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调查显示,不论中外,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当大学生发生心理疾病,中美大学校园如何应对?
根据6月份哈里斯民意调查对1000名美国大学生显示,五分之三(60%)的大学生报告说被专业人士诊断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最常见的困扰是焦虑和抑郁
其中,女性比男性报告诊断的可能性要大得多:67%与51%。
自3月以来,剑桥大学的五名学生死亡。官方发言人说,除了一名确认自杀外,其他四人死亡疑似自杀。在第四名学生去世后,5月,该大学任命了一个小组与英国国家卫生局合作进行调查。
达特茅斯一位大一新生,在校精神病房出院后,非自愿被送回家里而不是留在大学校园,在收到院长电子邮件后一小时,她在家中自杀。
沃顿商学院大三一学生于2016年4月自杀。她的父母于2018年对宾大提起诉讼,指控该大学没有采取适当行动阻止她,她在九次不同的场合告诉宾大学官员她有自杀念头。
根据2021年美国大学心理健康中心(CCMH)年度报告显示,过去11个学年,每年心理咨询学生数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增长率近85%。
从2013年到2021年的忧虑指标变化趋势显示:焦虑仍然是临床医生评估的最常见的“全面检查”和“最主要”的问题。压力增加,成为第二大最常见的“检查”,其次是抑郁症,作为“最主要”的担忧。与前一年相比,饮食和家庭压力略有增加,而学业压力大幅增加焦虑和抑郁一直处于最高比重。个人治疗的平均时间长度从2019-2020年的4.35次预约增加到2020-2021年的5.22次,增加了20%。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有关调研数据表明,高职学生群体中有30%左右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2022年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基于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一文显示,集3641份有效大学生调查问卷,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总计14.69%出现负性情绪(含抑郁、焦虑、压力等症状),11.04%出现抑郁症状,10.49%出现焦虑症状,4.9%出现压力症状;34.19%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抑郁症状的发生,男大学生是女大学生的0.755倍;而家庭支持是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和PTSD的保护因素。
中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差异
1、国内高校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的大学甚至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或者辅修课程,而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更多的是以形式化为主,存在着教育模式单一的现象。大多纳入德育、基础教育范畴或者学生常规工作。各高校在努力达到教育部要求的示范高校2000∶1 的专职人员配置; 此外,生均10元的经费保障和硬件设施的改善也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保障
国内高校另一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心理咨询。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配比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甚至存在很多兼职教师。这种形式服务范围小,耗时较长,干预对象和效果十分有限。有研究发现,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偏少。很多学生认为去做心理咨询,会很丢人,即便心理有问题也不去咨询,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存在偏差。
如上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人群心理求助方式选择存在较大差异,74.7%的大学生选择向亲属、朋友交流沟通的方式,39.8%的大学生选择心理咨询治疗,28.62%的大学生选择心理热线服务求助。
2、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疏导为主,但相关政策仍被诟病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发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实施空间,并通过以往积累的经验开展了涉及大学生心理、身体、精神、生活态度、信仰以及环境等多领域的教育内容。
20 世纪末,美国通过了《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案》和《美国学校教育改革法》,使学校与家长发展为伙伴关系,从而促进家长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政府与学校协同合作。家长干预是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美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其主要成员以学校心理咨询师和学校心理学家为主, 其他教师、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人员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提供学生在课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第二,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等。第三提供信息服务,第四纠正一些大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
根据美国大学和大学咨询中心主任协会(AUCCCD)的2021年年度报告,对美国各大学的329名咨询中心主任进行了调查。学生人数少于1,500人的小型大学通常有大约3名教职员工,而学生人数超过45,000人的学校平均拥有接近29名教职员工
在人员配备齐全,一所大学平均每周提供199个临床小时,按一个小时对一个学生辅导,则每周会见不到200名学生。调查显示,能在一周内约上的仅20%,但10%的人需要等待一个多月。学生不得不选择其他途径,如非大学所属的心理诊所等。
当学生在校内进行心理医疗时,美国大学的相关医疗政策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
2018年鲁德曼白皮书评估了常春藤盟校病假政策缺陷的论文中,发现这八所大学中没有一家评分高于D,他们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提供了不友好的政策,包括禁止学生在休病假期间参观校园,将“社区破坏”列为非自愿请假的理由。
而美国《大学纪事》对排名前100名的美国大学学生心理医疗相关政策进行调查显示:有54所大学制定了出于医疗原因将非自愿学生逐出校园的政策。在其他46所大学中中,23所大学提供了只能自主启动的病假流程,22所大学没有专门为医疗原因的请假流程。70%的大学禁止学生在休病假期间参观校园31%的大学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均没有一个风险、威胁或行为评估小组。30%的大学包括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波士顿学院、莱斯大学等政策中均没有包括自残风险。
由于相关政策的不明确或缺失,学生可能会害怕因表达自我伤害的想法而遭到报复——这甚至会阻止提及危机的发生。没有上诉程序,可能会让学生在被驱逐出校园后感到被轻视或被遗弃,而繁琐的重新入学标准可能会伤害那些准备好返回的学生。在这种政策不一致的情况下,当学生的需要超出大学所能提供资源时,大学必须应对所产生的负担和责任。
而大多数时候,学生不想回家——他们想留在大学校园。
扫码入教育公益讨论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