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
点击图片,可以直接购买《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渐渐地失去了心中那份好奇心,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孩子就是个例外。有人就说,“那如果孩子没有了好奇心”,此话中“如果”一词定会遭到很多人的驳斥:“小孩儿们个个犹如‘小问号’,怎么会没有了‘好奇心’?”
是啊,孩子们天生是有好奇心的,他们会张大无邪的眼睛去探寻周遭世界发生的一切:“为什么雷和电总是结伴而行?为什么蜻蜓要飞得那么低?为什么台风会把大树吹倒?”对于大人们来说,这些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不在忙碌的大人们的思考之列。如果孩子们没有了好奇心,就会和无趣的大人们一样,变得冷漠麻木,忘记真实世界的模样,更感知不到万物变化的奇迹。
所以说,如果人类失去了好奇心,那与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想要开启好奇心的大门,我们需要一把钥匙。加古里子在《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中便拥有了这把钥匙,他既像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问号”,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与大自然相关的问题;又如同一位和蔼睿智的老人,带领孩子们由浅入深地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加古里子是一位善于发现并理解孩子好奇心的作家。那对于科普作家来说,该怎样才能让孩子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好奇呢?我想,不外乎两点——有料和有趣。可以说,《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完美地融合了这两大特点。工学博士出身的加古里子,在他的作品中一直保有严谨细致的科学特质。
在《怪物蜻蜓大揭秘》一册中,加古里子为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巨圆臀大蜓的全貌,分别勾勒出雄、雌蜻蜓的正面与侧面,以此展现蜻蜓各个部位的特征,以及雄、雌蜻蜓的异同。并且他还就巨圆臀大蜓的眼部构造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说,细致描述了其眼睛的位置、复眼的构成,以及复眼感光的原理和作用。
除了正文内容的细致处理外,加古里子还喜欢在环衬等部分加入内容。《你知道狸藻吗》一册的环衬上,画着80种食肉植物,并标注着每一种植物的“身高”。有人就会奇怪,为什么加古里子要标明数字呢?我日常进行自然观察时,也经常拍摄植物,在微距镜头下,5毫米大小的花朵看起来像是有5厘米那么大。但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出发,为了显示其真正的尺寸,就需要拓宽拍摄范围,或者在它旁边放个参照物,比如一枚硬币作个比对。同理,在环衬页有限的空间里排列80种植物,很难区分彼此真正的高度。同样画成2厘米大小的长柄茅膏菜(15—30cm)与匙叶茅膏菜(10—20cm),在标示数字之后,也就让读者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与理解了。
其他各册的环衬也别具特色,如《台风大追踪》一册的环衬,是《在世界各地爆发台风(热带低气压)的状况图(1980—1983)》以及《世界各地爆发龙卷风的状况图(1950-1971)》,加古里子用真实数据形象地展示了台风、龙卷风的规模及威力。
无论是正文的内容还是环衬等细枝末节,加古里子都展现了丰富严谨的科学态度。然而如果只是单纯的数据、图鉴的罗列,估计也很难吸引读者读下去。就如同我们都知道西兰花富含多种维生素,多食用有益身体健康,如果烹饪了一盘寡淡无卖相的西兰花放在你面前,恐怕也难引起食欲。
加古里子作为一名化学工程师,年轻时并没有考虑过要写图画书。受“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鼓励,热衷社会福利和儿童教育的加古里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在创作图画书之前,他写过自己觉得很好,对孩子获取知识也很有益处的故事,但孩子们并不买账,根本没有兴趣听也不乐意看,而是去追小螃蟹、小蜻蜓去了。这件事给他很大的触动,他说孩子们教会了他如何创作图画书,那就是“要让他们高兴”。“如果没有与孩子们相遇,我可能就无法成为图画书作者。也就是说,小朋友才是我启蒙的师父。”加古里子这么回忆道。从事图画书创作六十余年,加古里子获奖无数,他的作品更成为陪伴着几代人成长的经典。
加古里子与孩子们有几十年来相处的实践经验,他确实做到了用故事“让孩子们高兴”,带他们更好地认知世界,挖掘孩子们内心的宝藏。他变成了一个讲故事高手,用有趣而真实的绘画手法,把最基础的科学知识一一呈现出来。比如我们都知道鼹鼠是生存在地底下的,是一位挖地道高手,那么,鼹鼠挖地道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呢?在《鼹鼠有疑问》一册中,加古里子绘制了村庄的全貌。村庄里有农田、农舍、牲畜棚、晒谷场,同时用虚线画出了鼹鼠的地道,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很自然地理解“鼹鼠的家占地400平方米”的内涵。地面和地下,实线和虚线的对比之下,原来小小的鼹鼠比人类占用的空间要大得多,交通也很方便,路线四通八达。
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图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获得丰富的优质阅读体验。加古里子除了能用文字和图画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还善于维持读者的好奇心。这对一个科普作家来说的确很需要功力。
加古里子让读者维持好奇心的秘密武器就是——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多种方式引导读者跟着他在大自然中探索,一步一步解密。在这套丛书中,他充分展现了一个观察者如何从“好奇”出发去观察,如何从“探寻”出发去研究的,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借鉴学习他的方法。
比如《怪物蜻蜓大揭秘》一册中,故事从池塘中的“怪物”说起,它的模样、行为都很“怪”,那它究竟是谁呢?
