比如你的食道如何蠕动、心脏如何跳动,并不在你的自主意识中,你的低层器官运转同样被神经系统支配,可是你全然无法主控它。生理学把它叫植物神经,在感观上继续延伸,我们把它就叫作“感性”。
感性再往上,当你处理的对象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必须在诸多对象上判别求断,这个词延伸出来叫做“判断”。当我们面对的对象极少的时候,不需要判断。比如,最初的视觉只能看见跟自己依存有关的对象,其它东西一概不在思考范围里面,看到的东西就是依存的对象,看到的东西永远是1,没有判别求断的必要。
当难度越来越大,对象越来越多,对象的复多化,使得瞬间只能依存一个对象的时候,这就有了判别求断的必要。
这种在复多环境下,对依存对象的判断叫“知性”。
当知性再往上走,依存对象越来越多,多到迷乱状态,你无法直接依存,你必须把所有依存对象首先虚化为概念,然后在概念上研通、调整,然后你才能够实现依存,这叫理性。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分化和复杂的世界中,逐步进步理性阶段。可见,所谓逻辑和理性推断,它实际上从感应、感性、知性上逐步递升,不是突然间发生的。在此之前,所有科学家认为,感性、知性和理性是人类所独具,这当然发生了根本性问题,实际上早在扁形动物阶段,感性就存在了,脊椎动物就出现知性判断,到灵长类动物出现理性。我们把这个感知总通道取一个名字,叫做广义逻辑,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所说的逻辑从此称之为狭义逻辑。
我为什么要建立广义逻辑?因为只有建立广义逻辑的概念,你才能处理哲学上一系列令人迷乱的问题。我们说感性是有逻辑的,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感性怎么会有逻辑?
请记住,比感性更低级的感应都有逻辑。
比如电子感应质子,它是有规定性的,是以自己的主观属性负电荷感应质子的对象属性,这是一个最简洁的逻辑关系。

电脑信息只有0和1,为何可以展示逼真的图像?
从这上升到感性,它的逻辑就复杂化了。感性逻辑怎么表述?比如电脑,我们给电脑里输送进去的信息只有0和1,可是它可以给我们展示出非常逼真的图像。大家打游戏,电脑屏幕上出现大量虚拟的图像,是什么?是输进去的0和1,既然在电脑阶段,你输入进去的是0和1的编程,那么,你怎么知道你用感官方式看到的有序的世界图像,不是在你生理基层同样有一个逻辑体系在整顿它?
也就是说,你的感官要素并不是直接反映为图像,光子是一个能量子,感官要素最终表现为有序的图像系列,跟电脑的情况完全一样,它表明在我们植物生理系统底下,有一个整顿这些感官素材的逻辑系统存在,只是我们不能把它提升到显意识之中。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学说,为什么作为精神病学的专业理论,提升为一个普适哲学?为什么它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思想史?就是因为它提出在我们的显意识有一个潜意识层面,不为我们调动,也不为我们明细。在潜意识之下还有一个无意识层面在影响潜意识,这个表述是对这个东西最模糊的表述。因此我们可以讲,在我们的显意识下面有一个感应逻辑存在,否则我们感官所收集的要素不会表现为一个显像。
就像电脑,你不可能0和1的程序表达为虚拟画面一样。那么到了判断,各个生物的判断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生存对象或依存条件不同,因此它们的判断一定随着生存关系确立,由此表达判断后面也有一个规定性,我们把这种规定性称之为意向性。

