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的造字本义,历来众说纷纭。
封地划界说、庄稼密植说、囤满粮食说、编钟饰纹说、钟体雕琢说、盐田结晶说、玉片雕纹说、古代钱币说、器盛金粒说、刻画文彩说、周匝之形说……,不一而足。 
王襄:周象田中盐卤凝结之形。
叶玉森:周象古代器皿中盛金粒之形。
朱芳圃:周象方格纵横,刻画文采之形,当为彫之初文。
林义光:周象周匝之形。
李孝定:同林义光,周象密致周匝之形。(《甲骨文字诂林•周》)
陈初生:周字训密,其初文当象田间阡陌纵横、中有种植繁密之形。《金文常用字典•周》
唐汉:周像界划分明的农田,内中的小点表示密集的庄稼。《汉字密码•周》
左民安:甲骨文周是“雕”字的本字,就像在玉片上雕刻的花纹,本义为“雕刻”。
自《説文解字》始,周的释读就颇费周章。许慎认为:“周,密也。从用、口。”意思是说,周从用,从口,义为“密合”。后世学者,多在《说文》的基础上,接续“密合”一说各抒己见,只不过“密合”的载体和内容不同而已。 
2
在众多释义中,“封地划界说”“庄稼密植说”,貌似接近本义。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
(周)的确像种满庄稼(
)的田园(
),表示圈地划界,筑埂密植,甚至有学者认为,周为“封地而建、划界而种”,是井田制的写实。金文
(圈地而种)、
(圈围)合围而成,似乎更加突出了 “密合圈种”的主题,因此被释为圈围庄稼的土埂田界。后期的金文
(周),将
写成
,篆文
(周),将金文的
(田)误写成
(用),导致许慎有“周,密也,从用从口”一说。

3
我不知道许慎所说的“周,密也”,是否指一个循环周期的闭环、自洽。
倘若变静态的臆测为动态考释,突破“方”与“圆”的界限,在各家释义的接壤处,不难发现,“循环”才是周的本义。周转、周匝,周延、周期是万物循环的物理现象,周到、周密、周详、周正、周折、周章、周济则是循环义的引申。因之,周不再是一个王朝、一个姓氏的符号、称谓,而是实指遵循天道法则的天圆运动。 
当然,摆在我们面前方方正正的“周”字形,似成定势——方是方,圆是圆的观念,限制了我们建立“天圆运动”“周期性循环的联想。值得庆幸的是,汉字“画”的演变流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隐秘的释读链。
甲骨文、金文的“画”字,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字形:
,从聿(
)、从乂(
);
,从聿(
)、从
(周)或从
(周);
,从聿(
),从乂又从田(
) 。三种字形虽然各不相同,但其中必有承继关系。依据郭沫若、马叙伦等人的考释可断定,取像于圆规的
(乂)字符,当是
(口)、
(田)、
(周)等字符的原型(祖形)。(详见《千字文溯源:画》) 
4
传说,《周髀算经》是商高与周公(姬旦)的答问录。关于《周髀算经》作者是否周公的说法虽尚无定论,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获知,在古人的观念中,方与圆本无界限,“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周髀算经》)。这就为我们释读“周”本义,打通了规与矩、方与圆的界限。
我个人认为,
(口)、
(田)、
(周)等静态方形符,与
(乂)动态圆形符,同出一源。因此,古文“周”字,字形本相为阴阳交会的周天历法图,即一年二十四节气阴阳相交所构成的太极图,本义为“循环”。 

5
“周”与周天历法图的关联,可从它的同音字“盩”字中,得以验证。

盩,古文作
,不从皿;
,为盩(chóu)的初文。林义光认为,盩古作
。(《古文字诂林》第8卷870页)因古文字中攵、攴、丮(jǐ)、殳、支、又、寸等字时有混用的现象,故在古籍中,盩的异体字写作
。由此可知,
同“執”,形义相同。
執,甲骨文写作
(執),由
(㚔或幸)、
(丮或攴)会义合成。
甲骨文
(㚔,幸),本象是由
(立,立竿见影)与
(辛,契刻为约)两个呈镜像反转的字根会意合成(参见《千字文溯源|立》),本义是以身测影,遵从天道(天圆运动的规律);寓意为阴阳交合,时泰运开。
在執字中,
(㚔)是執的构字元素,也是
(执)的初文。(详见《千字文溯源:执》
(立)与
(辛)成镜像反转关系,一方面表达“以身为竿”测影定时、辨方正位的远古场景,另一方面又同时表达了“以信为圭”刻画计时的天圆观念。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易经》帛书
6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盩厔”隶属在陕西西安,地处关中西部,即今“周至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晚清金石大家强运开说,盩即周字,厔即折字。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周与盩不唯同音,义亦相通,两者都与 “周天历法图”有关,含有“循环”义。
7
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在商王武乙元年率族人从豳地(豳bīn,今彬县、旬邑一带)迁徙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的周原地区。
周人发现周原土肥地沃,气候温润,更适合发展农业,且有岐山可作天然屏障,攻防相宜,便放弃古豳地举族迁居岐地,与族人一起疏通沟渠,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实施灭商大计。
古公亶父经营周原50年,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诗经》中有“古公亶父,掏复掏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的记述。
据袁勘省、葛天先生的《周至县名考》, “盩庙”既是古公亶纪念先父诸盩的地方,也是先周和西周早期王室贵胄祭祀祖先的场所。
另据西安学者薛俊武先生考证,盩庙遗址在今竹峪乡西盂村东约300米处。后文王姬昌在今竹峪乡姬亶庙村北50米处的高地之上,建有姬亶庙。姬亶庙实为古公亶父庙,该村至今仍有亶(今讹为“淡”)姓和姬姓后裔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
盩作为地域概念,曾经是周太王、周文王开创业绩、实始翦商的重要基地。这里建有盩先王宗庙、周太王庙、文王庙,是西周王室从武王至厉王十代君王重要的祭祀之地。 
在周发展史上,古公亶父是承上启下的周代先公,向上继承后稷、公刘的基业,向下开启了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建周的伟业,同时对于周朝的政治、文化制度也有着深远影响。

亶父的名讳“亶“,从字形上看,是坛(壇)的初文。
《说文》释坛(壇):“祭场也,从土亶声”。壇(坛),土之所筑之丘,从土,以土筑坛;从亶,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意象。壇者,为观察太阳出入升降往来规律之所,又是后世祭天场所。
亶,篆文作
,由
(㐭lǐn,从入从回)、
(旦,从一从日)会义合成。
,日出于地,东升西落,表义为周而复始。
从入从回:入者,出入往复的意思;回者,篆文作
,古文作
,来来回回,也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之义。
文王演八卦
9
万物皆有周期。周人似乎深喻个中道理。
周部族迁居岐山,史书上只交代躲避戎狄的外因,事实上,遵从天道(天圆运动的规律)顺应民心而进军中原,才是周人东迁的内在动机。《诗经》:“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在“剪商”的过程中,周人适时促使神权向王权过渡,实施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井田制,以及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宗法制(政制)和礼乐制(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基本色(中国人至今尚赤),“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礼记·檀弓上》)后世的诸多文化和制度,乃至偏爱中国红的基因,在周朝都能找到源头。
然而,再精制的算法和合理的政制设计,都无法逃脱王朝裂变的周期律。所以,尽管周王朝延续了800年,最后还是被秦制所取代——井田制,作为周王子与诸侯国的纽带,在巩固王权的同时也为处于侧枝盲端的霸权的诞生,准备了丰厚的土壤。此后,2000多年中国史,都是历史简单的复制,只有前朝的循环,几乎没有制度的创新,概莫能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