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今天是想跟大家聊一本书。最早是今年夏天的时候,我从出版社拿到了这本的样书,看到主题是关于多动的孩子如何学习的问题。于是就想起在香港的一位朋友,就有这方面的困扰。之前她还帮忙写了一篇文章,(点击阅读:总被讨厌的孩子【ADHD多动症的真实问诊经历】就把样书寄给了巫婆同学,想问问她的看法,会不会有所帮助。
而最近得到她的回复,她对这本书的内容给了很高的肯定度。还很贴心地写了上千字的读后感。
我们先来看看她的体会,然后再聊聊我个人的心得:
两个多月前,我带着我的儿子在欧洲的假期接近尾声,家里收到了一小时爸爸的寄来的书 —— 多动的孩子也能好好学》。
彼时我同我多动的儿子在欧洲已经住了一个来月,我也被孩子折磨的几近崩溃,特别感激老朋友还惦记着我和从我肚子里出来的那个让人抓狂的“妖孽
其实我们俩夫妻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给孩子送了国际学校,每天的作业量其实特别少,辅导功课本不是我家的主旋律问题。但是家有多动症孩子都懂,多动症儿童折磨人的又何止辅导作业呢?作为多动症儿童的家长,任何实践方法都可以是让我们抓住的稻草,我们时刻都需要扩充自己的武器库来应战身边的那个战斗力超强的小怪兽。本着这样的心态,没有辅导作业刚需的我翻开了这本:《多动的孩子也能好好学》
然后拿起就放不下,一下子就陷进去了。
首先,不要被学习这个标题欺骗了,其实这是一本可以广泛用在日常多动症儿童行为管理的书,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也许是乐器练习,也许是课外活动,也许只是日常的生活,待人处事……书里介绍的方法都可以灵活的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上。
文章字字直戳多动症儿童家长内心的痛,每个例子我都觉得都是我们家的日常。作者用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把多动症儿童的问题娓娓道来,然后再一一化解,没有半点回避。
是的,多动症孩子爱抱怨,好顶嘴,效率低下,容易分心,没有学习动力,学了就忘,自大……光与他们相处就让人心力交瘁。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对应的章节。
作者会在每一个章节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有从理论上的讨论,也有从一些具体的场景的例子,给出一些贴士和解决方案,让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丝滑。书中解决方案也非常的实用,我记得我正在读的时候,刚好就遇到接孩子放学,孩子无休止鬼打墙风格的抱怨,我马上带着兴奋现学现卖把书里的教的办法拿来用在他身上。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竟然立刻停止了抱怨。
尝到甜头的我甚至有些期待跟我儿子的下一次过招了。
在这里不一一例举各种有用的例子了,我确实有种新补了弹药库存,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有兴趣的可以买本书来细细研究。
当然,偶尔也有贴士完全不适用于我家神兽,比如书里建议“和同学一起写作业”这种事情,根据我们惨痛的经验,在我们家的情景就是小孩打作一团,家里像被洗劫过一样,孩子会尝试任何被允许或者不被允许的事情(除了学习)。这很正常,贴士和建议因人而异,这么多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如果说读书也是在帮助我们认知自我,那么我在阅读本书时真真切切的收获了对自己更深刻的认识。我知道我自己是丢三落四的人,但是我从未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在哪儿,直到我看到作者史蒂芬妮分享了一个自己童年的经历。
她收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作为礼物,但是她在学校从不锁车。家里人为了给她个教训,有一天趁她上课溜到学校推走了她的车藏在了亲戚家。结果她根本都没有发现车丢了,家里人问起,她也是说大概在花园里大概在车棚里。人既然能忘记了锁上重要的东西,她也一定可以忘记去查看东西是否还在那里……最后结果就是家人发现计划彻底失败,把车默默推了回来。
这简直就是生活中的我!这是第一次从观众视角看自己,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多动症很大程度上是有遗传的,孩子的基因都来自我们。我觉得家长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多少都能从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就能对孩子多一些理解了。
当然,家长学习知识武装自己,做归做,但是有一点还要牢记在心——这里我想引用书里的话:“不要对你的小糊涂虫期待过高”。
不管怎么讲,他们都是多动症孩子。即使一些指引和教导可以改善他们的问题,但他们终归是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我们作为多动症儿童的家长,接纳有着我们无力改变的缺点孩子是我们的终身课题。这句话说给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们,也说给暴躁的我自己。
背景:
我儿子9岁,在5岁疑似,在一年前正式确诊为混合型ADHD。他于一年前开始服药,服药前后判若两人。从需要我去学校参加会谈的问题孩子(他就读的学校已经是对学生非常包容的国际学校),成了在学校人见人爱的红人。
刚开始服药时孩子有情绪波动,而且药物会明显影响孩子的胃口,到现在已经慢慢形成了平衡。虽然不服药的他会处在莫名其妙的亢奋之中,比不服药的他看上去更开心,但是我认为这种亢奋其实是反常的,而且具有伤害性。我认为服药带给他最大的收益,就是给他看到另外一种可能性,一个他以前没有见到过的可能性:一个不被大家讨厌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从而让他有意识的去考虑他究竟想要怎样的人生。
与此同时在这一年中,我们严格的控制他的屏幕时间,把他的时间表用课外活动填满,每天保证他1-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积极和老师沟通交流配合,总体来讲,是不错的一年。
并且结合本书所提供的各种方法,我感觉和孩子的冲突明显变得更少了,家庭气氛也变得更和谐。
先谢谢巫婆同学给的心得介绍,下面说说我看完的个人感受
最早的那本样书直接寄出去了,而再拿到的时候,是最近出版社给的重新印刷版,又寄了一本新的样书给我。新版增加了一个书签,新书签上还有附赠的主题课程。
从夏天到现在,这本书上市2-3个月就第4次印刷了,可见销量的确不错。在这两年因为疯狂内卷,zuo到苦不堪言的国内出版业里,这已经是很难得的成绩了。
这次拿到新版是我第一次有时间慢慢读完。而感受就是 —— 这的确是一本言之有物的图书。尤其是对于很多正在焦虑或者纠结于“多动”‘注意力缺失’等情况的家长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很多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因此短时间就重印4次也是有理由的。
书的内容很实在,语言简单易懂。这点无论是原作者,还是译者,都值得鼓掌。