胡塞尔
胡塞尔哲学最难读懂的部分就是意向性,所谓意向性,就是当你建立知识和判断取向的时候,之前就有一个对它的规定性。比如蜜蜂找花蜜,而人绝对不会去找花蜜,寻找花蜜的判断是蜜蜂的意向性,而你却没有这个意向性,这叫判断的先验规定性,叫意向性。
可见判断之前也有逻辑整理和规定的。
我说过,逻辑的规定性是非常复杂的,从我讲到逻辑运用的三大方式,一直讲到歌德尔定律,都是对这个东西的求证。在广义逻辑系列下,我们把感知精神整理成一个通道,这一个通道才能解释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感知不是求真;
为什么我们的感知有效?如果我们的感知和对象是两层皮,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感知极为有效?这些知识不是客观事物的本真反映,可是它却被反复在实际运用上验证过有效,这个知识今天居然有效到这样程度,我们竟然可以把上百吨的金属扔到天上飞行?如果我们的知识不真,为什么它和客观世界的勾连达成如此有效关系?
只有在广义逻辑的通道上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就是尽管你在感性层面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就已经扭曲了。但由于广义逻辑融洽,请大家注意这个概念,由于知性判断是建立在感性扭曲基础上的通道上,逻辑扭曲又是在知性判断对应的一个通道上,它们形成了感知扭曲的一致性,尽管它没有达成真知,但是这个扭曲的管道却有效对接了它的对象。它不以求真的方式,而是以求实的方式有效对接,
换一句话说,它以信息整理的方式有效对接;

莱布尼茨
这就使得我们的知识有效性在知识不真的情况下得到,否则这个问题是一个死结,这个死结曾经在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给过一个困难的表述,就是单子论和预定和谐论。这句话什么意思?你得去读莱布尼茨的书。
那么,广义逻辑融洽不仅解决了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而且它回答了我们知识正确性的基础,就是我们的知识从来不是真理。它为什么可以表达为正确?是因为它一定是在正确的范畴和时段,它们之间自洽,也就是感觉判断和逻辑不发生矛盾。

地心说
我举个例子,我们眼里看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分明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地心说成立,然后在判断和理性上整理完融洽。这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它的正确和融洽有效维护西方农业文明长达1400年,这跟它是不是求真,没有关系。这就像中国古代没有这样非常精益的、通过数学整理的天文学,但是感性、知性和理性在中国那个类比逻辑中达成广义自洽。于是二十四节气、指导中国文明的夏历照样有效,中国农业文明稳定发展2000年。
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广义逻辑失洽。
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广义逻辑?除了它解决前面这些问题以外,他有效回答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会在一个极别扭和荒诞的方式中运行。大家想想我们人类的知识是什么?是不断地用理性否定感性的过程,然后接着再用更高端的理性否定低端理性的过程。
我还是举例子,尽管类比方式很粗糙。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在我们的感觉上分明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可是你一旦把它排成一个数学逻辑模型,它分外麻烦复杂,破绽百出。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理性逻辑和感性逻辑不融洽,这标志着建立在感性逻辑的基础上的感知系统或知识系统行将崩溃。也就是说,广义逻辑失洽表达着逻辑变革,表达着知识增进,表达着文明开展。
那么这种广义逻辑的失洽,它的内涵是什么?信息量增大!
因此,我们人类在生物史上表达为一个最奇特的物种。所有生物的感知模式是被它的基因给定的,它的感知模型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它必须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构型改变转化为新物种,它的感知模型才会转化。
可是我们人类,当它发展到理性独自出现为一个虚拟结构,我们说通俗点就是虚构的故事,它突然从“熊是危险的”结论中虚构出“熊是我们的保护神”这样的高度的时候,它是靠逻辑变革来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性状结构。
工具就是我们体制性状的延伸,文明史就是把工具不断地改造和丰富化。
因此人类物种由此转化为一系物种,不再像其它动物一样。不再是一个被自己的基因结构给定的感知结构,而是感知结构的不自洽,导致广义逻辑的不断变革,导出知识增量的不断翻新,然后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结构,人类从此变为一系物种。

