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咖成林
点击上方 GARLIC蒜 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
所有完整精彩内容请点击文章最下方左侧 "阅读原文"

作者介绍
Hongduo Zhuo

景观设计师 | BIG Copenhagen
The 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HO) |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TU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 Bachelor of Urban Planning
自由旅行摄影师 | 凤凰卫视《世界遗产地理》及多个公众平台合作摄影师 | 自由撰稿人 
Instragram: Hongduo Zhuo 
Https://500px.com/hongduozhuo
 个人摄影公众号:多多君的影像志
挪威
哥伦比亚
莫奈的秘密花园
沙漠
摩洛哥
极光


始于北欧的行摄之路
有意思的是,在接下这篇介绍自己如何到处浪拍的稿子的时候,刚好是那天晚上的12点,我刚刚结束这学期在TUM的所有Final,刚刚坐上连夜飞往哥本哈根航班,准备开始两个月的假期。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好山好水的奥斯陆呆了近一年,慕尼黑机场边上的小村住了四个月。剩下除了上课和赶图的日子,剩下的时间经常不是在机场就是在去机场的路上。从被朋友戏称了很久的北欧旅游公众号到走遍大半的欧洲,美国东西海岸,中南美洲及北非…接近25w公里的飞行。自己接触摄影也数年有余,但本科受限于国内的环境和课程并没有很好的时间和精力去到处游走拍摄。直到出了国之后也才慢慢重拾摄影这条路子。值得庆幸是得益于非常便利的申根签证,以及日常课程的灵活度,让我有非常多机会在各种假期或者是长周末里出行。

Norway in A Nutshell 四月初的挪威缩影 
奥斯陆二月初雪
林海雪原
夏天挪威的森林
奥斯陆秋叶


照片里的故事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关注于如何拍一张单纯地好地风光照,照片被朋友笑称是没有人情味的明信片风光照。但随着走的地方越来越多,开始会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把场所的气氛,画面的情感这些临场的情绪去展示给大家。
接触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之后,自己也开始慢慢摸索着建筑和人文等题材的纪实摄影。除了拍摄的角度,焦段有了更多的尝试之外,也会更加关注照片背后的的氛围,情感亦或是场所与使用者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而除了日常的拍摄外,对于一些建筑和景观摄影,因为专业的敏感性,在拍摄过程中我会开始将对空间设计的理解融入到摄影之中,去理解设计师得一些想法,并通过自己的构图快门去将设计师做的事情,创造的空间,场所引发的故事表达出来。
场所感与故事性对于每一个建筑或者景观作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巴黎旋转木马
奥斯陆废弃教堂花园
哥伦比亚彩色篷车
巴黎圣母院祷告
凯旋门螺旋楼梯
安第斯山落日篝火
意大利废弃铝厂
雨天洛杉矶街头
墨西哥铁轨的气球小贩

威尼斯海滨随拍


旅行的意义
在出国之后,自己非常有幸地有如此多的机会去到处游走。从挪威极地到北非撒哈拉,摩登的北美再到魔幻的安第斯山。自己也陆陆续续搬了几次家,奥斯陆到慕尼黑再到哥本哈根。这其中的收获,不仅仅是累积了多少英里的飞行,在多少座城市留下了脚印那么简单。
我非常喜欢在飞机上Up in the air的那种平静的感觉。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安静地思考,或是用上帝视角区俯瞰自己生活的城市或者是即将到达的地方。除此之外,每到一个不同的地方,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在很多瞬间会触动我的内心。
去年十月的哥伦比亚之行便给了我最深刻的震撼。只有亲身到访哥伦比亚,穿过了曾经在美剧Narcos里所描述的街道,坐过了俯瞰贫民窟的缆车,感受了麦德林与波哥大的差异,经历了安第斯山区变幻莫测的雾色夕阳之后,才能切身理解哥伦比亚这个国度所笼罩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在游历过程之中,当地的建筑景观的风格和场地与使用者的关系也不断启发着我,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和经历。自己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个人摄影公众号,跟一些公众平台、杂志如凤凰卫视旗下的《世界遗产地理》合作,成为他们的供片摄影师和撰稿人。他们经常也会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拍摄题材让我去做一些拍摄或者是写稿的尝试,算是对自己的出游一些总结和回顾吧。上述这些,应该是旅行摄影对于我莫大的意义所在。
格陵兰极光
大西洋星空
北极圈夕阳航班
墨西哥滑翔伞
斯德哥尔摩Skogskyrkogården
纽约 Time Square
奥斯陆Rådhus Plaza
洛杉矶Getty Center
意大利第一座铝厂
洛杉矶Huntington Library枯山水
威尼斯的小巷
墨西哥城酒店壁画
卡萨布兰卡Hassan II Mosque
摩洛哥菲斯染坊
挪威Lærdals Tunnel

