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清明时节谈心与物
文/大帅铁哥
一、
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来了,人们纷纷拜祭先人,包括各家各户洒下美酒拜祭祖先,希望祖先保佑平安健康、万事如意;学校、机构到烈士墓碑前敬献花圈,表示继承遗志、不忘“初心”。
墓前三鞠躬是少不了的,心中是否虔诚地默哀,则各人自知。正如鲁迅九十多年前写下的打油诗道:
大家去谒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那是“人心不可测”呀!
早几天在小区外江边散步,江边守门的保安知道我是搞心理学的,便和我谈起了不可测的“心”和可测的“物”来。
他说:“唯物主义”强调所见所闻,但人的感官有限,宇宙无穷啊!看不见听不到的东西是“心想”还是“物在”?
这是心理学中心物关系的大问题。
40多年前刚接到入学通知书时,我才听到有“心理学”,那是农场同事中的工农兵学员告诉我的。那时有点忐忑,怎么“唯心”起来了?在“唯物”、“唯心”的两端打转起来!
上课后才知道,心理有个心字,但见不得是唯心主义。以后加深了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知道我们的各种感觉、感受、记忆。梦幻、想入非非、思维冥想,都是客观存在着,它们都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大脑活动也是客观存在。
心理其实是“脑理”,但古人却以“心”代“脑”。以为那些感觉、记忆。梦想、思维之类产生于心,汉字中与情、意、想有关的脑的活动都以心字为旁或带有心字,如:情、愤、德、忿、怒等等。久而久之又形成俗语中的一心一意、心比天高、心怀不满、心想事成、忠心耿耿等,把大脑的活动作为心的活动了。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将心指导下的行为把心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行为哲学。
古已有之的影响,人们就把对大脑活动产物的研究,作为“心理学”了。我们现今也只好把约定俗成的“错误”继续下去。近十年经常说的“初心”、“核心”不能称为“初脑”、“核脑”吧?好在只是个称呼,不影响我们对大脑有关产物的认识、研究和论道。
对于保安提到的大问题,我和他聊起了佛。人们到各地旅游,旅游团总爱带人们到寺庙瞻仰奉香。而此时人们总要买香烛奉上,往功德箱里投钱,祈求佛祖菩萨保佑家人万事顺利。官员们还祈求继续升官发财呢!怎么他们唯心起来了?曾揭发出的一些贪官,升官后把祖坟修筑得漂漂亮亮的。怎么他们台上唯物台下便唯心起来了?
该保安曾经得过心脏病手术治疗,我参加了小区买菜群发起对他的捐款帮助。就和他讨论起慈善来。他深有感触说: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就是使自己心安,他们看不得别人的遭难。如果人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相信“因果报应”,就会多做善事,不做恶事。
想不到,该保安的话语挺有哲学见地。
二、
正在阅读的一篇网络小说中的一句话令我又思考起保安提到的心物关系大问题。该话说:
科学研究发现了地球围着太阳转,但这只不过是宇宙的一个规律罢了,但科学发展到最后,终究会遇到无法用科学解释出来的规律,比如宇宙有多大,为什么星球一直都悬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们不下坠,如果所有星球都在围着某个天体旋转运动,那么,宇宙又是围绕着什么在转动?……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假如是一个圆圈的话,那么,随着这个认知的圆圈越来越大,发现未知的事物也越来越多。
入学刚上课,就听到了关于心理的名言:
比陆地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阔的是人的心理。
如今再琢磨此名言时,我要在前后各加一句话了,变成:
比人辽阔的是陆地,比陆地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阔辽的是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产生于人。
从人出发,再回到人,这就是大圆圈吧!
心理学在纳入科学前后已有许多学者在这个大圆圈里面转着,越转越大。他们对“心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不管它们如何提出和应用,都把客观存在“物”和主观的“心”联系在一起。最重要的也许是使我们终于把“心”和“物”拉在了一起,剩下的是怎么揭示两者关系的奥秘。
心理学的教科书,曾经强调揭示两者关系奥秘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教科书上曰:辩证唯物主义以“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一概括,表达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那释放了亿万个大脑的年代里,我竟然和许多学者一样,在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解释心理的发生发展时,又唯恐在肯定内因是第一位原因时,陷入了唯心主义。
后来琢磨了许多时日,我怀疑问题出在把“外”等同于客观,把“内”等同于主观。
拿辩证来说事,客观和主观也是相对的。在人的主观心理世界中,原有的知识基础是“主观”“内部”的,而当前输入的外部事件或刺激是“客观”“外部”的。因此,合理的思路是要区分客体的外部世界和有着客体表象和记忆的内部心灵世界,也即外部客体与内部客体。
当我知道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论后有点拍案叫绝的味道。波普尔在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书中,提出闻名于西方学术界的三个世界论,以传统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之外的“客观知识世界”,回答了主客观的难题。
其“第一世界”指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第二世界”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等;“第三世界”又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作品、宗教、科学、技术等。这种划分更清晰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摆脱了主客观二元划分造成的困局。
事实上,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更多地是从第三世界获取以文字为载体的客观刺激或影响。如果说,机体成长要靠基因遗传,那么心理成长靠的就是第三世界的文化传递。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对第二世界发生作用,而第二世界又通过第三世界外化和固定化。
这使我大解困惑的《客观知识》不正是来自第三世界么!