人类进化图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先是石器人,接着是青铜器人,下面是铁器人,然后我们是农业文明人、工业文明人。今天我们是信息或者基因工程人,总而言之,我们通过自己的理性重塑,使我们的生存性状开始在虚掩的逻辑翻新上,表达为一系进化。这个过程使人类文明继续接续物质演化的进程,向着极为微弱的方向前进。
我们通过广义逻辑自洽,说明不真而求实的感觉有效性,我们通过广义逻辑失洽,说明逻辑变革的意义和可能。
它的方式就是通过理性否定感性,乃至于用高端理性否定低端理性,在广义逻辑通道中的不自洽,完成着人类智性和文化的前进,这才能足以解释我们过去在哲学上面临的众多困境。
学习和逻辑变革
下面我讲一点更具体的东西,以便于大家对于前面的所讲有更清楚和感性的表象认识。
大家知道,最原始的生物“单细胞动物”,比如草履虫,它虽然没有任何感官,也没有神经网,可是它居然有一种类似于自主能动性的东西,在生物学上叫“趋性反应”(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趋光性、趋热性和趋化性等。趋性一般分为正趋性和负趋性,如草履虫对有害的高浓度的盐水而避开,是负趋性,而它又趋于集中到有0.2%的醋酸的地方,这是正趋性——笔记侠注)。
比如对于厌氧,你给水中滴入一个氧气泡,这些厌氧地的单细胞动物会摇摇荡荡,最后脱离这个氧气炮,它没有感官,也没有神经,可是它居然有自主能动性和定向运动能力,我们把这个最原始的感性结构,在生物学上叫“趋性反应”。
那么再接着,我们就会发现趋性反应,对于感光,大多新陈代谢的方式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它的能量代谢通过光照而实现,就像植物张开叶子,通过叶绿素把太阳光转化成能量和物质。在感光上,它有趋光性,它一定不自觉地向光的方向移动,就像树叶逐步展开,面对光,树不断地长高,它们在一片树林中干什么?争阳光!

再往后叫“反射”,所谓反射是我们感官通过传入神经到中枢,处理感官提供的信息,我们也可以把感官用一个工程词词语形容,方便大家理解,叫“感受器”。我们可以通过传输神经视为传输通道,我们可以中枢视为控制整理系统,然后通过传输神经到达感受器,比如到达手,你开始做一个操作,你看见一个苹果,传输中枢,然后判断为可依存物,然后手去拿苹果,这个弧叫反射弧。它是在感受器、感官、神经系统发生之后,生物出现了一个提升化了的感知化系统,我们把它叫做反射。那么,反射在低等动物就出现了。
再之后出现本能,大家知道本能有多么强大?达尔文说特种本能,比如蜜蜂建巢,它的巢是空间最大、使用建筑材料最小的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蜜蜂是不会算数的,这叫特种本能。
这种东西表达着生物知性的进一步提高,是能动性或感应属性的进一步代偿,再然后叫做动机,就是事先设定目标,然后采取能动反应,这已经到了相当高级的皮层反应。再下来进入自由能动性,我们会发现感知系统是在物质不断演化过程中不断膨胀,完成一体的通道和自洽体系。
1、惯化学习
我们再看学习,一般人认为学习只有人类才具备,其实搞错了。早在非常低等的动物,如软体动物,如水母,就有了学习能力。比如章鱼,生物学家做实验,给章鱼放上卡片,当放白色卡片的时候就电击它,给黄色卡片的时候就给食物。一旦如此反复24次后,出白色卡片时,章鱼不再出来,出黄色卡片,章鱼就会出来,这表明章鱼有学习能力。
大家注意,所有动物,在低等动物之后,学习这种现象就发生了,这表明精神现象绝不是只有人类所有,它是物演过程中的一个膨胀体系。
那么,最早期和最原始的学习,我们把它叫做“惯化学习”。

