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书
引子
1984年12月15日,赣榆乡贤、我的老本家朱智贤先生和他的北师大同事,联名提议设立教师节。
在提案上签名的,还有声名显赫的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黄济、赵擎寰诸名家。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
曾屈尊为拙作《汉字动物园》作序的李汉秋老师,从2004年开始,同样以提案的方式,多次呼吁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
李汉秋老师认为,重新设定的现代人自己的节日,应当考虑这日子是否有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接续历史传统;教师节,应当是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应当延续渊源流长的历史传统。
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人文学者李汉秋说,以孔子诞辰作为中华教师节是非常合适的。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阳历),这个日子也恰当其时:新学年开始时的繁忙已经过去,可以从容筹办教师节,迎国庆。
在台湾地区,从1952年起,就确定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
香港的教师节,也是每年的9月28日。1997年香港回归后,改为每年的9月10日。
第37个教师节,如期而至。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孔子。
孔子的出现,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这位被尊为“万世师表”山东老乡,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
孔子整理六经,将汉民族的历史记忆,由多元符号转化为书写文本——一个由汉字契刻而成的经学典籍。
Δ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最高法院,建于1935年,它的门楣上排列着的16位全球名人,中间最突出位置有三尊雕像,从左到右,分别是先圣孔子、先知摩西和改革者梭伦。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这些“经典”,到东汉时期,得以与“古文经派”学者许慎的小学(字学)相结合,实现了经学与史学(识古)之间的榫接,从而消弭可能因典籍散佚而造成的历史认同危机,使汉字在文化负荷和历史传承上,具有上可溯源、下可固本的超符号功能,支撑起华夏文化的超稳态结构,也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上无史可溯的任何族群。
或许正是在这一层面上,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说:“三代无文人,六经无文法。无文人者,动作威仪,人皆成文;无文法者,物理即文,而非法之可拘也。”([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六十六)
宋濂认为,夏商周三代知识分子,主要是操持多元巫术符号的“巫史”,而不是后来掌握汉字符号,以记事、记言、抒怀为业的“文人”
孔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阶层的独立。
古人称“师”为夫子、教授、博士、师父、师傅、西席、学究、先生、大先生等等。
撇开教席执业者的历史地位不说,仅从教师的称谓就可获知,信息匮乏时期,古人对“师”有多么敬重。
今天,在“教师”职业标签被碎片化即时资讯、娱乐化商用功利、快餐化升学压力等多重因素碾压的世态下,人们期待着教师的尊严重塑,呼唤教师职业的神性复归。
师,甲骨文写作
),它是今天简化字“师”的源头。
如图,从金文、篆书、隶书到真书,都无一例外地保留了甲骨文的基本形制。
构成“师(師)”的核心字根
dui),它的本相是
(丘)的
90
0反转。当然,这不是一般的土丘,而是人工堆积的观象台、祭祀墩(熟土堆)。
师(
)的右侧字符
),即今文的
匝)。其中,
(工)与
(示)两个符号的组合,富含穿通(
,工)、皈依、折返、祭祀(
,示)等多重意象。
许慎认为,“帀(匝)”是反写的“之”。《说文》:“帀(
),周也。从反之而帀也。
“之(
”为什么要反写(
?字圣许慎似乎在暗示我们:“周(圆周,循环。参见《千字文溯源|周》)”是动态循环的符号,表达的是先民对生命轮回、去而复返、灵魂永生的祈求。
综上,由
)和
)会意合成的
(师),字象中载明了具象的处所(祭祀堆)和抽象的寓意(反通返),指的是祈求生命轮回的观象台、祭祀堆,作名词用指的是
“祭司”,即远古时期的掌握祭祀神权的知识分子。
孔子自称殷商后裔,生于丘尼山,排行老二,故名丘,字仲尼。
甲骨文
(丘)”,
画成其形,与
(山)相近,字象为“两峰相连”。
(丘)
90
0反转(侧立)即为
”,构成
的核心结构;180
0反转(倒立)即为
,构成甲骨文
(商)的座基。
商丘火正祭祀台(Δ上图),又称阏伯台(▽下图),古称商丘,民间称火星台、火神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处观星台遗址。史载,契死后葬于商丘阏伯台下,由于契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

《史记》:“契,封于商。”
契,子姓,又名卨(xiè),史称(yān)”,商人的先祖。帝尧封契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主职火正,主祭辰星(大火星)。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故辰星又称商星。
