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到北京出差,飞机延误,早八点的航班,到达时已傍晚。跟人谈完事,到簋街吃饭。夜色如幕如海,树上蝉声大噪,兀自矗立在街边的几家老店,个个人气爆棚,让人不走进去,也觉得它们是有脾气的,在那土地上扎根多年,又深受爱戴的老店多数都有那种气场,一种“识得我者分文不取,不识我者重金不卖”的气场。有一瞬间,我觉得沸反盈天的劝酒声里,整个北京城好像都在微微晃动。
凌晨才回酒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游历过五十几个国家的导演助理徐姐,说要带我逛五道营胡同和南锣鼓巷。可能是之前去过铁树斜街和杨梅竹斜街等几条胡同,觉得那些地儿因为一些店铺的进驻,渐渐有了情调和氛围,而盛名高炽的五道营和南锣,反而感觉惊艳之处寥寥。
饭时跟徐姐闲聊,我们聊起胡同,觉得许多老胡同发展到今天,好比一个皮囊斑驳,灵魂毓秀的老者,有阅历,但也有静气。它们学会了灵活地应对时代的发展,所以也要求走进去的你,最好是灵活的,根据它的历史背景、周遭环境、乃至湿度温度、进驻人群等等,去调整自己的心境和认知。
比如杨梅竹斜街,光是名字,就有一股温柔的诗意。但它跟我最爱的杨梅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我那回,却在一个朋友家里,喝过有生以来最好的杨梅酒,所以这个城市跟杨梅,好像也就有了点联系。
他的做法,说起来很简单,把杨梅放进淡盐水里浸泡片刻,捞出来,沥干水分。再放入玻璃瓶中,撒上冰糖,倒入白酒,将瓶子密封好,置于阴凉处一月,即可饮用。但很奇怪的,我后来照他的法子试过,总没有他家那样丰富的层次感,反而腻甜腻甜的。更没有那种百转千回的醇香,在嘴里悠悠荡荡,久不肯散去,舌尖微颤之时,才懒洋洋扩至全身的美妙。
北京一地不盛产杨梅,我吃过最好吃的杨梅都是浙江的,尤其是东魁的,光是看相就很诱人,一颗一颗跟乒乓球样的,肥厚、丰盈,是一种有骨有肉的丰盈;用手捏起一颗,也沉甸甸的质感;含进嘴里,鲜甜的汁液恣意横流,像含着一只花洒,而那酸甜,不光是水分充足,它是正经八百有细腻肉感支撑着的。
浙江杨梅好,一直就有传统,不止是前述的东魁杨梅,上虞、温州和慈溪等地的,全都很好。比如温州黑炭梅,个儿小,但味极浓。观感和口感,就像我特别喜欢吃的Kirkland蓝莓干,加拿大产的,小颗小颗的,但干干净净,饱饱满满,吃进嘴里,还有点粘牙,一小粒也很有分量。
至于慈溪,号称“中国杨梅之乡”,最逗的是他们当地有句关于杨梅的俗语,“杨梅白,请人客;杨梅红,耳朵聋”,意思大概是,叫人来家里做客,最好趁着杨梅没熟时;杨梅一红,人家打招呼也假装听不见了。
湖南一地,也有非常好的靖州杨梅,果大核小,酸甜适中,只是名气不如东魁慈溪等地的杨梅大,《靖州乡土志》里,说它在清代,曾是朝廷贡品,所谓"木洞杨梅尤擅名,申园梨栗亦争鸣,百钱且得论摊买,恨不移根植上京。"
中国人的农谚里,有一句“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其实,不管是何时何地的杨梅,都免不了出虫。吃它之前,最好是用淡盐水泡一会,让里边的虫子爬出来。
杨梅有虫,这应该是个常识,在杨梅果子上最常见到的,是黑尾果蝇的幼虫,果蝇这个物种,简直不能更讨厌,樱桃里也有,刚买回来的新鲜樱桃,最好放在透明的玻璃碗中,倒点盐水进去,等上两三分钟,就会看到白色的虫子钻出完好无损的表皮。但也不必恐慌,果蝇幼虫无毒无害,吃了也不碍事儿。以前每次回老家看我爷爷泡的杨梅酒,底下好像都漂着一层白色的虫子尸体,我看家里人喝下去,也没问题,理论上还增加蛋白质。
眼下夏至早过,杨梅也过了季节。我始终觉得,杨梅它有一种青春感,一年之中,能尝到它的时间,只有那么二十天,一旦过了时候,就难觅芳踪。颜色从酒红到紫红再到黑紫,生命流逝的速度之快,情状之决绝,好比诗里写的“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合着就是能让人真切意识到,光阴是如此明目张胆的残忍。仿佛人世纠扰纷杂,它兀自弥漫着巨大的决绝,一年又一年,杨梅红了、田野绿了,如同田园永恒的交响。我们在城市里日日苟且,而这些时节性蔬果,能提醒自己偶尔也要心远地自偏。
但吾乡杨梅少,倒是多构树,乡人就管构树橙红色的果实,为“野杨梅”。“构”字有意思,它的繁体字写作“構”,本义是“积木盖屋”,但构树其实是一种命挺贱的树,常见于乡间杂屋猪舍周边,《齐民要术》里说的“楮”,就是这个树,是一种速生的木材,按理并不结实,积木盖屋,不知胜不胜任。在《拍案惊奇》里还见过“楮钱”,是民间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然后,最重要的一个功用,是古人还能用楮树皮造纸。
之前看新闻,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和纸—日本手漉和纸技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石州半纸、本美浓纸、细川纸等三种以葡蟠树皮为原料的纯手工造纸术。日本人所谓的葡蟠树,在中国,似乎就是小构树吧,说不定我们用以造纸的历史,还要更为久远。
这真是一个刻奇的世界,每次看那庞杂无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免不了为光阴的深味而感动,今人如你我,所窥见的,或许不过是历史的一道狭长闪电,它们遥不可及,只可远观。有时候,还不如一颗冰镇杨梅,来得可爱和真实。
(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我们如何踏准财富节点」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