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社会安全研究
1.美国国土安全部反恐战略:主要内容、新动向及启示——基于《战略框架》的分析
作者:张青磊(浙江警察学院侦查系副教授,法学博士,国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周建达(浙江警察学院侦查系副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
内容提要:国土安全部是“9·11”事件后美国成立的维护国土安全的专门机构,维护美国本土安全和防止恐怖袭击是其首要任务。国土安全部2019年发布的《国土安全部反恐怖主义和有针对性暴力战略框架》分析了美国面临的威胁,提出了反恐怖主义和有针对性暴力的指导原则,明确了反恐怖主义和有针对性暴力的四个目标及优选举措。该战略框架反映了美国反恐的新动向,为我国健全反恐工作机制、完善反恐工作体系、防范化解涉恐风险、深化反恐合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反恐怖主义和有针对性暴力战略框架;反恐新动向;专业化建设;预防性反恐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犯罪治理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16CFX034)的阶段性成果。
2.我国《反恐怖主义法》权力清单内容类型化分析
作者:张小涛(河南警察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要实现反恐执法中安全与自由的双重关切,应当对我国《反恐怖主义法》的权力清单内容进行类型化分析。以实定法为基础,结合行政行为分类理论,《反恐怖主义法》权力清单内容可类型化为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调查、行政确认、行政指导、行政给付和特殊行政权等种类,辅之以对有关争议性问题的辨析,为实现安全与自由的法治平衡提供基础研究支撑。
关键词:《反恐怖主义法》;权力清单;类型化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涉恐行政处罚适用问题研究”(2021-ZZJH-105);河南警察学院院级调研项目“涉恐行政处罚适用问题研究”(HNJY-2019-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犯罪学视点
3.关于黑恶势力防治问题的系统思考
作者:杜雄柏(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预防和惩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必须打防结合,标本兼治。既要致力于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也要重视集中的惩治与打击。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依法严惩、协同管治、铲除土壤、责任追究、人民满意且运行灵敏、实用高效的长效机制。为此,必须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关键词:黑恶势力;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长效机制建设
4.民营企业家刑事风险:双元归因与综合治理——在紧张理论框架之下
作者:赵炜佳(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容提运用西方犯罪学理论可以解构我国民营企业家刑事风险问题: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不足,可能导致民营企业家获取财富的道路面临壁垒;企业层面的合规文化缺失,可能导致民营企业家实施越轨的经营行为,二者所产生的紧张社会结构共同导致失范现象。对我国刑事政策、刑事立法与司法、企业合规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反思,从而形成国家保障与企业自治有机结合的双元共治模式。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紧张理论;双元共治模式;合规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公经济组织腐败犯罪统计调查与合作预防模式研究”(16AFX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5.社区矫正工作新理念、新特征和新判断
作者:连春亮(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行政管理系教授)
内容提要:《社区矫正法》的立法价值取向和内在立法精神蕴含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新理念,使社区矫正工作呈现出立法基础的实践性、价值取向的人文性、法律地位的独立性、参与主体的法定性等新特征。因此,必须对社区矫正的工作流程、体制机制、管理制度、教育模式等进行法治化审视。同时,按照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基本路径,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趋势作出新的判断。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本位”理念;“人格化”价值取向
域外警务(学术主持人:邱格屏)
6.美国缓刑判决前评估机制
作者:爱德华·拉泰萨(辛辛那提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兼院长)布莱恩·洛文(辛辛那提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研究员,哈里斯县社区监督和管教部门助理主任);吴一澜(译)(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现今的缓刑制度相较于19世纪初确立的缓刑制度已大有不同。缓刑考验期起初设定的目的仅是为了犯罪情节显著轻微的特定罪犯,现在的缓刑制度已将其适用范围扩大至大多数非暴力罪犯,并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满足罪犯的需求以确保社区的安全。目前财产类、毒品类和不当驾驶犯罪等非暴力罪犯显然更容易获得缓刑。那么,什么是缓刑?为什么缓刑使用如此频繁?将该类罪犯置于缓刑中又需要履行何种判决前评估的程序?这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缓刑;准予缓刑判;决前评估报告
7.惩罚性恢复与恢复性司法 