达尔文
学习这个现象,达尔文早就发现。他曾经发现在南太平洋岛上,同一个岛同一种鸟类的叫声居然不一样,说明小鸟的叫声是学习而来的。当一只小鸟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就和亲本母本分离,结果这个鸟的天然叫声十分刺耳,也就是说,它不会有后来的鸟发出来的婉转美好的叫声。可见鸟的婉转美好叫声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求偶的需要,这种学习在低等动物就发生,叫“惯化学习”。
什么叫“惯化学习”?比如你拿一个音叉,发出极为刺耳的声音,蜘蛛会极不舒服,当蜘蛛习惯之后将安然,不再有反应,这叫“惯化学习适应”。就像我们人类,在任何一个噪音环境中,突然面临会很不舒服,如果这个噪音不能取消,我们会适应这个噪音。比如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居民,火车站声音绝对影响他的睡眠的,这属于最低级的学习,也是神经适应性反应。
2、印随学习
什么叫印随学习?我们会发现,你的基因本感知思维方式会受低等动物印随学习的规定,我们人类把这个东西叫做“第一印象”。你见到一个东西,确立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以后即使这个第一印象后来被证明是一个不正确的印象,也是极难纠正的。
印随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先举例说下,生物学家做实验,比如,把一个刚刚生下来的小鸭子,一孵化出来,你立即把它和母本分离,然后你给它套上一个绿盒子,然后这个小鸭子会始终追随这个绿盒子,这叫引随。第一印象在发生作用。等鸭子性成熟的时候,它发生求偶反应的时候,那个异性鸭子都必须扣在绿盒子里面,它才接纳,这叫印随学习。
它是一个怎样的感知呢?是在必须得到亲本照顾下,追求亲本的一种生存依赖学习需求。
3、联系学习

条件反应图
大家知道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应,在给狗做出各种刺激的时候,狗在发出各种刺激信号的同时,给它食物。这种反复刺激给食物的练习后,当你把食物去掉,仅仅给这个刺激的时候,它的消化系统照样分泌消化液,这叫条件反射,它是“联系学习”,也就是它对你预定要产生的前期信号产生预先反应的学习准备。
4、试错学习
我举例说下,生物学家发现,连蜗牛居然都能走迷宫,如果你让蜗牛反复走迷宫,最终蜗牛是能够从迷宫中走出来的,它也具备试错学习能力的。
5、洞察学习
它的概念表述是:依据既有经验达成处理当前陌生事态的能力和方法。比如,你搁着一个玻璃板,你在透明玻璃的后面放上一块食物,然后你让动物去取这个食物,它会不断地在玻璃板上碰撞,取不到这个食物,但是灵长类食物只会在玻璃上碰一两次,然后它会绕过玻璃拿到食物。
6、推理思维
借助概念和一般原则来验证复杂地境遇和问题,这个能力就是把复杂的对象转化为虚掩的概念,在概念层面先把对象处理完毕,然后再做准确反应,免得又试错碰壁。这是一个最高级的、使用理性的方法。
我们从这个可以看出,人类的广义逻辑、精神升华和感知通道是在一个物质和物种演化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代偿、状态。我们把这个叫广义逻辑。
请大家注意,广义逻辑还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知识变革或逻辑变革。我们会发现,我们人类的文明推进是在我们不停地证伪和否定以前理论学说基础上发展的。从逻辑学和思想史来看,任何一个学说都不是真理,因此人类的一次学说都不断被推翻和证明,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逻辑变革。
唯独人类有逻辑变革的能力,不用改变自己的基因和肉身变革,文明由此推展。人类从一种生物推演成一系生物,那么逻辑变革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们在学说体系中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任何一个理论,它一旦不能容纳新出现的信息量,它立即崩溃。
那么逻辑变革是什么?就是所谓理论、所谓知识、所谓知识翻新,就是面对新的信息量,建立一个完全不同整合的模型,我们把面对不同信息量,产生不同逻辑整合的体系,叫知识增进和逻辑变革。
牛顿
我举例说下。牛顿,他的学说有效地解释了整个宏观物质的运动关系,他把当时所有的信息量包容进去,有效整合,牛顿力学体系一时显现为真理。可是到微观世界出现,电子、电磁现象、基本粒子出现,引力立即失效。引力这个概念无法处理微观世界的运动方式,这个新的信息量的出现,牛顿的学说不能整合,于是他的体系崩溃。
相对论的价值在于它既能揭示牛顿的宏观运动世界法则,又能解释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于是形成逻辑变革和革命。由此可见,逻辑变革其实是信息量整理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所谓人类文明史就是信息量不断增大的过程,把眼光再放大会发现,宇宙演化史就是宇宙总信息量增量的过程。

