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的前胸贴后背,其实这篇文章现在我出国第七年的第一天推送的,结果拖到了现在。研究生毕业一年,在工作和人际中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简单真实的做自己。但有三个想法,想要分享。
之前写过大学教给我的十件事,感兴趣可以阅读。
1
千万别活在自己想象的光环里
刚到哥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偶尔还会去一些投行的校园宣讲会,一开始还想看看是不是能尝试着投投简历,后来琢磨明白了管你本科学的是不是金融,至少现在的专业跟投行八竿子打不着,就也放弃了这一想法,但还是想去看看投行的宣讲会都讲些啥,想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在某投行的宣讲会后,我随着一群人和一个MD聊天,别人问的什么问题记不清了,但MD 说了一句让我刻在心里的话:
Don’t depreciate your Columbia degree.
那就很有趣了,做什么样的事算depreciate Columbia degree什么样的事又可以appreciate呢?
从某种程度来讲,我觉得他说的挺对的,就好比一个人如果拿了藤校的本科,那八成他的研究生还在藤校范围,要么就是斯坦福、伯克利、MIT,或者就是牛津剑桥。但研究生去了一个看似没有那么光鲜亮丽的学校并不能说明你的能力就止于此。从另一种角度来讲,无论你在哪里,即使现在所处的学校排名并不靠前或者不是985211,但如果努力足够,研究生可以同样逆袭。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活在自己营造的粉红泡泡里。纽约这个地方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在人流中迅速忘记你是谁。这个地方的竞争激烈到,你看到的很多人,下了班可能都在奔往上课学习的路上。
前段时间和一个国内某著名资本人力一起吃饭,聊到了最近的一次招聘。
她说了一句话:现在长的好看的又是海外名校毕业的小姑娘太多了,我们凭什么招她。
所以,你的文凭只是你的保护伞,让你心里多一点自信和宽慰。
不合上伞,晒晒阳光,看看世界,可能伞下的被保护区域,就是你的人生。
2
是你的东西,就要死死抓住
今年4月我回阿拉巴候去拜访以前的老板,老板和我说,思睿你一直都是go getter,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得到。我希望你之后无论遇到什么,都可以保持这种锐气,不要为别人改变自己的轨迹。
我觉得,这也是阿拉巴马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直到今天一直让我受益。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每天都在为能不能留在公司而提心吊胆,甚至每天看看星座运程做以安慰。直到十月初,老板和我坦白的说,今年实在是没有headcount了,我可以先把你转到另一个组,到明年年初我开了新职位,你再回来。
我很平静的看着他说好。这个场景,我在家里演习了无数遍,但从会议室走出来却还是跑到洗手间偷偷抹眼泪。不只是我,老板也知道我有多喜欢当时做的工作。
但有的时候,就是运气差了一点点。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很多情形,很多时候你眼里的大牛或许是受到了运气的青睐,所以,别垂头丧气,换做是你,你可能会做的更好,你得对自己有信心。
换到新的组,两个礼拜之后我就知道这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回到了现在的组。现在的日子是去茶水间接水都会莫名其妙的笑出来。表面看似一切都很稳定和完美,但现在发愁的事情是怎么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举个例子,如果你被选拔到了一个还算牛逼的培训,但不巧,你同事也选进去了。你眼里的竞争优势没了,你咋办。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能力会缩短时间的差距,是你的就一定会是你的。
换成比较鸡汤的话就是在自己的时区里奋力奔跑。回头想想,这事儿就像100米短跑,可不能快跑到终点的时候回头看你的对手,不然冠军一准儿不是你的。
和导师聊天,导师说你当然也会在工作中遇到想要和你可以竞争或者争夺资源的同事,不要理也不要慌。做你觉得正确的事情,属于你的东西别人抢不走,因为你会有无数种方式去保护它。丛林法则,永远适用。
3
和自己相处
如果说到纽约读书的第一年是Freshman New Yorker, 那现在刚刚步入了Junior。像所有freshman一样,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对这里保持着100%的好奇,恨不得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品尝所有的好吃的,去看展,去参加当时自己觉得很高大上的活动、峰会,去social,去networking。很多在国内很久不见的朋友都在纽约得以相见,这的确是一件好事。
到了Sophomore,对这里慢慢熟悉,知道了自己的喜好。比如想吃拉面的时候只会去一风堂,风雨无阻,即使有的时候要等1-2个小时,但就是喜欢那醇厚的汤底。
比如,知道了这里鱼龙混杂,你看见了一个人在一个圈子的A面,可能转身到了另一个圈子他就展现了B面。纽约的圈子很小的,其实世界也很小,随便六个人力一定可以揪出某种联系。于是你开始想念原来在南方村子里的生活,简单、惬意、无忧无虑,一群好友,四季阳光。这种想念比Freshman New Yorker更深一层。
到了Junior Year,身边的朋友开始慢慢的从这座苹果之城周边毕业,有的去了其他城市读书工作,有的回国开拓事业。于是你每一天都在经历离别,昔日朝夕相伴的朋友,可能第二天就要踏上回国的飞机,喊你前一晚出来喝酒,但你可能出差在他方,不能坐在一起听他说完纽约的最后一席话。
后来,你环视了一周,发现身边真的就剩下了自己。那些可以随时出来喝酒吃饭看展吐槽的朋友都不见了。从此,你和他们隔着时差偶尔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但慢慢的真正的学会了无论经历什么都自己咽下,你变得更加的波澜不惊,遇到事情撸起袖子想着怎么解决,百度谷歌,因为身边不会有人可以再随时来帮你了。
就连去旅行,也都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人的征程,其实这样挺好的。想出发了,随便塞上几件衣服,看看机票,点一下购买,拔腿就走。在每一段陌生的旅途中激发未被唤醒的细胞。
和自己相处,会越来越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更适合自己。
What will be, will be.
--- E N D ---
往期文章:
思睿说Threeshow
Sirui SHAO
东北姑娘,财经记者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喜书法爱国画,好烘培愿旅行
很开心遇见你,不如交个朋友
微博@邵思睿_Daisy微信threeshow33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