简单说几个我觉得会对很多家长有帮助的点 。

首先,我见过很多家长都在纠结,自己的孩子“算不算多动”,“是不是注意力缺失”。然后用各种问卷调查,或者表格来试图计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就不是。是了就焦虑,不是可能就更焦虑 —— 那就还要纠结是什么其他问题了。
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超过这条线就是完全不正常,没到就是完全正
如书中所说:多动症是一个连续渐变的概念。小朋友的情况各自不同,从特别容易集中注意力,到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都有。
而小朋友的情况,其实就是在书中这样一个坐标轴上左右分布,有的偏左(注意力不集中)一些,有的偏右(注意力集中)一些。

如作者所说,“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多动症测试’”,各种多动诊断的标准体系,就是在这样一个连续分布的坐标轴上画一条线,认为超过这条线的就属于多动症。从临床的角度,这样的做法没什么问题。但家长如果不了解这背后的理由,而是仅仅关注“是不是多动症”,就反而会导致一些问题。
这并不是说要否认“多动症”的存在,虽然一直都有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多动症”不算于一种疾病。但无论是否有这种疾病的概念,“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一直存在,家长和孩子也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因此这个概念的出现和逐渐被人关注,客观上起到了更多人研究这个问题,为相关孩子和家长提供越来越科学的帮助手段的效果。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不是“算不算多动症” —— 即便不算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依旧是需要被关注和解决的;而被诊断为多动症,也不意味着要被歧视,或者破罐子破摔。
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的先天因素,也包括客观环境的影响。比如过去几十年中,社会环境、教育的变化,都导致了“多动症”变得越来越常见。比如学习时间得增加,多媒体的出现,教科书、考卷变得彩色、更多图案等等......
上述的内容,主要来自这本书的开篇部分。而书中的主要内容,则是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如何解决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其中有一些对小朋友估计很有效果,比如预先放一些糖果,作为安心做一段时间作业的奖励,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抱怨或者分心,旁边的家长也不批评教育,只是不做声的吃一个小糖果。等孩子作业都做完,剩下的糖果就都是他的了。
而另外一些建议,其实对于所有人,无论是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的孩子,甚至我自己这样的成年人都有帮助。

比如做作业(工作)的时候,如何选择能帮助集中注意力,但又不分心的音乐,比如到底什么样的环境噪音,会帮助我们工作,而不是让我们分散注意力。
这些建议很多,无法在本文中一一描述。因此如果觉得有需要的家长,我个人建议还是买书来看,毕竟哪怕仅仅有一两个小建议能有效,我相信都是很有价值的。
根据出版社的说明,目前带视频课程书签的新定制版,只印了1000套,也没有在电商平台上上线,而作为我今天认真写了一篇几千字文章的“回报”,就优先提供给我们的读者。

如果你在纠结孩子的“多动症”、“注意力缺乏”等问题,或者会遇到上面这些情况的困扰,这本书应该会给你提供很好的建议。
最后附上店铺入口。
👇 点击下面的图片进入店铺小程序👇
最近文章

1
本期团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