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 书
1
第一轴心时代。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墨经记载的实验报告是这样的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注释〗“景”通“影”,即影子,“,即倒立。”,交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含有“端点”“终极”“微点”等义;“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相与关系。“即照射;“光之人,煦若射”,是说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远近有端,与于光,指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暗盒。
这个简报描述的情形大体如此:在一间暗朝阳的墙上,凿一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对映面,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
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投影,为什么会倒立成像的呢?墨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于是就形成了倒立的影
2
在追溯“執(执)”的核心字根“幸”字的源流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墨子的这个著名实验。
“幸”甲骨文契为“
”,金文铭为
,篆书写作
,隶变之后为
楷化之后写成
,再经简化变成
(扌)。显而易见,如果仅从隶书、楷书字形入手考察
“幸”字的本象本义,难免陷入五里雾中。我的意思是说,只有从篆书出发,将“幸”还原为金文、甲骨文字形,“幸”字的本象才昭然若揭。
甲骨文、金文的“幸”,上下由正反两个“
(大,正立之人)”字构成,中间一横是隔板(中间凿有小孔),乍看完全可视为“小孔成像”实验的字符呈现。顿觉找到了“幸”字的正根正源,心中不免一阵窃喜。
大字型身影,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在考释“立”字的过程中,侥幸发现“幸福”的“幸”,反映的是“以身测影”或“立竿见影”的物象场景——在观象以授时的远古时期,“幸”字与小孔成像原理无关——甲骨文
幸),本象是由
(立,立竿见影)
(辛,立契为约)两个呈镜像反转的字根会意合成
(点击参见《千字文溯源|立》),本义是以身测影,遵从天道;寓意为阴阳交合,时泰运开。
镜像造字,虽说并不入“法”,但的确是古人节省造字材料且快捷顽皮的营造法式。镜像造字法是巫术时期的造字智慧,造字者眼波流转,将单一、固化的俯视、平视、透视取象,通过折射、反射、衍射自然现象的摩拟,转化为一种流动的观察,即姚铭淦先生所说的“流观取象”。(点击参见拙作《汉字动物园:蜜蜂》)
3
甲骨文中,另有一字,更形象直观地告诉我们“幸”字的取象原型,这个字就是由“)”“丮(丸)”会义合成的“執()”——《千字文》“执热愿凉”的“执”。
甲骨文
niè,幸
,持会义合成。
执字的字形演变(《象形字典》)
如上所述,
()取象于镜像反转的
(立),本义为“以身测影”或取意为“立竿见影”
丮(ㄐㄧˇ),正如《说文》所說:持也。象手有所丮,據也。凡丮之屬皆从丮。本义指握持,字形象人手持标竿测影状。《说文》:據,杖持也。段注:持,握也。
丮,甲骨文
、金文
,丮),字形大同小异,都是以手持物状;篆文写成
,依然可辨识出以手持物状;隶变后写成
,再经楷化写成
,顿失原貌。
执字字形演变(李学勤《字源》
(执)的初文,加
(丮)的目的,只是借助主体(
)对象化,字象场景化手法,进一步突出强调主体“把握,持有”的动作而已,本无新义产生。
因此,执的义层由“幸”字核开始,加持动作,渐次向外跌宕。
于是,由“把握,持有”便趁势引申出“操持,执行”的意思。“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汉书·叔孙通传》)并由“操持,执行”引申出“掌握,控制”义,例如:“公子执辔愈恭。”(《史记·魏公子列传》)再引申出“固执,坚持”义。
基于
(执)取象原型为
“以身测影”或“立竿见影”,作为观象授时的重要环节,显然非一般人所能为。况且,“执”又借“值”谐音示义,于是便隐含专业、专司、固守、职责等义层,表示“当值”“从事”的意思,如执勤”“执教等。
在这个义层上,“又能引申为主持”“主管”“掌管”等义。比如,“执政就是掌握政权的个人或者利益集团。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执”之敬业、业精,可能融入家族传承的因素,于是又从事”再进而引申为坚持”“固执”。如执著”“执念”“执迷不悟”“各执己见。又如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荀子·儒效》)
由此,还可以引申出取得”“结下的意思。例如:是皆不足以执信也。(马中锡《中山狼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国语·越语上)
执牛耳”是三字格的成语,其中的即含有把持、专控的意思。牛耳”实指盛牛耳朵的盘子,寓义为“冠军”“第一”或大权独揽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当时各国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牛耳置于盘中,由主盟者执盘,于是称主盟者为“执牛耳”。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口上,与盟者接着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要言而有信。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在古代史很隆重的。因此,“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之人,也用当作“第一”的代名词。
4
执(
”因隐含契刻符号
(辛)”,自然少不了“讲信用”“守言诺”“重法度”的含义(点击参见《字说清廉|信》)。故用作名词时,无论是“以身测影”,还是“立竿见影”,都是为了观象授时,取得可信数据指导农业生产,有秩序地确定祭祀仪程,故又引申指可拿作证明的凭据。
如“回执”“收执”“执照”,并有“凭证”“单据”的意思,如:执凭文帖(有官府印信的公文),执结(具结证明),执证(凭证),回执,收执等。
第一轴心时期,道家中最早关注影子的哲学家是庄子。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曾自设过一场奇妙的对话: 
罔两问景(影)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这场由庄子自编自导的对话情形,可视为史上最早的一部关于影子的场景剧。在这段关于影子与影子中的影子(罔两)之间的神秘对话中,庄子暗示了多重复杂的依存、转化、呈现和消亡的关系:罔两(影子中的影子,即影子的外围光晕)——景(影)——有待(蛇蚹蜩翼)——所以然——所以不然。
诗人对影子的关怀,似乎是出于天然的敏感。英国诗人罗伯特﹒史蒂文森(RobertStevenson)在《我的影子》(屠岸译)中,曾这样唱诵:
“我有个小小的影子/进进出出跟着我/我可不大知道他到底有什么用场/他呀,从头到脚都非常非常地像我/我跳上床去,倒看见他比我先蹦上床”。
如影随形,形影相吊。无论你喜欢与否,影子都是我们终身相伴的伴侣、形影不离的朋友。
“执”中“测影”的意象,主体意识明显,其形自证,暗合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暗示了华夏先民对影子的迷恋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因此,用作名词,有至交,好友的意思。如,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杜甫《赠卫八处士》)
然而,《説文解字》却化“友”为“敌”,把“执”释为“抓捕罪人”。《说文》:“執,捕罪人也。从丮,从幸,幸亦聲。
自东汉以降,“字的造字本义,被释为拘捕罪犯,几成定论。
文字学者们几乎是众口一词,齐刷刷地认定为双手前伸、跪坐之“罪人”,而“幸福”的“”,则释为锁执犯人手腕刑具”。
可见,脱离农耕族群的远古物象场景,坐在象牙塔里望文生意,定当贻害无穷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