从奇点是1,不提供任何信息,我们用任何感知的方式,用数学模型和一切物理方式都不能对它做任何解释,叫做奇点。到基本粒子出现分化,于是信息出现。到原子出现更多的信息,到分子出现布朗运动,到单细胞,到宇宙物质的不断分化,信息量更大。
于是细胞的趋性出现了,我们发现从扁形动物出现视觉开始后,一步步膨胀,也就是在宇宙物演的过程中,它的熵增过程和信息增量过程成正比。
可见,人类文明信息增量过程只不过是物质增量过程的表达而已。
那么广义逻辑还要回答一个过去哲学上始终不能回答的问题:什么叫证明?为什么只有逻辑证明?过去证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中国人的证明是眼见为实,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知识都是全称判断,都不是眼睛可以看到的东西,因此这个证明在逻辑上说不通。
在广义逻辑系统中,这个问题得到说明。更重要的是,在递弱代偿的原理下,这个事情得到进一步说明。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科学设定了一个逻辑模型,然后建立实验室,事后用实践经验来判断,既然我们认为我们的感官是最混乱的信息接收模型,可是我们在高端逻辑上处理过的东西却用低端感性来实验,这真是一个荒唐的东西。
这是因为越低端的逻辑,越具有稳定性。越低端、越原始的东西,越具有稳定性,因此它在我们的感知系统中,你的感性是最稳定的。

植物是绿色的?
比如,你看所有的植物都是绿色的,它永远不变,当你还是猴子的时候就是这个感觉。可是理性告诉你,绿色只不过是一个补偿,它在理性层面是不断变化的。
什么叫颜色?它在理性探讨的模型中是不断变化的,可是你感官本身的稳定性不发生任何动摇,在全称判断的知识体系里面,我们的知识从来不能稳定,以至于我们知识的最高状态是没有知识是确定的。可是我们的感官却十分确定,我们在视觉听觉达成的逻辑证明是千古不变的,当年做猴子就是那种感觉,迄今依然有效。
它表达的是广义逻辑通道上以稳定的方式回应理性高端逻辑的自洽。
它仍然是递弱代偿才能长期证明有效性的可能。我讲这些,都只是为了让大家理解哲学在非常抽象的推导人类感知精神的时候,要达成什么?要推导出什么问题?要回答哪些问题?从而使我们面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复杂世界,我们不断地整合信息量,是因为处于信息增量的世界之中,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增量的信息,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的一切精神感知体系只不过是信息增量及其感应结构的匹配体系。
真理是不存在的
最后谈下真理这个话题。我想我讲到这里,真理早已经消失。因为真和理完全是一个悖论,但凡是真,它就一定是你的主观逻辑和感知没有施加在上面的东西。但凡是理,它就一定是一个你的感官和管理施加在上面的扭曲结果。因此,真理这个词本身就是悖论,凡真者,一定无理;凡理者,一定非真。
1、符合论,是真理吗?
大家想保留“真理”这个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是“符合论”真理。所谓的符合论真理就是你的主观感知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前面的论证已经说明符合论真理不可能、不存在。