我们经过一系列的跟踪观察,发现它原来是蜻蜓的稚虫。
那么它又是哪种蜻蜓呢?
读者继续观察它长大、蜕皮,哦,原来它是蜻蜓中的巨无霸——巨圆臀大蜓。
答案到此明了,是否就结束了呢?
并没有。我们再仔细观察蜻蜓的结构,探究蜻蜓的飞行原理,甚至可以制作蜻蜓模型,了解蜻蜓交配产卵的过程……
这样循序渐进地阅读下来,我们会发现越深入观察,就会充满越多乐趣,越能延展更多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印证了一个道理:自然观察所取得的收获,并不完全取决于你观察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观察。
既然是科学绘本,加古里子用图说话的本领也不在话下。在讲解蜻蜓的飞行原理时,他画了一张蜻蜓与其他昆虫、鸟类、飞行器的飞行数据对比图,从而归纳总结出翅膀宽度与自身重量的关系。在描绘蜻蜓的婚配过程中,加古里子将其分解成若干个步骤,画得生动明了。我仿佛又回到了池塘边,举起相机拍摄蜻蜓盛大婚礼的现场。
这种获得真理的方式,得来既有趣又富有意义,从一个点到若干个点,从一个问题引申到另一个问题,从持续观察到思考比较,再到动手制作予以印证,加古里子给我们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正如加古里子所说:“实验、探险、发现,真理都是这么得来的。”
比给出答案以及如何给出答案更加重要的是——如何透过故事引导读者学会欣赏大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来不能割裂开。在大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必然留下了人类的影响,而人类也在自然中寄托着情感、文化、历史。加古里子在讲述自然故事时,总是由衷地发出对自然的赞美,也常常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字里行间体现着人文关怀、历史文化的印记。
学会欣赏大自然无与伦比的构造,学会如何欣赏动植物的生命力,理解生命循环的意义,比记住一堆名字有意义得多。《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中那些有趣的故事,一定会吸引孩子们走出家门,去探寻蜻蜓、蝴蝶,去观察风雨、雷电,去关注身边的鸟兽虫木。只有当我们真正走出去,实地欣赏体会,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从而被大自然的美所打动,感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
要拯救面临威胁和毁灭的自然界,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人们重新爱上自然的真与美。
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加古里子,对成人世界极为失望,也因此热衷于社会福利和儿童教育的推广工作,进而创作童书。他希望能“为全世界儿童的幸福而努力”。
热爱孩子的加古里子做到了。他以一颗不老的童心,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好奇心的钥匙,和孩子们一起在未知的世界尽情遨游。
加古里子,工科博士、工程师,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科学读物奖、菊池宽奖获得者
点击图片,可以直接购买这套《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
此外,三联童书馆主笔陈赛老师童书书评作品集《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已经上市,陈赛老师亲笔签名300册限量版,正在童书馆抢鲜发售。点击图片可直接购买,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点击阅读原文按下图所示操作,进入三联童书馆,购买为您精选的童书。
回顾往期可点击: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