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本原沙龙:设计的形而上之思”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北京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联合举办,围绕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代福平博士的新著《设计现象学启蒙》(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邀请了来自哲学、美学、心理学、设计学、传播学等不同领域三十多位学者与各行业专家展开对话,在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和深入交流中,探讨设计与现象学的深层联系以及二者融合所形成的设计现象学对于创造美好生活世界的实践意义。
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秘书长曲经纬博士,作为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首先对活动背景、目的和主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代福平教授的新著《设计现象学启蒙》,与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的理念“通世界本原之道,明天下普遍之理,立人类未来之基”高度契合。该书对设计哲学的思考和建构,深入到设计的本原,追溯到“design”一词在其文化语境中的最初含义,即要把理念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显现出来,它象征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普遍追求,这与研究院对本原的追求是非常一致的。曲博士说:“代老师书中一开始就表达了‘设计是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这一思想,我们也希望在我们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这个平台上把本原世界与我们现实层面的深度连接建立起来。”他说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旨在建立一个将思想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学术公益平台,不仅注重学术探索,也致力于将思想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实践领域。他鼓励与会者自由发言和分享见解,建设一个开放的、充满创造性的学术空间,使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能够就设计与现象学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未来进行深入探讨。他认为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和对话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思想领域。曲博士最后说,以今天的活动作为实现这一设想的行动起点,建立“原点学社”,今后的学术公益活动和文化普及活动都会在原点学社微信群发布,参加本次沙龙的专家和朋友们就是原点学社的默认会员。
清华大学出版社文化与传播工作室纪海鸿主任,在活动致辞中热烈欢迎与会嘉宾,她用“缘与原”三个字精炼地概括了活动的缘起。一个是“缘分”的“缘”,一个是“本原”的“原”。她说促成今天的沙龙是一种缘分。她愉快地回顾了在出版工作中与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的曲经纬老师和李志萍老师的认识和交往,以及与代福平老师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历程。她特别赞扬了代老师在教书育人、做人做事做学问中的真诚态度和负责精神。她介绍说,代老师的博士论文将设计学和他热爱的哲学如此美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设计现象学启蒙》。在编辑过程中,她感受到这一理论的原创性,还了解到读者的期待,特别受鼓舞,决心把这本书精心打磨出来,并请奇文云海进行了精美的封面设计,出版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特别高兴。纪老师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在1月12日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为这本书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正好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曲老师和李老师之前也联系她,说这本书与研究院理念很契合,想邀请代老师来北京作个讲座,于是就有了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举办这次学术沙龙的缘分。她谈到自己的阅读体会:“代老师的这本书对我的策划编辑工作也很有启发。我经常会反思,究竟应该出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选题是我应该做的?一定是能够触动我的,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是内心需要的书,是可以让大家获得充实感、获得对世界的深入理解、或者能够体会到生命之美的书。代老师的这样一个思考和著作呈现,实际上也为我们打开了设计的一扇新的窗户,它给我们一种启发,就是说,不仅仅是出于本能或者出于规则去设计,而且实际上可以重新去思考生活,反思我们想做什么样的设计之后,再去做设计,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灵感。同时,代老师的文字像和煦的阳光一样,很温暖,让人很容易接受。”纪老师为这次新书发布会,专门请西泠印社刻了“清华首发”印章,订制了精美书签,并带到本原沙龙现场,在作者签名的扉页上钤印。纪老师追求卓越理想和完美细节的出版家精神,令大家感动。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代福平副教授,在活动致辞中表达对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的真挚感谢。他首先分享了他今天首次来到研究院的感受,上午与曲经纬老师的交流让他深感共鸣,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熟悉。这种共鸣表明,人类心灵有着共同的属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今天我们甚至可能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产生共鸣,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就是要寻找人类在本原文化上的共鸣。接着,代老师请曲经纬老师、纪海虹老师和他一起,逐一介绍了本次沙龙的嘉宾。代老师说,这次沙龙就按照现象学的方式进行,嘉宾根据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自由发言和讨论,主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们因思想的快乐而聚在一起。他感谢各位嘉宾抽出宝贵时间来这里分享,他说在现代社交媒介时代,面对面的思想交流非常珍贵。他从追溯design一词的含义及翻译说起,解释了设计的本质,介绍了新书的基本特点以及他研究设计现象学的体会。他说,导师辛向阳教授的设计思想和邓晓芒教授的哲学思想对这本书的写作起了重要作用。书中强调设计是使人类不断获得自由的活动,是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连接的活动,具有崇高的意义和价值。每个人不管是否从事设计职业,都有内在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求,都具有天赋的设计能力,都在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设计。他说《设计现象学》是为每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创造的人写的。他分享了新书序言中的话:“设计师,就是人类自由精神的落实者。真正的设计师,不仅应该是脚踏实地的工匠,而且应该是仰望星空的哲学家。