2、自洽论,是真理吗?
有人想继续证明真理存在,一个是“自洽论”,也就是:但凡一个说法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成为真理。但是这个说法大有问题,因为嘴是圆的、舌头是扁的,任何荒谬的东西都能自洽其说。自洽论的真理可以叫做臆语真理。
3、实用论,是真理吗?
再一个说法:实用论,也就是:凡是能够实践检验过的东西,都叫真理。但是这个真理经不起一个辩驳。大家知道,猫有猫的真理,那就是逮老鼠,人总不能趴到桌底下去逮老鼠,即使你趴下去也逮不着。蝙蝠不长眼睛,它用感应超声波获得对世界的表象,跟你用感官获得的认知表象完全不同。
可是这一点都不影响蝙蝠在自己高速运动的同时捕捉同样高速运动的苍蝇,实践照样检验它的真理是有效的。你能说蝙蝠有真理吗?要知道蝙蝠之所以不长眼睛,是因为它始终生活在黑暗中,感光效应对它无用,在黑暗中,它要发生感应反应,它要建立思辨系统,它必须用一种非感光的方式完成,这就是超声波感应系统可以建立的根据。
任何动物,它的感知都和它的实践是匹配的,这个匹配跟真理没有任何关系,跟你的表象系统是不是原来的本真和本相,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实用论也不成立。
4、公约论,是真理吗?
凡是大家认可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个说法就更荒唐了。我们知道,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当一个东西最初出现的时候,它像是一个异端学说的时候,它通常有点像真理。比如公元前300年的阿里斯塔克“日心说”,它当年完全是异端,结果现在回过头来看,他显然比后来出现的托勒密“地心说”学说更合理。
任何一个东西,一旦它变成大家的常识,它标志着这个东西即将陨落。我们会发现,人类的任何知识一旦成为常识的时候,它就离崩溃不远了。因此,公约的东西,通常不是真理,也是通往谬误的第一指证。
因此,“公约论”作为真理,也不成立。
5、真理论,是真理吗?
再下来是直观论,就是我直接看到的东西为真理,眼见为实。我在前面反复讲过,它不构成真理,甚至不构成知识,它叫“形而下”的感受,根本没有进入哲学层面。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全称判断,所以,在一系列真理中,我们唯一觉得可以使用的真理只有“符合论”真理,可是我刚才讲了“符合论”真理之后,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它不成立了,因为从感官到逻辑,没有一个真实的、真空的通道直接地唯物反应,而是感官和逻辑思想规定性对它的扭曲,才实现了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证明。
因此大家要注意,我们通常讲西方哲学和科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是很可疑的说法。真正懂西方哲学和科学实质的人,不会用这种说法。这是中国人对西方哲学和科学非常陌生、缺乏了解而产生的简单和糟糕的描述。

