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上周末,估计很多人都看到了这则“新闻”,也就是说“福建提醒!检出致癌物!涉及瑞幸、星巴克”之类的。
内容呢,是说福建的消委会对市场上的几十种现煮咖啡做了检测,均检出了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涉及到的品牌包括瑞幸、星巴克这些知名品牌。
其实,看到这种“咖啡致癌”新闻能再次上热搜,我的内心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激动的 —— 因为上次聊咖啡致癌的时候,是5年半以前了。那时候每年都会有各种致癌的谣言肆虐,当时觉得不胜其烦,现在回想起来,却有点怀念的感觉。
这倒不是单纯的因为老了,而是经过过去几年,现在突然觉得,当人们担心的不是疫情、生死,而是又重新担心一些日常生活健康的吃喝琐事,这其实也是一种好的表现。
5年多前,2018年的时候,星巴克咖啡致癌的谣言就上了热搜,而原因也是因为说里面含有丙烯酰胺。当时的标题是来自专业的造谣媒体,所以标题更抓眼球——喝星巴克咖啡竟然致癌?!《华尔街日报》踢爆惊人真相!
而实际华尔街日报其实只是发了一篇简短的快讯,主标题是《California Judge Rules Coffee Must Carry Cancer Warning(加州法院规定咖啡必须标注癌症警示)》,副标题是《Under state’s Proposition 65, cancer warnings appear on wide range of places and products(在65号州规下,大量产品和店铺会出现癌症警示)》。并不是针对星巴克。
新闻的内容其实是说加州当地的一起诉讼,有机构要求咖啡厅都需要挂出“致癌风险”的警示。原因也是因为说咖啡中含有致癌物烯酰胺 Acrylamide。
丙烯酰胺的确是有可能产生致癌风险的,但是目前并没有被确认为致癌物。在国际癌症权威机构中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物列表中,丙烯酰胺被列为2A级的可能致癌物 (Probable Carcinogens),而不是确认对人体有致癌风险的1级致癌物。
之前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加州有一条饱受批评的65号令,就是把一些没有确认有风险的食物或物品,都列为需要被警告的对象。

我当时也批评过加州政府,要加就都平等对待,毕竟2A级“可能致癌物”的名单中,除了丙烯酰胺,还有另外一个有致癌风险的,叫做热饮”,超过65度的热饮本身就是可能致癌的。因此别管咖啡厅,茶馆,餐厅,只要提供热水,就应该根据65号令,强制挂上“本地含有可能致癌物质”的海报了。
丙烯酰胺听着名字很“化学”,很吓人,其实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接触和摄入的一种烹饪的天然产物。很多食物在超过120度的温度进行烘焙煎烤等操作,就可能产生丙烯酰胺。
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并不高,很多食品的丙烯酰胺远远高于咖啡。就比如炸薯条就差不多是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十倍到几十倍。
此次福建的“咖啡致癌”风波中,后续也有很多官方组织和媒体出来澄清,说一天
喝12公斤以上的咖啡,才可能有风险
。———— 我也不知道这个风险是说丙烯酰胺,还是水中毒,或者撑死?

但如果我们和2018年的那次“星巴克致癌”谣言闹剧相比,这次的事件,其实还是有一些不一样,比咖啡更让我担忧的事情。

2018年的时候,造谣的是一家所谓的“澳洲中文媒体”。
当时我估计一年要写3-4个辟谣这类海外专门造谣的中文媒体的文章,尤其是澳洲的最多。其实去过国外的人就知道,海外的这些中文报纸,基本都很难叫媒体,平时就是,雇几个留学生兼职,内容随便写点附近邻里小事,再抄点擦边球小说,免费派送,靠社区菜市场折扣广告赚钱,过得苦哈哈的。
而网络自媒体时代来临之后,因为很多国内用户分不清什么是国外正规媒体,什么是小报,海外中文小报本来也没什么职业道德,仗着“洋媒体”的名字,在那个年代很快就靠造谣赚取了流量,但造谣太多,后来基本慢慢被封号删号,现在已经没什么声音了。
5-6年后,这次将“瑞幸星巴克含致癌物”炒到全国皆知的事情,反而是一些国内正规媒体,这其实更需要我们担忧。

这次咖啡的检测,是福建省消委会和福州消委会做的。在报告中,的确提到了丙烯酰胺的检测结果。
不过如果我们看福建消委会最后给出的消费者建议,就会发现,他们提到的几个建议,并没有太多咖啡里丙烯酰胺很可怕,所以要小心致癌防癌的内容。而是从含糖量、咖啡因、温度不要过高,酒后不要喝咖啡这些方面来说的。
换句话说,福建省消委会并没有觉得咖啡里有少量丙烯酰胺是什么很可怕的事情(本来也不是),更没有说瑞幸、星巴克等品牌咖啡有风险的意思。

如测评报告中所说,我国还没有对饮食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有标准规定。我个人也认为,丙烯酰胺的限制标准虽然可以推进,但肯定不会达到咖啡要被监管的地步。因为它不是什么添加剂,是烘焙烧烤中自然生成的,我们日常吃的喝的里面,太多比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高的了,都禁了民众肯定不肯。
与其纠结这些成分,不如直接建议大家吃得健康些,更重要的是少抽烟少喝酒来得有意义。毕竟加州那样到处贴“这里有致癌物”的65号令推行了几十年,后续研究中还是发现,癌症发病率并没有比美国其他地区有什么明显改善。
但福建消委会这份原本没什么问题的报告,到了当地媒体的口中,就完全变了样子。
最初截图的那个短视频,就只是把报告中“致癌”这个原本一带而过不重要的内容,单独跳出来,加上叹号,和瑞幸、星巴克打包放在标题上。一份普通的报告,就成为了“咖啡致癌”的惊悚短视频。而原本报告中重点提到的注意含糖量、咖啡因、温度这些,却完全不提。
乍看,这似乎是营销号、抖音、快手的的风格。但实际上,此次最初传播这类视频的,主要都是正规媒体。
更有趣的是,等到事情闹大,引发了不良社会影响之后,一些当地媒体出来“辟谣”,居然还是用的标题党的模式。
你能想到下面这个标题的文章的结论,其实是说咖啡里致癌物计量很低,达不到危险量级吗?
我相信,这些媒体的编辑们,肯定和几年前的澳洲中文谣言号不同,不是故意造谣抓眼球捞钱。但最近一段时间,我似乎总能感觉到,很多地方媒体,包括一些地方机构,似乎比我这个自媒体,都还想出爆款文章,更想“当网红”。
地方媒体、地方相关部门机构,愿意到网络上跟民众互动,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给出更专业的意见,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把和网络互动想象成简单的“当网红”、“抓流量”、“涨粉”,那往往就会有“不想看到”的结果了。
尤其是如果那些原本担负着发布权威信息,提升公信力的媒体、机构,变得抖音化,用夸张标题吸引眼球,或者随意评价非本领域的热点,甚至引发了不好的影响。最后自己删文章、删视频,还要网信等主管部门出来收拾残局。这就跟他们原本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了。
最近文章

1
本期团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