他要把人类可能拥有的自由,从浩瀚的精神世界带到地面。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设计师的精神家园;哪里有不自由,哪里就是设计师的用武之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章建刚教授,作为美学研究的专家,首先强调了现象学在20世纪哲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对于超越科学至上观念和重新审视人类生活经验的贡献。现象学不仅挑战了传统的逻辑和经验主义视角,而且还促使我们全面地重新考虑意识结构和人生体验。接着,他还深入探讨了现象学中“体验”这一核心概念,并强调了它对于设计领域的重要性。设计不仅仅是功能和形式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地关乎人的体验和感知。这种观点呼应了代老师关于设计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工匠,还应该是哲学家和理想主义者的看法。此外,章教授还讨论了设计的历史发展,从工业革命时期的功能性设计,到更多关注于形式和象征意义的现代设计。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设计是一个不断演变的领域,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他用“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这一建筑界的术语来形容这一转变,并指出这已经变成了“形式追随想象”(form follows fiction),暗示着设计正在进入一个更为自由和创造性的时代。章教授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现象学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以及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如何反映并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樊春雷教授,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分享了他的见解和体验。他说自己原本是以学习和拓宽视野的态度参与活动的,但听了章教授的发言后,感到很受启发。他提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消费心理和用户体验,这与设计密切相关,所以对《设计现象学启蒙》中关于体验设计的研究很感兴趣。他回顾了自己与中国移动、诺基亚等公司合作的经历,强调用户体验的重要性,特别是满意度这一核心指标。他提到,许多现代设计实际上是反人性的,导致人们以反人性的方式学习,以反人性的方式工作。他认为设计师在改变这一现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要通过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说代老师书中也引用了赫伯特·西蒙的理论,西蒙说,科学分两种,一种是探讨事物“是什么”的科学,另一种是探讨事物“应该是什么”的科学,后者就是设计。樊教授还讨论了设计的本质,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实体,而是要将理想形成具体原型并呈现出来。他提到了数字媒体和技术在用户画像创建中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用户体验的实际测量和访谈来验证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他还提到了心理学中的心流体验,说明了优秀的产品、故事或书籍可以激发这种体验。他讨论了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最后,他提到了感性知觉(如嗅觉和触觉)与理性认识(如视觉和听觉)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融合这些感官体验,特别是在多感官体验的项目中提升用户体验和生活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教授,作为道家学派研究的资深专家,她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和道家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如返璞归真和自由,要“无中创有”,要把一个新的状态活出来。道家认为人应该主导自己的人生,因为每个人都在战胜自我,从而达到一种更自由的状态。她认为设计的目的是打破限制,解开枷锁,让人获得自由。她引用了庄子和米开朗基罗的例子,来说明设计的过程就是将事物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要让人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由。陈教授强调了设计与自由、创造力以及解放的关系,并将道家哲学中的概念与设计学相结合,为大家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著名的斫琴师王艳京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王操》琴曲表演。这首曲子深深植根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通过音乐传达了对哲学和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王先生的表演不仅仅是一次音乐的享受,更是一次对音乐、哲学与设计之间联系的深入探索。他强调了自己的工作理念——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即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并通过实际的产品设计实现理想。在这次沙龙交流中,王先生感谢了其他老师的分享,并表示自己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指引和启发。
北京奇文云海设计公司设计总监李晓斌先生,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分享了他丰富的设计体验。他曾为多家北京出版社设计书籍封面,包括本次活动中提到的代老师的《设计现象学启蒙》一书。李晓斌先生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关于美观,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解决问题、理解内容和定位等多个方面。他提到,设计师需要超越纯粹的第一印象,考虑到设计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比如,在设计一本书的封面时,需要考虑到书的内容、目标读者群体以及成本等多个因素。他还提出了对设计重要性的深刻见解。他认为,设计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美学,更在于它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功能。如果设计仅仅被理解为外表的美观而忽视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功能,那么设计的真正价值就会被低估。他认为代老师这本书为设计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内在技术的“武器”,帮助他们更好地结合理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从而在设计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广联智能全媒体委员会副会长傅玉辉先生,分享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深刻的观点。首先,他强调了自由这一概念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并提到了道的概念。他指出,古代哲学家如老子、庄子、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道的重要性。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到中国艺术有两个源头:孔子和庄子。孔子注重尽善尽美,而庄子追求逍遥游的自由状态。傅玉辉先生认为庄子的道可能比艺术精神更高一层。