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始:今天这篇写的是我最近带丁丁做科普游的心得体会,主要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新思路,以后带娃去各种景点转悠的时候,都可以试试用这个思路做知识拓展,还挺好玩的~
这几天我已经陪着丁丁刷了两次环球影城,每天将近两万步,热到中暑
不过眼下YQ好转,加上假期时间充裕,即使冒着酷暑,我也是分秒必争地开启“丁丁帝都游学计划”,几乎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在各种人文景点和博物馆展览馆之间穿梭。
虽说生活在帝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上,这里还是很有优势的。像丁丁参加的这种游学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加上北京繁多的历史景点,还有很多很多展览馆博物馆,不夸张地说,差不多玩一年都不带重样的。我们已经去了故宫、圆明园、胡同、天坛、北海公园、恭王府、火车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等不少地方。
而且每次游学活动的主题都不同,老师讲解的重点也不一样。像是故宫游学,就有“故宫里的大怪兽”讲各种神兽的由来,“滴答声动紫禁城”讲古代钟表,“宫中好乘凉”讲古人如何避暑,“一窗一世界”讲窗棂艺术。
别说孩子,就连我这个陪着去的大人都听得入迷,特别长见识。后来我还专门买了好几套故宫主题的书,跟丁丁一起看。
我之前一直觉得,像这种游学主要讲的都是历史人文知识,走文科生路线。直到有一次,丁丁的科学老师看见我发了去恭王府游学的票圈,特地跟我建议,可以再加入一些科学元素。
一开始我真是一脸懵圈,这人文景观和科学有啥关系?
结果跟老师详细聊下来,豁然开朗。原来,游学活动里的科学故事真不少,用丁丁的话说,叫“耳目一新”。
后来我和丁丁按照老师的建议,分别做了北海公园和恭王府两次科学游学~效果很不错,比单纯讲历史故事的维度更多元,娃也更爱听。
这篇文章里详细分享了我的思路和具体操作过程,准备带娃去景点溜达的爸爸妈妈,可以试试这种不一样的玩法。
风生水起的北海公园
先说北海公园。关于它的介绍,在网上有很详细的资料,我就不多啰嗦了,总之就是一座历经五朝的皇家园林。《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划船名场面,就是在这里的太液池取景拍摄的。
01
行刺皇帝”的龙卷风
我和丁丁的科学游学,就是从太液池开始的。我一边踩脚踏船,一边给丁丁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次,明熹宗朱由校(就是宠信魏忠贤的那位木匠皇帝)在北海划船玩时,突然遇到了“龙卷风”,把皇帝的小船给掀翻了。这可不得了,皇帝最后虽然被救上来了,但是已经奄奄一息。自此之后,他的身体状况开始出现问题,总是病病歪歪的,二十三岁就去世了。
故事讲完,勾出引子,就可以先提个问题:一般龙卷风这种强对流天气,在热带和海洋比较常见,那为什么气候温和的北海公园也会刮龙卷风?
我记得丁丁当时前前后后给了三个答案,什么水里有水怪的神话风,有人谋害皇帝的悬疑风,还有受上天惩罚的宿命论风……
这小脑袋瓜的想象力也是笑死我
这个时候咱们不用着急揭晓答案,耐心听完娃的回答,接着讲故事:2016年,北海公园的湖面再次突发了“龙卷风“,据说当时的龙卷风持续了2分钟左右,卷起数米高的漩涡水花。漩涡掠过多条游船,最后将其中一条卷翻,有两名游客落水。
一向傻大胆的丁丁当时听完故事也有点虚,声称以后不敢在北海公园坐船了。我赶紧安抚,说现在救生设施都已经很完备了,你只要穿上救生衣,就算掉下水也会有救生员救你上来,不用担心。
抓住机会,我还跟她强调了一下好好学游泳能保命的观点(报班费不能白花
)。
然后趁热打铁:“你看,北海公园在温带,而且水面这么平静,居然还会有龙卷风,咱们研究下原因好不?回头你还可以去学校给同学讲呢!“
这个时候,娃的好奇心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我们就可以切入科学主题了。
原来,北海公园刮的不是龙卷风,而是罕见的尘卷风,俗称“旋风”。
之所以说罕见,是因为“尘卷风”一般出现在陆地,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气流而成。而北海公园里因为分布了建筑、草地、水面等,受热条件复杂。天气热时,陆地升温快,水面升温慢,所以形成了一个小的气候群,小范围内复杂的热力环境最终形成了尘卷风。
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融入到小朋友身处的现实环境里,孩子的感受度和理解层次就完全不一样了。
02
人工聚水的团城绿化
北海公园游学的时候,我们还去了团城(太液池中一个绿树掩映的小岛)。这里可以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团城地势很高,这些古树的树根都扎不到地下,也没有充足的土壤和水分,怎么能活呢?