从摄影到景观设计
去年的8月,我有幸参与了刚从GSD过来AHO任职的Luis Callejas教授带领的一个名为Behind the hill, Into the wild的景观studio。
在挪威西部峡湾和哥伦比亚安第斯山的两次景观摄影的考察,通过前期景观摄影的手法,去寻找抽象元素和当地景观之间的关于尺度,纹理,色彩等之间的关系;在后期通过这些摄影素材对比,去分析安第斯高海拔的山地景观和挪威西部极地景观之间差异性以及设计方面的某些互通性。从景观摄影出发,然后落实到景观设计上。
在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摄影和设计之间有道不完的融会贯通点,通过摄影时的思考,可以让我更好地去理解不同的场所美学。
而当拍的片子多了之后,在自己做设计的时候,我会自然地联想到某些场景,那些建筑和景观摄影也变成了一个素材库,曾经的一些空间体验或者是一些触动到自己的设计,在自己做方案的时候会脑海中有很强烈的画面感,指导自己的设计。设计作品中效果图的制作也会去考虑色彩构图上的搭配。慢慢的,在摄影中养成的习惯会指导自己设计中的美学。
希望自己的设计未来也能成为别人镜头中捕捉的美好的场景。
挪威峡湾清晨的绵羊
夏天挪威的森林
夏天挪威峡湾


奥斯陆的鸭子
挪威峡湾的奶牛
安第斯的野马


把握瞬息万变的光影
在那么多场景之中,夕阳和夜景应该是我最喜欢的题材。
不管是在街道,水滨或是在城市制高点。夕阳作为一天之中光线变化最微妙的时候,带来了最微妙的光影和色彩变化,从直射光到落日余光的漫反射,色彩从亮黄慢慢过渡到粉色紫色,在这个时候,场景的氛围也在瞬息之间改变。
所以在拍摄夕阳的时候,为了最佳的拍摄时机和尽可能多地捕捉这种场景氛围微妙地变化,需要耐心等待。构图,焦段,快门,白平衡等也需要做许多不同的尝试。
待到华灯初上的时候,城市喧嚷的灯光,车灯的光迹,让构图有更多可能性。
布达佩斯国会大厦
威尼斯Saint Mark's Square
布达佩斯链子桥
布鲁克林夜景
撒哈拉银河
卑尔根星轨


关于摄影器材
日常的拍摄部分,在器材方面,我的器材用的是索尼A7加上DJI的无人机。一般在外我会带上一机三镜,镜头焦段覆盖16mm-200mm,满足各种题材的日常拍摄需要,除此之外根据是否拍摄人像需要再加上28mm或者50mm的人像定焦头。而三角架,各种滤镜(偏振镜减光镜以及渐变灰滤镜)则会视拍摄情况再临时决定是否带着,例如拍夕阳和夜景,或者是流水和星空这些场景的话,则是一定会带上脚架和滤镜去坐一些长曝光的拍摄。如果有时觉得脚架过于累赘的话,也会再包里放上一个小巧的桌面三脚架或者是章鱼腿的脚架,满足简单的夜景稳定拍摄的需要。
经常也有朋友来问我关于究竟是要那种器材才能拍得好,是微单单电还是单反好,需不需要上全画幅,用什么镜头才好…但其实在我看来,现在相机或者是手机的成像质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一般旅行拍摄的需要。一个在自己预算以内,用得趁手操作方便的相机,满足你拍摄焦段的镜头,以SONY的全画幅为例,建筑摄影一般用超广角(16-35mm)或者是转接移轴,日常城市风光用标准焦段(24-70mm),人像用定焦(28.35.50.85.135mm),人文风景(70-200mm)。如果觉得只想一镜走天下的话,也可以选择24-240mm这种非常方便的大变焦镜头再加上一枚50mm的定焦头就可以覆盖你的所有拍摄题材。当然最简单方便的还是手机的随拍,通过各种摄影的app,常用的VSCO,Snapseed和Whitagram,内置的详细参数的调节,滤镜和后期边框的裁剪都可以满足我日常拍摄完在手机上快速修片的需要。
虽说器材是一方面,但并不是说一定要器材到位才能拍出好片子。在500px上用入门单反的摄影师也有非常好的片子,Instagram上面手机的好片也不少。器材终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片子好不好还是主要看你拍摄时候的想法和意识。而这些就反映到了你拍照时侯取景的角度,构图或者是曝光时间等等。构图的话,网上有非常多的构图方式,例如三分构图法平衡构图法之类,但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通过大量阅读别人的照片,理解摄影师的色彩,构图,主题等表达,认识到摄影师怎么去拍,为什么要这么拍…等到下次自己碰到相似的场景的时候,自己也有会相应的想法,这也是一种比较快的学习方式。而同一种主题,例如教堂,根据你不同的角度和构图,同样可以拍出不一样的氛围,反映出不同的教堂或者城市的特质。
但不管你学了多少技巧,走了多少地方,拍了多少片子,摄影终究最重要的拍出自己的感情和风格。
因为这才是独属于你理解世界的方式。
佛罗伦萨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佛罗伦萨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佛罗伦萨Basilica di Santa Croce
巴塞罗那Sagrada Família
科尔多瓦Catedral de Córdoba
哥本哈根Copenhagen Cathedral
华沙St. John's Archcathedral
米兰Duomo di Milano雨景
威尼斯Saint Mark's Basilica
卡萨布兰卡Hassan II Mosque

