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很神奇
如果我们仅把它当作语言的符号、交际的工具,那就会无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于入宝山而不见宝藏。
汉字象形为本,以“形”状物,摄“形”会意,是全世界流传至今难得的表意体系的文字,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称它为“图形文字”。汉字的基本特点使它超越时间、空间、语音、民族等诸多限制,可以传得既久且远。同时,汉字又以字形、结构、功用(表音示义)的三维立面,体现形音义的统一。汉字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表音文字。在几千年的传衍发展中,汉字融入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潜藏着诸多文化信息,索解传统文化密码的钥匙承载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
一字一世界,汉字至今依然魅力无穷。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的中国旅游年开幕辞中说:“中国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赞叹道:“世界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一幅画,她的名字叫中国。”
《汉字动物园》作者朱孟仪说:“大半生天天使用汉字,却熟视无睹汉字内隐的文化,深感羞愧为此我发誓一定要把自己所想所感写出来。
有了如此可贵的文化自觉,他果然说到做到,以数十年的深厚文化学养,积数年之功,撰成《汉字动物园》。而这仅是他的汉字文化系列作品之一。
《汉字动物园》通过对动物的汉字命名,以及汉字中大量存在的动物字根的缜密考察,以几十种动物为写作对象和文化解码的线索,用散文的笔法,从远古物象场景、神话传说、生活方式、风土民俗、审美图式、思维模式、道德伦理、文化形态、心灵智慧、巫术宗教,以及历朝历代积淀起来的字根、字象(字形)、字理、字脉、字义、字音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一番梳理,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宽阔视域中,以动物为切入点,从一个新视域解读中国历史,体悟中国文化,激发读者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初识孟仪是在三江六岸、云水天涯的宁波。2009年9月20日,我与王蒙先生邀出席“宁波镇海中国传统节庆文化论坛”那时,孟仪是宁波甬商发源地——郑氏十七房古村项目的总经理,也是这次论坛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在我眼里,作为一位职业经理人、商海中的经营管理者,或许只是出于职业的需要,对民俗文化略感兴趣而已。睽违七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位汉字文化的痴迷者,对汉字的研究有自己的一套思路。
作者认为,汉字字形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汉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实、结构严谨,又易于个性的驾驭,展现个人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字画同源,汉字是一种不似绘画胜似绘画的艺术。解读汉字的书,其本身也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方不愧阐发的对象。
《汉字动物园》一书融合了散文、寓言、杂文等多种写作手法,以读者熟识的动物为线索,从一个新鲜的视角,引领读者在习以为常的汉字世界里,觅径进入民族文化的心灵考古历程。本书涉及的动物彼此牵连,左右映带,呼应成趣;每个动物篇章又自成一体,风格迥异,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个统一体。作者努力做到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的统一。洵为难得。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开启一扇进入汉字大观园的大门,并且起到循循善诱的导游和讲解员的作用。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唯其如此,汉字的奥义与大众通识确有距离。倘能以科学精神俗解汉字,並于通俗的表达中,阐释不俗的见解,这不仅需要对汉字真相的了悟,更需要文字驾驭能力。孟仪的《汉字动物园》,应该说是这方面的大胆尝试。
李汉秋
2017年9月于北京

*李汉秋:著名人文学家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李汉秋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致力于建设中华节日体系,是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假制的提案人和主要推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