作者:汤姆·布鲁克斯(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与政府学教授)黄云波(译)(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刑法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刑事司法政策正面临着两项挑战,一方面要为了减少犯罪而努力,另一方面又要提升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心。然而,一些受公众欢迎的措施却并不有利于减少犯罪,这一事实正导致上述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才能实现既有效地减少犯罪,同时又不降低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心呢?恢复性司法为传统的刑罚裁量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替代措施,这将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但恢复性司法也正遭遇一些严重的障碍,尤其是在适用范围、灵活性和公众支持度等方面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惩罚性恢复”是一种新颖且独特的恢复性司法模式。这一模式建立在“利益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即凡是与刑罚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应该对刑罚的适用有发言权。惩罚性恢复是“恢复性”的,其目的在于对受到犯罪侵害或威胁的权利进行恢复;惩罚性恢复也是“惩罚性”的,它为协议的达成所提供的可选择措施,比大多数传统型恢复性司法措施更具有惩罚性,例如可以提供更为强硬的处置措施。惩罚性恢复为我们实现“有效地减少犯罪却不降低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心”这两个目标带来了新的曙光,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如何将恢复性司法实践深深嵌入到刑事司法体系之中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减少犯罪;公众信心;刑罚;惩罚性恢复;恢复性司法;利益相关者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犯罪分层背景下的犯罪附随后果研究”(18CFX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研究得到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刑事法学
8.污染环境罪的法益观及其内容界定
作者:刘浩(东南大学法学院2019级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污染环境罪的法益界定主要包括法益观与法益内容两个方面。在对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进行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与合宪性解释后,以刑法解释结论为逆向思维,进而去聚焦该罪的法益观与法益内容可以得知,目前我国污染环境罪的法益观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法益观,相应地,其法益就应当是国家的环境管理秩序与公众的生命、健康、财产权利以及公众享有健康生活环境的权利和其他环境权。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法益观的指导下,应当对污染环境罪的具体法益内容在形式解释的基础上予以实质界定,这有利于以法益内容去指导相应构成要件的解释,进而对以污染环境罪为代表的环境类犯罪予以合理认定。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污染环境罪
9.网络型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司法扩张与限缩解释
作者:刘天宏(武汉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研究中心2020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的最后一个罪名,向来关注度不高。然而,近年来,该罪被适用之频率愈来愈高。在网络发达的当下,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罪状需要扩张,以满足现实生活。在此背景下,以可罚必要性为内核的实质解释论将本罪的“其他方法”进行了扩张解释。在实践操作中,结果思维导向、三段论倒置推理使本罪几乎可以包含一切对经济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因此,必须合理解释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其他方法”,使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而不至于过度扩张。
关键词:破坏生产经营罪;网络犯罪;同类解释
10.网络诈骗犯罪中帮助取款行为的司法认定——以336份司法裁判文书为例证 
作者:杜文俊(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陈超(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当前司法实践中关于网络诈骗犯罪中帮助取款行为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体现为同一案件公诉机关与审判机关分歧严重,以及司法判决中同案异判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对裁判文书的文本分析可知,司法机关认定争议主要体现在对网络诈骗帮助取款行为罪名的认定,以及关于共同犯罪相关法条的解读上。厘清罪名认定的重点在于帮助行为本身主观“明知”要素的明确,以及帮助行为对于诈骗犯罪成立是否具有关键影响,进而明确自然人帮助取款行为构成诈骗罪共犯以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合理界限。应避免机械性地适用《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解释》中第七条共同犯罪的特殊规定。针对法条中的特殊规定,须遵循合目的解释原则,对犯罪主体进行限制解释,将共同犯罪处罚范围严格限制在单位犯罪的范畴。
关键词:网络诈骗;帮助取款;片面共犯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行政犯入罪机制与出罪路径的实证研究”(19BFX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1.农用地犯罪的规制困境与出路——以罪数论为视角
作者:季晨佳(东南大学2019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东南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人员)