关于【买家】与【卖家秀】
在旅途中,有时为了追求一些好的片子,确实需要舍弃一些舒适的享受。在巴黎凯旋门和纽约洛克菲勒顶上零度的寒风中拍两三个钟夜景,在挪威零下十几度的室外拍星轨,北非沙漠半夜自己躺在沙漠里拍银河,在墨西哥山崖上独自爬了两个钟为了拍到全景,在滑翔伞上一手Gopro,一手单反拍片…有些比较好的照片,自己取景的角度也经常会是普通游客到不了的角度,或者是有意识的架上脚架,使用减光镜等滤镜等进行长曝光处理。
这时候往往出现的一种情况你拍出了非常好的片子,但朋友认为你的照片与他实地看到的场景是有区别的,甚至会有一定的期望上的落差,调侃类比于淘宝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区别。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行为本身,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和多元化的表达。摄影究竟是为了还原本质还是后期美化,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摄影师会去夹带着自己的理解对画面进行处理,包括前期的构图取景,以及后期在色彩明度饱和度白平衡上的美化。但我认为这种美化建立在作者本了对场所的理解与尊重之上。有时候被朋友开玩笑地吐槽之后,我也会越来越多地尝试去拍摄一些生活随景,不刻意地追求构图与角度地扫街拍片,拍出生活化地写实作品。
墨西哥坎昆女人岛
撒哈拉星轨
奥斯陆冰消雪融
哥本哈根Grundtvigs Kirke

写在最后
正所谓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我来说,日常生活的摄影美学和设计美学之间存在这一个平衡,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可以帮助我去发挥和创造更多设计之中的灵感。对于设计来说,路子也还很长;对于无涯的摄影来说,我也还差得很远。但现在的状态至少也让我挺知足的,可以一路走得更远拍得更多,而不是一直埋着头做设计。
一直以来都觉得时间才是最大的惊喜。
曾经十年寒窗无人问,花了五年在老旧的院楼里熬了无数个夜寻找自己想要什么,又用了两年辗转各国过上算是自己期望的生活节奏。一辈子也没有多少个七年之痒可以去挥霍。记得当年的作文题目叫“与你为邻”,转眼过了七年,我却离你越来越远。但离心中那个壮志凌云的少年却越来越近。
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借以此文与你们共勉。
最后欢迎关注本期主人公的DUODUO
个人公众号二维码

(单身哦)

作者
多多
策划/编辑团队
冉冉

《你可能不知道的设计师日常 | 设计师的旅行摄影之路》 正文版权归GARLIC平台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请来信告知,获取授权。未经GARLIC允许,不得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站。如有侵权行为,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GARLIC DAILY | DESIGNER'S PHOTOGRAPHY JOURNEY" belongs to GARLIC.  The Image copyright belongs to original author. Without the original author or copyright holder's permission, the resources shall not be reproduced, modified or used in any form. Otherwise GARLIC will have the right to pursue legal responsibilities. 

 Facebook @Garlic Idealab
Instagram @garlicidealab
         Twitter @GARLICidealab
         微博 @GARLIC咖林
         豆瓣 @GARLIC咖林
          知乎 @GARLIC咖林 

同步更新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访问
www.garlicidealab.com

下期精彩预告


往期精彩回顾
你可能不知道的设计师日常——用手绘记录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