他还探讨了现代化的方向,他认为所有现代化的目标都应该集中在人的现代化上,即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讲,未来的理想社会就是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传播学方面,傅先生认为传播学是一个交叉融合的学科,融合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不同领域。在这个开放和交叉融合的领域,创新容易产生。他的观点是“有生命就会有传播”,思想的生命具有永恒性,会不断进行传播。最后,他思考了人类是否真正拥有足够的智慧来掌控未来。他认为,如果人类具有足够的智慧,应该能够解决内部的各种冲突,并探索无限宇宙,寻求更美好的未来。先生强调人类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凭道而行,通过自由和智慧,找到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汪晓春副教授,讲述2006年他在美国访学期间,他的导师沃格尔就是代老师的导师辛向阳老师的导师,那时候辛老师已经去香港理工任教,沃格尔教授常常提到辛老师。回国后,他深入研究辛向阳教授的研究成果。汪教授指出,设计学科在学术界的发展迅猛,涵盖众多流派与方向。在阅读相关书籍时,他更倾向于慢慢领会其深度,而非急速阅读。尽管目前只读了该书不到三分之一,但他通过快速浏览结论部分获得了极大的启发。从设计的视角看,体验设计已成为工业设计的一个发展热点。汪教授回忆辛教授有关咖啡豆到星巴克咖啡的案例,指出设计的对象已从有形物质转向无形的体验与服务,显示了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此外,汪教授认为,现象学与体验设计的结合为设计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强调,对于设计师而言,现象学不仅丰富了传统的用户研究和问题识别方法,还在价值判断和目标设定方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虽然他对现象学的理解尚处于初步阶段,但他确信这一理论对设计工作大有裨益。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王愉教授,在此次活动上表达了对代老师新书出版成功的高兴之情。她讲到,代老师自读博士起便专注于设计哲学领域,并取得了这一研究成果。她认为,这一成就是代老师长期努力和付出的结果。王老师和代老师是博士同学,都是辛向阳教授的学生。王老师强调了辛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作为新媒体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授,王老师提到该专业已发展了约30年,尽管学院名称可能让人误认为专注于印刷,实际上他们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多方面的新媒体艺术。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杨志副教授,回顾了自己与代福平老师在过去十几年中亦师亦友的学术交往,并从当代设计教育发展的视角,简要介绍了中国设计教育核心院校的脉络和作为其中代表性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历史,提到了其前身无锡轻工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同属于轻工部的直属院校,在设计领域一直享有盛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江大设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始终走在全国的前沿。他认为尽管经历了几十年快速的发展,今天中国的艺术教育(包括设计教育)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规模、全国第一大专业类别的师生体量,但也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研究水平不高,以及评价标准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总体而言,今天的设计教育、设计研究和设计行业依然非常年轻,对于改革创新来说,这种没有过多历史包袱束缚的环境,既是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对未知不确定性和发展复杂性的一种挑战。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他考察并走访了国内外将近600多所高校,也去了不少设计产业与行业协会调研。一方面很多学校有非常优秀的生源,迫切需要好平台提供机会,好老师共创赋能,好氛围激发灵感;另一方面在很多学校有一批兢兢业业、潜心基础、具有思想性的专业老师,专注教学相长与实践引领,特别需要一个相对包容的平台与氛围,可以与优秀的学子们形成双向赋能,为专业、学科、学院、学校、行业和社会营造一个良性循环、高质量、可持续的人文世界。代福平老师和他的新著《设计现象学启蒙》正是当下设计教育革新精神和设计研究原创思想的杰出代表。
北京的手工艺人殷守之先生,在分享中深入探讨了设计领域的深远影响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强调,设计远不止是技术或美观的层面,更深刻地联系到人性、智慧、情感和道德。他指出,在过去的工业模式下,创新和设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师的角色已从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具备创新意识和深刻洞察力的人。殷先生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当前设计教育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设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独特的才能,而非仅仅模仿或遵循已有的路径。同时,他提到,尽管中国的设计教育规模庞大,但在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他呼吁通过教育和实践的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最后,殷先生强调了设计在整合不同行业、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中的关键角色。
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任宝菊教授,在其讲话中深入探讨了自由在设计和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她认为自由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自由,更包括意志和精神上的自由。通过自己的教育经验,任教授指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孩子自由的缺失问题,强调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给予孩子更多自由,不仅是行动的自由,而且是意志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她说她从这本书的前言后记中了解到代老师的妈妈给了他那么充分的自由,这才使代老师成长为一个精神极自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这本书不仅对设计学很必要,对很多人都很必要。任教授还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体体验的特色,她建议在设计教育和实践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以丰富和深化设计的内涵。她引用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观点来说明,设计师的创造力源自他们的内心世界,强调了个人内在世界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教授的讲话聚焦于设计的哲学和教育意义,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她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她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最根本的设计工作,这一观点深刻地体现了教育与设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嘉德艺术中心设计师任荷女士,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她也有一位给予她充分自由的母亲,她特别感激自己的母亲。