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WE Career 获取第一手北美职场资讯
你是否经历过以下的场景:
面试时和面试官们谈笑风生,觉得八九不离十,结果最后却等来一封拒信,套路往往都是以感谢你开头  “Thanks for coming/interviewing with us…” ,接着夸奖你 “We think you’re excellent/fabulous/outstanding...”, 然后话锋一转, “Unfortunately/However ,we...”光速把你据了,最关键是还不给出拒绝你的原因。
此时的你。。。
要不就是大方美丽的HR坐在你对面,带着她一贯职业的微笑告知你,虽然聊得很愉快,但我们目前可能无法向你提供这个职位,用的当然是她之前已经和100个候选人重复过的借口,最后再祝你早日找到理想工作。
此时的你。。。
每个面试者都经历过被拒
每个面试者都困惑公司为什么拒了自己
以及
公司为什么不告诉自己 
“公司为什么拒绝了自己”?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 遇到以下情况,你会不会对每个人说出拒绝他们的真实原因?
注意是对每个人,无一例外。)
你会不会对一个人说,你不想和他一起共进晚餐,因为你觉得他毫无吸引力?
你会不会告诉那些一直邀请你出去玩的Facebook好友,你真的……和!她!不!熟!而且在之前无数不多的碰面中,你觉得她有点讨厌?
不,你肯定不会直截了当地和他们说出真实的原因,你会编造一些借口,比如 “非常抱歉!我很想去,但是那天晚上我有些忙,下次有机会再约吧~”,又或者你索性不给任何的回复和解释。
这很可能就是99%的情况下你对上述问题做出的反馈。
同样地,我们再来想象一个场景,假设面试过程中,公司突然问你:为什么面试者不能更诚实一点,指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呢?
呃... 你是不是心里想:当我傻么?
要知道,面试者坐在这里面试,目的是为了获得这个工作,而不是为了怎么让公司获益。
同样地,公司在这里面试也不是为了给你创造最完美的面试流程和体验,而是为了以有效、高效且价廉的方式招聘人才。面试实际上是完成公司的目标,满足公司的需求,而不是你的。尽管有时候方便的话他们也会顺手帮帮你,但总的来说,这是公司的主场。
这就是公司为什么会用一些并非必须的条件进行简历筛选,把不符合要求的剔除在外,这同样也是他们为什么不会给你反馈的原因。你要明白我们在谈论的不是事情应该怎样(how things should be) ,而是事实是怎样的(how things are)
公司并不认为给予面试者真实反馈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坦白说,公司认为这样做弊大于利。
1
一个决定背后有诸多原因
不予录用的原因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一因素,同时也很主观。当公司拒绝一个面试者时,他们并不需要也很难给出具体的原因,每个被拒的面试者,有可能所有面试官都对TA说了不,但原因却各有不同。这么一个综合考虑的复杂过程,你指望公司的面试官们提炼出一个清楚明了的理由反馈给你?他们大概还没那么闲...
2
HR 与用人部门存在信息差
事实上,真正的用人决策者和给面试者传递结果的人之间是存在信息差的。比如,面试者一般会参加多轮面试,既有HR的人力方面的测试,也有技术人员的专业考查,还要经过Hiring manager的面试,由于术业有专攻,各方对面试者的评价很可能是不同的。当Hiring manager决定拒绝面试者时,HR可能也不太理解拒绝的原因,尤其如果是在技术方面。所以很可能被派来告知你结果的HR,是真的不清楚你被拒的真实原因,自然也无法给你具体的反馈了。
3
照顾面试者情绪,避免对公司有坏印象
人们在听到有关自己不好的评价时难免会生气,当然不是说所有人,但这确实是个普遍情况。面试官给了诚实的反馈,而求职者听了不开心,对公司又有什么好处?
想象我们前文说过的场景,你不想和某人出去吃饭,但你并不会告知对方你是因为讨厌他才不和他出去吃饭,编造借口也仅是为了对方情绪上的考量,毕竟只要达成不取吃饭这个目标就好了,你并不想惹对方不高兴。
你说你要听到真相,但是当招聘者告诉你,他们觉得你在社交方面似乎有些愚蠢并且会使人尴尬之后,你真的会心中毫无芥蒂甚至更加积极地看待这个公司吗?
4
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实话有时难免惹麻烦。而这种麻烦不仅仅是惹面试者不高兴,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机——法律风险。这也是很多面试者没想到,但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因为提供解释将会使被拒绝者有机会提出质疑。试想,如果别人给了你一个拒绝你的理由,但你并不认为那是正确的,你就可能将缘由归结为歧视。一旦公司告知拒绝录用的原因,就让面试者有机会在被拒原因上作文章,同样很可能会推论出拒绝录用的原因是歧视。当然这个控诉也许并不怎么站得住脚,但难免掀起波澜,万一不小心再引起法律诉讼就更糟糕了。
对于公司来说,任何负面舆论、公关危机以及法律诉讼都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在这点上如此谨慎就是本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原则。
很多公司选择不给面试者被拒者提供反馈,也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最简单同时风险也最小的方法。然而就个人而言,如果公司给予我相应的反馈,我会非常感激,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提高和修正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些著名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贝恩和波士顿)的确是会这样做的。一个成熟的公司至少应该尝试一下给予被拒者适当的反馈,哪怕就把它当做是一次实验。相信对大部分公司和面试者来说这都会是一次可贵的真实的互动机会。
你面试时有没有遇到过“沉默是金”或者“热心反馈”的公司呢?
WE Career编译自Quora
原作者:Gayle Laakmann McDowell
阅读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