内容提要:农用地犯罪存在亟待解决的规制困境,表现在定性、量刑、刑罚目的三个维度。对犯罪发生原因的总结表明,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与罪数论的不当适用是产生规制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应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对农用地犯罪开展类型化研究,提倡“罪数—行为个数—罪数形态”的罪数评价体系,探索农用地犯罪的合理规制路径。
关键词:农用地犯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数论  
12.职务犯罪中揭发型立功的认定
作者:杜子润(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2019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揭发型立功是法定的五种立功类型之一。职务犯罪中被告人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且经查证属实,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规定,被揭发人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时,不影响被告人立功的认定。职务犯罪中揭发型立功的认定不以“被检举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为前提,应以立功制度的价值、立功制度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实现其高效打击腐败犯罪、节约司法资源的立法目的。
关键词:“四种形态”;职务犯罪;揭发型立功
警务研究
13.新中国治安学学科专业发展概述
作者王龙天(河南警察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人民公安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治安学学科专业不断发展,治安学学科专业建设和党的事业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专业建设要和党史、新中国史结合起来,和整个公安工作的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吸收公安工作发展历程中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总结公安工作中的教训,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治安学学科专业新发展。
关键词:公安史;治安学;学科专业建设历程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政治性网络群体的形成与运行机制研究”(2020-ZDJH-094)、河南警察学院年度科研项目“河南公安智库建设研究”(HNJY-2020-09)的阶段性成果。
14.县级公安机关所属派出所加强党支部建设探析
作者马海松(河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内容提要:县级公安机关所属派出所党支部建设是政治建警的基础工程。人民警察的政治意识、政治站位和理想信念需要在党组织的引领指导下得以提升和固化,达到建警、立警、从警、治警的队伍建设目标。县级公安机关所属派出所党支部建设要立足于公安工作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彰显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继承好、发扬好,进而在锻铸警魂、举旗定向中体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政治性、方向性与特定性。
关键词:基层党建工作;党支部建设;公安派出所
基金项目:河南警务战略研究中心(河南公安智库)调研课题“县级公安机关所属所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5.强制性侦查措施之制度完善与检察监督问题研究——以搜查、扣押为视角
作者周鹏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内容提要:当前,检察机关实行捕诉一体运行机制,融侦查监督于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活动中,相比之前捕诉分离模式,更有助于开展侦查活动监督工作。通过对强制性侦查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程序启动随意”“缺乏司法审查”“实际执行乱象丛生”“司法救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完善实体和程序要件”“健全司法审查机制”“完善无证搜查制度”“建立健全程序性制裁机制”等几点构想。
关键词:强制性侦查措施;司法审查;权利救济
16.大数据背景下“套路贷”案件的侦查困境及对策
作者魏睿明[甘肃政法大学公安分院(刑事司法学院)2019级侦查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大数据背景下“套路贷”案件具有犯罪行为精准化,被害群体防范意识弱,年龄年轻化,犯罪集团隐蔽性强,呈现专业化组织化趋势,犯罪遗留的数据证据丰富等新特点,侦查过程中极易陷入侦查取证困难、追赃难度大,涉案人数多,初查困难,信息库之间存在壁垒等困境。解决这类案件侦查困境的对策是:重视大数据在侦查上的运用,建立大数据技术应用平台,加强舆情监测,梳理犯罪网络关系,建立多警联动机制,形成打防结合格局。
关键词:大数据;“套路贷”;侦查困境
17.“平安中国”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
作者郭仁宇(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上海公安学院治安系教官)赫广平(上海公安学院侦查系教官,博士)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是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制胜之道。长期以来,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公共安全风险挑战,如何通过创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提升危机应对的整体效能,始终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当从主体、法制、机制、保障、手段等五个层面创新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平安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危机;协同治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智慧警务的法治逻辑:理论模式、制度框架与机制设计研究”(20YJC820016)的阶段性成果。

公众号的运营需要您的陪伴与支持!
扫码加入,畅享优惠购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