三、
我们的文化,正是以文字、图画、文艺作品和口说耳的口语传递下来的,是我们心理世界形成不可缺少的第三世界。
学校里宣传着无神论,但我当年课余津津有味看的《西游记》说的是孙悟空除妖打魔的故事。电影或戏剧也上演着《天仙配》、《李慧娘》、《画皮》、《白蛇传》等,这些充斥鬼神的故事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以及鞭挞着破坏这美好的奸邪。
学生的我疑惑着,有没有鬼神?如果有,是不是也有好鬼神和坏鬼神?
1961年,时任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的廖沫沙发表了《有鬼无害论》,意在说明古今文学作品中,好的鬼故事很多,演一演也没有害处。度娘是如此记载这历史的:
1963年3月,中央要求全国各地,一律停止演出有鬼魂形象的题材。5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由江青组织的对鬼戏《李慧娘》的批判和廖沫沙为此写的《有鬼无害论》。原来对《李慧娘》的改编和演出表示过“关心”与“支持”的康生,也转而诬陷廖沫沙是要“用厉鬼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
廖沫沙当时就应该说,马克思就说过“一个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呢。但他不敢说,也想不到,几年后的“文革”中,此文成了一大罪状。说鬼无害竟然招来了给自己,乃至给全国人民带来以后十年灾难的“鬼”!
有鬼神和地狱天堂吗?无神论论者说没有,但清明扫墓时人们相信有。史无前例的十年里,清明节的祭拜作为要破的“四旧”是明令严禁的。
祭拜也许是古代墓前的祈祷,祭祀,把主持之人称为巫人。有人解释道:
巫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左边的人字代表活人,右边的人字代表死人,中间一竖代表沟通天地,所以巫字的意思就是,可以沟通——天地人的沟通。
如今,人们已把它作为美好的文化传统去拜祭祖宗、烈士,纪念他们对家族、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但先人祖宗和烈士们在另一个世界了,大家相信好人上天堂、坏人进地狱。
这种天地人的沟通,完全是人的相信和念叨。这是心的寄托,是一种心愿、一种信仰。不能用“唯心的”这一曾经的负面标签贴在那美好祝愿和信仰中。
现在可怕的是人们没有希望、没有祝愿、没有信仰;可怕人们没有信仰而乱做乱为!也可怕两面人明里一套信仰暗里另一套信仰!更可怕人们因害怕失望而不再有希望!
希望在哪里?在人们的心中。
三年疫情使经济与社会发展受破坏,最近回国的马云竟然给人看到了复苏的希望。当年曾被骂为吸血、有十宗罪的马云,在国外流浪了一年,忽然回来,又得到了热捧。
人们说这是一个信号:经济要复苏、提振。
图源网络
听说马云就是响应提振经济的号召回来的。有消息说,马云回国后到云谷学校,讲的还是时下的热门话题chatGPT:
ChatGPT这一类技术已经对教育带来挑战,但是ChatGPT这一类技术只是AI时代的开始。我们要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虽然人的体力、脑力比不过机器,但机器只有“芯“,而人有“心”。
万事不离“物”与“心”了。机器的“芯“是“物”,是经济发展要依靠的“物”;而人的“心”是经济的发展决不能离开的“良心”、勇气、大义这类人之“心”。提振“物”的市场经济要靠企业人,更要靠他们以及支持他们的众人这“心”中的勇气、道义、良心,而不是那些忘恩负义之徒。
千万不要局限于召唤马云这些企业家回来,也应该召唤这“良心”回来,召唤那还停留于纸上的24字“核心”价值观回到实践中来。
那是“心”的寄托!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大帅铁哥:讲课、码字为职业生涯。文中喜欢撒一把心理学的盐以增加味道。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