康德
早就休谟和康德,知识和求真的关系就已经被证明完毕,知识和客体对象的本真没有对应关系。我们经常出现哲学上的这些基本错误,包括包括哲学语境和思境,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完全缺失,以至于我们连翻译和理解它们都变得十分困难。
我提一个题外话的例子。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的时候,它是第一次外族文化侵入中国,佛教中使用的大量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本缺失,比如,在魏晋以前,“空”被翻译成“无”,结果发现翻译错误了,因为中国人所说的“无”,是老子说的“无”,“有生于无无”的无,无不是空,无是有的潜在。于是后来发现翻译错了。

再比如佛教翻译中的“菠萝”,最初翻译过来是“智慧”,可是很快就发现翻译错了,因为中国没有这个思境。佛学上所说的“菠萝”,是指没有对任何执着,不去对任何东西进取,所以翻译全搞错了,只有用音译,来表达跟中国智慧相反的概念,叫“菠萝”。
西方概念同样如此,它几乎在中国思境和语境中没有对应的东西,以至于我们的翻译常常出现中国化的曲解。比如“truth”,我们中国人通常翻译成真理,可是它在西方哲学中的涵义不断演变,等到康德那里的时候,它和理没有任何关系,只表达彼岸的真。
大家注意,这种思境和独特的纯逻辑演绎,在中国人的思路中极难建立。
6、实践论,是真理吗?
下面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检验真理标准。我们中国人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说它是中国哲学系最高明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做的一篇文章,当年在邓小平的政治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大家听到这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在哲学上属于外行话,实践不能检验真理,我们在西方哲学那里,从来见不到这句话。我们见到思宾诺莎和黑格尔曾经对真理给过一个表述:
“真理的尺度就是真理本身。”
这句话你听完之后,是不是觉得同语反复?是不是废话?仿佛你问他树是什么?他回答说:“树就是树。”这种回答不是很荒唐吗?可是为什么最伟大的哲学家要这样表述真理?它表达了一个极大的声音:实践不能检验真理。
比如,蝙蝠感知这个世界是用超声波,同一个人站在蝙蝠的山洞里,他感知这个世界是用感光器官去体验,由于各自采用不同的感知模型和方式,于是出来的世界表象是绝对不一样的,这丝毫不影响人用视觉或者蝙蝠用超声波在黑暗的山洞中活动。
在苍蝇蚊子同样飞行的情况下,蝙蝠捕捉它们的精确程度不亚于人类用导弹打飞机,两者都可以通过实践的检验,可谁的东西是真理呢?两者都是真理吗?都不是真理,但都被实践证明有效。
这说明实践不能检验真理,原因还在于广义逻辑融洽,既然在起步点上,感知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是扭曲信息,以最相近、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获取思辨系统的建立,然后在它的知性和理性模型上内在相融,你通过这样的方式达成依存效果,你怎么通过行为和实践去检验真理呢?

托勒密
你检验的只不过是广义逻辑融洽,而不是对象是否本真,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一个更糟糕的事情,一个真理一旦被实践反复检验有效,就标志着这个真理即将破溃。我们会发现,人类的任何一个学说,它都有一个阶段表达为真理的样态,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说”,从感性到逻辑全部证明了,有效指导西方农业文明1400年。
可是它被大家越确认为真理的时候,离崩溃点就越近。
牛顿的学说几乎被物理学界认为物理学终结了。当他已经沉落为所有中学生的课程,沉落为人们常识的时候,它崩溃了。我们范县,实践只能检验真理的破溃,却不能检验真理。
如果我们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怎样检验知识的有效性?所谓知识的有效性,从此不用“真理”这个词,用“正确”。什么叫正确?一个还含容着某种信息量的知识模型或学说体系,它在一个时段和时空结构里,有效地跟对象系统匹配,尽管它不是客观本真的直接表达,但它的匹配关系,叫做正确。
正确是一个时空范畴,一定是在一个空间和时间内成立,而不会永恒成立,这种不能永恒成立的正确,叫“逻辑变更”。
如何衡量正确?它的指标是什么?我们用纯逻辑的方式,说它有三大指标?
第一个指标:自洽;
就是一个学说系统,它的内在系统整理完整而自洽,不出现内在冲突,而且这个系统包容了当时所有的信息量,找不见跟这个系统相关的反例。我们把这种包容完整的信息链,在实际逻辑和工作证明中找不到反例而又内在自洽的模型,叫做自洽,设为正确第一指标;
第二个指标:它洽;
任何一个逻辑变更或知识更新,它一定要能够融洽它此前或周边学说。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唯物反映论为什么不成立?因为它不能跟今天的物理学和感官心理学他洽。今天的物理学告诉我们,颜色只不过是光波的波长,声音只不过是震动波的频率。如果你的学说不能否证和否定这个物理学和感官心理学的内涵,你又不能跟它取得它洽,你的学说就不能成立。唯物反映论说我们反映的是物体本真,我们的感官是没有规定性的,是真空的通道,这和物理学、感官心理学不它洽,因此不能成立。
我再据一个例子。任何一个学科,不管化学、生物学、心理学,你提出的任何一个理论,它不能在另外一个学科里面不匹配。如果你的生物学原理和化学原理冲突,而化学原理又不能否认,那么生物学原理不成立。在原子物理上,搞清楚所谓电子云的分布是构成化学键的基础,你的化学键理论不能跟原子物理学理论它洽,你的化学理论不成立。
第三个指标:系洽。
一个学说体系或者逻辑模型必须对新出现的信息增量能够含容,并使之通洽。
我举个例子,牛顿的学说,用引力可以全部解释宏观世界,可是当微观世界出现后,从法拉利对电磁的讨论,到电磁的四大方程,再到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和相对论,直到量子力学,引力对这个系统化新出现的信息完全不能整合。