契推行以火纪时的历法,筑造阏伯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节律变化和四时耕作,为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民间尊他为“火神”。
另据《水经注·瓠子河》载:“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邦,相土因之。”文中所说的“陶唐”,即五帝之一帝尧。阏伯,即契。意思是说,尧封閼伯于帝丘(商丘)为火正,殷商第三代先王相土,因袭了火正一职,世代观测、主祭商星。
因此,丘的侧立构形
),释为观察天象、主祭商星的观象台、祭祀堆,当无
疑义。
这段天书,源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粹597)。今译为:“丁酉,贞,王作三
),右中左”。大意是说,商王做了三个祭祀台,分列于左中右,观象,祭祀,问卜。
由此可知,
),是师的初文,本相为观象台、祭祀堆,以及祭祀活动、仪规。后为区别于本字(
),在(
)旁加
(帀),另造
师)特指为祭司,引申为围绕神庙(祭祀墩)聚族而居的群落,也指王师和军队——他们因血缘与信仰一致而相聚,武装守护着神庙、共奉一脈香火。
师即祭司,上古时期的知识分子。
换句话说,“师”乃是政教合一时代沟通人神、教化众生的巫师,地位次于天帝,高于人主。在神权让位于王权的2000多年帝制时期,依然位列“天地君师亲”的第四位。
李泽厚认为,“盖由巫(祭祀)入礼(礼乐)归仁(仁义),为中华文化关键所在。巫是最早的知识分子,祭祀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即祀礼,戎即军礼,都与祭祀相关,讲究的是特定语境下的肃穆的仪式感。
那时候的中国人——严格地说是周人,就像今人崇拜金钱一样,崇拜礼制;这也是孔子念念不忘的终生愿景——“克已复礼”(复归周礼)。
孔子在他的著名微博体言论集《论语》中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谓“兴灭国,继绝世”,说到底就是不使氏族祭祀中止,断了香火(中国有“灭国不灭祀”的传统)。
史料记载,孔子本人就是一个祭司,从小就在祭祀礼仪方面的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天赋。
《史记•孔子世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意思是说,别的小朋友可能还在玩“过家家”“捉迷藏”“趕場子”游戏,孔丘小朋友已经特立独行,如沉溺于手游一般,沉溺于供碗供碟和焚香磕头之类的祭祀礼仪了。
其实,即使司马老师不告诉我们这一史实,也不难获悉,历史上大凡被称为“师”“子”的大咖,都擅长祭祀礼仪这一套路。
朱大可认为,楚辭宗师屈原也是个大祭司。说到底,《诗经》《楚辞》等传世经典名著都是祭祀的颂词,相当于基督教的《赞美诗》。
清末教育部长、“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他的正式官职名称为“国子监祭酒”。祭酒,就最酒祭的主持人,用以表示某一领域的主官。中国自西晋以来,设立的国子监祭酒一职,就是国子监(古代最高教育机构)的最高级主管,相当于北京大学校长或国家教育部长。
从字形上看,“师”与“帅”看似形近,但它们的字源,其实不同。
师字的演变(图片来源:国学大师网站)
帅字的演变(图片来源:国学大师网站)
甲骨文的“帅”,字象显示的是上下两只手(
)持杆的动作(
)。
金文阶段,持杆的双手发生位移(
),并在构字形态上增加了一个向下的手形(
)。
大篆时期,持杆的手形变成
(丘的90
0反转);小篆将大篆的
(丘)形写作“
”。
至此,因字形讹变而完成了“帅”与“师”的同构,虽说是掩饰了“帅”字的真相,却无意中提供了“师”字解锁密钥——篆转之后的“帅”与“师”,因“丘(
)”而相连(“连山易”亦含观测天象的义层),都与观象、祭祀有关。
我个人认为,“帅”字里隐藏着“观象授时”时期立杆测影的上古信息(参见《千字文溯源:立》《千字文溯源:执》)。“帅”的另一款甲骨文字形写作
(帅),更形象地表明持杆测量的动作。
有的学者把“帅”释为双手(
)持剑(
)的动作,将
(巾)释为旗帜,并由此推断:“帅”是最高军官,一手挺剑,一手执旗,指挥作战。这显然是以今推古的臆测,并不符合青铜冶炼技术出现之前的远古生活场景。
音同则义通,这是汉字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独特之处。
清代语言学大师、小学集大成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中说:
“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共领,举网必挈其纲。”
突破字形束缚,将语音作为探求词义的出发点,从假借字的角度追溯本字,王念孙开辟了一条释读字义的秘密通道。“师”与“祀”,按照王念孙的说法,既然它们的读音相近,则义理必然相通:
“祀”,是同祖先的心灵对话,对未来人生的期许“师”,则是主持祭祀的祭司,承担着人神沟通、文脉传递之职责“祭祀”则是由祭祀(巫师)主持的一种供奉神灵、表达敬意的方式。《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饗)天壤山川之故祀。”管子的意思是说,“祭”,偏重于可以轮回的事物;“祀”,偏重于永生不灭的事物。
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的“祀”,是一种感恩、追思。中国人的“祀”,是对祖先生存智慧的学习、对艰难历程的反思,对民族生活方式、典籍、制度、伦理、人生态度的认可与传承。
师者,当仁不让地成为承担历史文化传承的主体。
从语音的角度看,师的同音字多达186个:
shī(43)+shí(34)+shǐ(13)+shì(85)+shi(11)。
正因如此,“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有《施氏食狮史》奇文流传: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师同“释”韩愈老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首先是释者,释疑,解惑,分辨是非,指明航向。