她指出,正是这种自由使她有机会去国外学习艺术专业。她还谈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特别强调了作为甲方的设计师在面对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时所遇到的限制。她深入探讨了设计师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挑战,如资本的影响、预算的限制,以及技术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AI)可能带来的压力和对设计师工作的潜在威胁。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她依然强调人类的灵魂和创造力是AI所无法替代的。她提到,阅读像代老师这样的书籍可以在精神上帮助人们获得自由,即使在现实生活的挑战和挣扎中也是如此。最后,任荷女士向所有给予孩子自由的父母表示感谢,并强调作为父母的人有责任和选择去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她的发言不仅反映了她对设计行业在面对技术发展和市场压力等现实挑战的深刻理解,也突显了保持创造力和灵魂自由的重要性。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程寿庆博士,在发言中说他和代老师都非常热爱邓晓芒教授的哲学思想,虽然和代老师在时间、空间上交集不多,但在内心距离上却很近。在讨论代老师的书时,程老师指出“这是一本自由的书”。他展开阐述了这句话的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这本书源于自由。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也可以说成“美是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这本书就是绝对精神实现出来的一个结果。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源于绝对精神就是源于自由。第二个含义是,这本书是讲述自由。因为代老师用的是现象学方法,而现象学的方法就是一种用自由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方法,就是要超越现存的有限的事实的世界的限制,而进入到一个无限的可能的本质世界中去,实际上就是要超越必然的世界而进入自由世界。所以代老师在书的每一章节中悬置设计学那些既定的观念、那些条条框框而进入本质的探讨时,就是用自由的层次来讲解设计学,本质上就是在讲解自由。代老师通过他整本书的论述,告诉我们的最终的一个道理就是,设计学本质上是一门自由的学科。第三个含义,这本书是教人怎么获得自由的书。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说。第一个层次是,这本书首先让设计师获得自由。第二个层次是,这本书可以让读者获得自由,让人为自由而感动、为自由而激动,相信每个读者真正读进去了,都会有这个感觉。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本书是让作者获得自由的书。绝对精神隐藏在代老师心中,但如果代老师什么也不做的话,那么绝对精神(也就是自由)就没法在代老师那里体现出来。这样一来,代老师也就不自由了,也就是没有自由了。但是代老师不是这样,他写出了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把自己的自由本质实现出来了。如果不写,就没有;写了,就有了。这本书表明代老师向自由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以后当然还会有更多。总结来说就是:设计学是一颗种子,而现象学是一片土壤,设计学的种子,种在现象学的土壤里面,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个花朵本质上是自由的花朵。自由的花朵的具体呈现,就是这本书。程寿庆老师上述融哲学思辨和内心激情的压轴发言,为沙龙的集中讨论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茶歇时间、晚餐时间及晚餐后,嘉宾们持续交流,代老师为新书签名题赠。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的书香氛围和典雅空间里,大家自由交流,开心合影,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本原时光。
“本原沙龙:设计的形而上之思”活动成功地集结了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围绕设计学、现象学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享。这场跨学科对话的显著特点是其突破常规会议固定议程模式,使参与者能够在平等和宽松的环境中共同探索、分享知识、艺术和思想。这种交流方式为每个人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启发,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创新的火花。
本次“本原沙龙:设计的形而上之思”活动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充满思想和文化交融的盛宴。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使其深入探讨了设计与哲学如何共同促进现代人的幸福生活。此活动不仅为学术界引入了新视角,也向公众开启了一个理解设计与哲学结合的新视窗,对推动文化、学术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者们高度评价了这次沙龙,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以促进跨学科对话和知识共享。
· 参 会 嘉 宾 ·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序号
 姓名
 单位
01
安娜
人大附中朝阳分校
02
陈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
03
陈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
04
陈亚琦
清华大学
05
程寿庆
北京邮电大学
06
代福平
江南大学
07
邓欣悦
北京建筑大学
08
丁硕
北京建筑大学
09
杜雅婷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
10
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
11
傅玉辉
中广联智能全媒体委员会
12
胡英剑
江南大学
13
纪海鸿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
李娇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
李晓斌
北京奇文云海设计公司
16
李志萍
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
17
牟春妮
北京建筑大学
18
曲经纬
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
19
任宝菊
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
20
任荷
嘉德艺术中心
21
宋玉涵
北京以乘视信文化传播公司
22
汪晓春
北京邮电大学
23
王艳京
斫琴师
24
王愉
北京印刷学院
25
王泽伟
江南大学
26
吴智艳
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27
杨志
北京服装学院
28
殷守之
手工艺者
29
于濮源
北京理工大学
30
张新梓
北京建筑大学
31
张紫若
中央美术学院
32
章建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

撰 稿 / 美 编:李志萍
海 报:胡英剑
摄 影:王泽伟
      审 核:纪海鸿曲经纬  代福平

· 往 期 精 选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