四大基本引力—万有引力
我们今天知道,引力在四大力中(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引力)是最弱的力。那么,引力的作用低到什么程度?它必须有巨大的质量才能形成这个力,它和电磁力比起来,极低,低到一小块磁铁居然就足以吸起你的钥匙,也就是说,一小块磁铁的电磁力足以抵抗整个地球的引力。用引力根本无法解释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于是牛顿的学说退位,这叫不能系洽。
如果我们按照信息增量和信息模型整合的方式理解人类的思想进程、知识进程和学说进程,你才能理解人类文明和思想通道得以达成的过程,你也才能理解,你应该寻求的理论真实和逻辑真实。
总结
我最后总结几点,跟各位在思想训练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结束。
我一再讲,我只在此讲述西方哲学基础综述,而且尽可能不用纯哲学逻辑表述,用科学甚至类比的表述,以方便对西方哲学思脉有相对打通的认识,我希望能达成这个效果。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我们在人类文明的未来,面对我们的思想武器,我们至少有这样几点认识:
第一,你达成先认知的过程,不在于你获得素材的有效,这叫归纳法无效;
一个高明的思想者,要根据最有效的、最新的信息整理他的自洽体系,然后用其它更多的素材检验,甚至首先用模型内部的思路,整理自洽,这是建立新思想的基本方法。如果你把自己陷入到无限的、获取素材的归纳思路上,你将劳而无功。你必须知道,思想是一种逻辑结构的信息量整顿;
第二,你不能确认你已知的任何知识是真的;
人类的所有知识和结构,只不过是在时间范围内的正确假说,它是一个随时等待颠覆它的解释系统;
你只有持有这样的观点,你才不会封闭自己的思路,这仿佛你打开一个电图,展现的地貌都是无知,因此这个地图就会吸引你去探险。康熙时代,中国有一种地图,九州全部在里面,周边全是不用探索的荒漠,中国人认为都知道了;欧洲的地图只有地中海、海岸,其它地方全是空白,你把这张地图挂在上空,你就不由自主想去空白的地方看看,引出哥伦布的探索,引出现代史。如果所有世界都被解释完了,你只能发呆。
你必须确认世间的所有知识只是临时的假设,仅此而已,它是一个随时等待挑战和调整的、行将破溃的系统。
第三,世间不能检验真理,否则你不能创新;
你抱着实践检验真理的看法,你怎么会有新的思想拓展?
实践检验的东西都是即将破溃的,你必须特别注意,让自己不断地反省,发现你固守的认知正是需要刺破和颠覆的认知,如果没有这个思想尖锐性,你不可能有任何拓展。
如果大家听我的课程能够建立对西方哲学的基本认识,能够对建立的思想通道进行基本疏通,对所以然有所理解,同时最终对原有知识结构本身有一份清晰看待,你同时将可能成为人类新思想拓展的一分子。谢谢!
点击阅读原文
读《哲学家王东岳:这是世界,无声无色》

声明:若不注明笔记来源、演讲来源、演讲者,将受《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保障规则举报抄袭。
关注
@
笔记侠

回复以下大咖姓名 查看更多笔记干货
互联网笔记专栏:KK丨克莱·舍基丨里夫金|周鸿祎|冯仑|董明珠|李善友丨傅盛|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阎焱丨俞敏洪丨盛希泰丨李丰|王小川|刘德|宗毅丨季琦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唐彬丨吴伯凡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罗振宇|吴声|王信文|伊光旭丨吴欣鸿|熊俊|赫畅|凯兹|韩梅梅|王凯|张天一|尹桑|马佳佳|齐俊元|张浩|陈远河|王锐旭等
心灵笔记专栏:泰勒·本-沙哈尔丨张怡筠丨行动派琦琦丨陈愉丨苏芩丨曹启泰丨吴秋坪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