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学学术前沿
《求索》2022年第1期·法学
送法下乡与现代国家建构
陈柏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送法下乡》的理论视角是“现代国家建构”。这一视角至今仍可被用于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基层法治发展。“送法下乡”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序幕。随着现代性的深入,“乡土中国”发生变迁,村庄社会呈现出“结构混乱”局面,“迎法下乡”需求凸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令人瞩目的成就,使“迎法下乡”在物质层面成为可能。“建设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下乡”等现代国家建构在法治维度的重要工作持续推进,则为民众知法用法提供 了巨大便利。此外,关涉基层的法治规划、立法与法律实施,也都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这些领域成就斐然。而上述一切,都建立在我国优越的国家体制和强大的国家能力上。
关键词:送法下乡;现代国家建构;迎法下乡;公共法律服务;国家能力
作者简介:陈柏峰,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6)。
由“迎法下乡”遇冷看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机制 
杨子潇 
(北京大学,北京 100091)
摘要:在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机制中,“感知—判断决策—图式形成”是基础性内在结构,农民生活中的法治实践是外在影响因素。通过观察“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可知,正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规避风险为目的的“判断标准”,和既有图式对新判断结果的“顺应”,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生成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它们联通意识生成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社会特征,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意识生成机制。正是因为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更近,农民对法律的避险功能产生消极判断,法律图式又顺应了这些新判断,导致出现了“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 
关键词:法律意识;迎法下乡;关系性距离;规避风险
作者简介:杨子潇,男,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惊喜活动不断,赶快加入吧

扫码加入,畅享优惠购物,还可以挣钱
付费课程、精选小说、精选漫画、测评测算
赶快扫码一码获取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