当时丁丁想了半天,跟我说:无土栽培
其实,团城之所以植被茂盛,是因为墙砖下面的结构就像一个大花盆,上大下小呈现倒梯形,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储水功能。下雨天,雨水会流过青砖缝隙进入地下。
另外,团城上还有很多储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每个储水眼下面都有一个小小的竖井,雨水汇聚形成地下暗河,保障了树木生长必需的水分。
丁丁听完我的科普,特别惊讶,说没想到一个不起眼的人工小岛,居然还有这样先进又环保的水利设计。
从科学角度探秘和珅的私生活
接下来,咱们再说恭王府的科学游学有哪些玩法。
俗话说“一座恭王府 半部清代史”。这座大宅院历经了三代主人。分别是和珅、庆郡王永璘(乾隆第十七子)以及恭亲王奕䜣(xin一声),恭王府的名字,就来源于它的最后一位主人。
丁丁在去恭王府的路上就问我,和珅是不是肥头大耳整天和纪晓岚作对的那个大贪官呀?
我一听,就知道她这是从那部“铁三角”影视剧里得来的印象。我告诉她,你看的电视剧是艺术夸张,是艺术创作需要,和真正的史实差别很大的。
历史上纪晓岚比和珅大了将近26岁,妥妥的两代人,交集也不多,根本不可能组成“相爱相杀”的CP。而且和珅是当时很出名的高颜值男神,也不是电视剧里那样的形象。
娱乐归娱乐,我们还是要引导孩子了解历史,尊重历史,培养他们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01
难死文科生的曲水流觞
话说我们的恭王府科普游学,是从花园“流杯亭”(沁秋亭)开始的。
丁丁看不懂亭子里弯弯曲曲的水槽是干嘛用的,我告诉她,这就是亭子名字的出处——曲水流觞。流杯,也叫流觞,是古人举行的一种饮酒赋诗的娱乐活动。
参与活动的人把盛满酒的酒杯置于水上(亭子里开凿出弯曲的水槽),利用水流的力量让杯子顺水漂流,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一段时间做不出还要罚酒三杯。
丁丁恍然大悟,说这种游戏很像《中国诗词大会》里的飞花令,都是考验反应速度和知识积累的。
我打蛇随棍上:“对呀,所以无论古代还是现在,都得好好学习。如果书读的不好,玩游戏别人都不愿意带你。”
好啦,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科普环节了。曲水流觞这个现象,里面蕴含了浮力、重力、流体力学等等物理知识,不过我们完全不用给孩子讲得很专业(文科生妈妈也确实讲不了很深奥),听懂是关键。
比如开凿流杯渠的时候,工匠要特意设计出地势高低,才能让水托着酒杯流动起来。水槽深浅也有讲究,太浅了水的浮力不够,酒杯漂不起来,太深了酒杯又容易倾倒。
北宋建筑专业书《营造法式》对流杯渠的规格有明确规定,长度468厘米,宽度31.2厘米,深度28厘米。故宫的禊赏亭、中南海流水音、潭柘寺的猗玕亭,包括恭王府的流杯亭,修建水渠都是遵循了这个比例。
02
大戏楼隐藏的黑科技
大戏楼是恭王府的又一个必去打卡地,入选2018世界建筑文物关注名单。
丁丁第一次进这里就很困惑,将近700平米的空间,清朝也没有麦克风扩音器,观众能听清舞台上唱戏的声音吗?演员不会把嗓子喊坏吗?
我告诉她,这里还真有一套音响设备,而且完全不用电。这个黑科技机关,就藏在舞台下面。
当时建造大戏楼的时候,工匠在舞台下面呈V字形放置了9口大缸。演员在舞台上演唱的时候,大缸就起到了扩音和传音的效果。加上大戏楼是全封闭的,也形成了一定的混响效果,所以无论人在大戏楼的哪个角落,都能听清唱词。
据说,故宫的畅音阁也是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形成一套非常特别的“不插电”自然音响系统。
我跟丁丁说,这个大戏楼现在仍然还在使用,每年都有“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丁丁一听就兴奋地跳起来,要求我回头带她来看演出,实地感受神奇的古代黑科技。
答应孩子的时候,我也暗暗希望YQ能够早日彻底结束,我们生活早日回归正轨……
北海公园和恭王府的这两趟科普游学,彻底打开了丁丁小朋友新世界的大门。一向不喜欢看科普书的她,这段时间居然抱着《大英儿童漫画百科》看的不亦乐乎。
而且在老师的鼓励指导下,丁丁写了一篇科普游学稿件,居然被某知名小学生杂志刊登了
这可比我表扬一百句都顶用!
果然,相比死记硬背公式,还是这种贴近生活边玩边学的科普方式,更容易获得小朋友的欢迎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太费家长了……我光是做攻略查资料外加背话术,就耗了整整两天时间……光辉形象不是那么好维持的呀!
END
相关文章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