师同“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参见《字说清廉|范》)。释疑的前提有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备好一桶水、千江水。师是有识之士,识人,识物,识大局,识黑白;传播知识,传递薪火,传授技能,传承文化,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识”字。
师同“视”。有识的前提是观察:观察是认识的起点,一切学问之始。教师必须眼里有学生,心中有韬略,才能拥有教育的威权和权威。师者,不仅自己要善于观察,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擅于观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师同“思”。视觉是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眼睛却又常常欺骗我们。我思,故我在。获得真知,需要缜密思考,独立判断,而非人云亦云,混淆是非。
师同“适”。适从自然法则,适从社会规矩,适从道德规范,适从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师心所至,适可而止;天道地理,适者生存。
师同“时”。所谓“适”,一是适时,与时俱进,循序渐进,顺天守时,讲究法度。
师同“事”。所谓“适”,二是适事,知行合一,学,而不是功利的“学以致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传道授业解惑,一切始于做事。
师同“世”。所谓“适”,三是适世。世界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是个时间概念,也是空间概念。适历史之势,适全球之势。授人以入世、立世的经验,方为人师。世中有时空,也有人生。为人处世,引导受教育者,认知世界,才能积极入世。
师同“示”。师者,示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暗示世事窘迫,提示人生苦短,警示世道艰辛,预示出世智慧。作为师者,不仅要借鉴他人经验示已,还要以已示人,以物示理,以身示教。
师同“使”。师是文明的火种,文化的使者。他们肩负着文化的隐性传承的使命,承载历史的逻辑递延的天职,华夏民族历5000年而血脉不断、香火不绝,教师功不可没。
师同“施”。使者施行,使者施动。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授业,传道。教师之责,重在实践,重在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师同“狮”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把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师范学校,称作“幼狮”,还特地设计了狮子校徽,试图以狮吼之威,一声棒喝,令意障神迷的中国知识界菩提自现、立登般若。狮子一时成为顿悟者普遍乐于接受的象征性符号详见《汉字动物园:狮子》
师同“是”。是,正体写作“”,是“
(时)”的镜像反转,上日下正,与日影观测有关(参
《夏至这一天,古人造了一个字》),字象描述的是日行当空的太阳行踪(日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师与是,音义的融通,告诫我们:为师之道,重在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束语
正是因为“师”字被赋予多重含义,师者的生命,就有了不能承受之重 。
从远古走向未来,尤其是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学校要突出可量化看得见的升学率,少年维特要烦恼地成长,社会要全面发展的栋梁,盲目从众的家长胸怀成龙成凤的愿望……做过教师的人都知道,教书育人之苦,苦不堪言。
然而,做过教师的人也深知,为师之苦,乐在其中。
我做教师的那会儿,与所有的老师一样,不管有多少烦扰愁绪,一旦走进教室,融入课堂,面对学生,便宠辱偕忘,一切不快都会化为乌有。你说这忘我的45分钟,与禅定能有多大区别?
我曾想,这种潜藏于我们精神深处,苦中作乐的集体无意识,大概是孔夫子遗留下来的基因密码。
孔子苦不苦?幼年丧父,中年婚变,老年丧子,一生窘迫,仕途坎坷。周游列国时,几次三番被驱逐,落魄时急急如丧家之犬……,谁能想象得出,这位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他的人生如此凄惨和悲催,心中难道不苦?
可是,翻遍《论语》,11705个字,可曾发现有一个“苦”字!
是刻意回避吗?当然不是。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乐感文化”使然。
儒家讲精进,重入世,强调“忧患意识”,但是从来不会说“苦”。
他们既不像印度人那样,讲苦感”,也不像日本人那样,讲“耻感”;既不像基督教那样说“罪感”;也不像伊斯兰那样讲“圣感”
儒家只看此岸,不念彼岸,只重今世,不图来生。
他们讲的是生命的超越、历史的担当,看重的是香火的延续、现世的幸福。这是儒家思想成为华夏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是我们承继孔子道统的秘籍。
心中无苦,遇事不怨,修身去忧,乐感自然充溢其间。
所以,撇开儒家种种是与非,仅此一点,我们就应该心怀感激。
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
孔子,就像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照亮历史的夜空,照亮人生的前路,照亮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向伟大的老师致敬,为平凡的人们提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