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社会安全研究
1.公共危机中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作者:周晓明(广东财经大学,联合招录博士后研究人员)
主要内容:公共危机中信息披露的主要主体包括政府和公众。政府信息披露是公民安全保障权和知情权的必然要求,是危机沟通的需要,也可以解决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公民披露信息则是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可以补强政府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公共危机时期法律的执行。对于公共危机时的信息披露,国外有不少立法和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就政府信息披露来说,应完善立法并加强法律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追责机制并拓宽披露的渠道。就公民信息披露来说,应重构我国的举报制度,加强对潜在信息披露人的激励和保护,并确立紧急情形下的信息披露机制。
关键词:公共危机;信息披露;信息公开;公益披露制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智慧社会法治建设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进路”(20VHJ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预防性反恐刑事立法的检视与反思
作者:孙元君(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预防性反恐刑事立法有利于遏制恐怖活动犯罪,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但刑法作为国家权力之一,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在肯定预防性反恐刑事立法具有合理性的同时,警惕刑法的不当扩张而造成的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侵犯也应同步于恐怖活动犯罪的治理。对此,预防性反恐刑事立法的建构应奉行以自由保障为前提、以安全维护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合理界定抽象危险犯的成立范围,并严格其入罪和出罪,以期实现反恐与保障人权之间的有效平衡。
关键词:恐怖活动犯罪;预防性反恐刑事立法;抽象危险犯
3.社会治安治理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姜圣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0级治安学硕士研究生)王新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内容:善治理论与实践是从 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通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以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我国的社会治安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追求一种社会治安的善治。因此,应从善治理论出发,以善治理论的基本要素为立足点,探讨社会治安治理的法治化治理、参与性治理和有效性治理,深入分析善治理论下进行社会治安治理的困境,为社会治安治理提供一种新的建设路径,使其最终走向善治。
关键词:善治理论;社会治安治理;建设路径
犯罪学视点
4.晚近20年英国毒品犯罪治理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作者: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法律史研究中心教授)张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9级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英国在21世纪之前就形成了以“英国制度”为核心的毒品治理机制。21世纪以后,新型毒品的涌现、跨国贩毒集团的扩张以及暗网交易模式的形成给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禁毒工作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英国政府在“危害最小化”原则的指引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禁毒法案与禁毒政策。分析英国毒品治理机制的发展、变革与完善过程及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探究世界毒品前沿问题,同时亦能对我国的毒品治理问题有所镜鉴。
关键词:英国毒品犯罪;毒品犯罪治理机制;“危害最小化”原则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11&ZD081)第8个子课题“英美法系”的阶段性成果。
5.提升社区矫正综合管理水平的路径分析——以《社区矫正法》实施为背景
作者:章群(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主要内容:2020年颁布实施的《社区矫正法》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原则,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普遍存在的组织保障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教育帮扶能力弱化等问题,应当以《社区矫正法》的实施为契机,提升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专业化和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完善监管机制,丰富教育矫正手段和帮扶措施,切实提升社区矫正综合管理水平。
关键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机制;教育帮扶措施
6.我国暗网犯罪的态势、特征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子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侦查与反恐怖学院2019级公安学硕士研究生)许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侦查与反恐怖学院院长,教授)
主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种匿名加密技术逐渐成熟,暗网正是匿名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因其隐匿性、交易方式特殊性和使用便捷性而受到犯罪分子的青睐,产生了各种新型暗网犯罪。为遏制暗网犯罪在我国蔓延的趋势,应采取以下治理策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消减暗网犯罪动机;严格控制暗网信息传播,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加强暗网技术研究,实现暗网技术型治理;增强打击暗网犯罪的国际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
关键词:暗网犯罪;信息安全;匿名通信技术;加密数字货币
7.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民与犯罪问题述评 ——以文化冲突理论为视角
作者:张璇(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侦查学院讲师,犯罪学博士)辛铭锐(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2019级公安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19世纪大量移民涌入美国,他们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犯罪社会学派立足文化冲突理论,结合对当时美国犯罪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移民犯罪问题,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经济发展状况和移民大量涌入共同作用而出现的社会现象;是移民在融入美国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激烈社会矛盾的产物。
关键词:移民犯罪问题;文化冲突理论;规范文化认同
域外警务(学术主持人:邱格屏)
8.中国的警民合作:监控摄像头、社区效能与警务
作者:吴瑜宁(韦恩州立大学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学系副教授)孙懿贤(特拉华大学社会与刑事司法学系教授)胡荣(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王雅萍,译,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鉴于目前有关中国警民合作的研究较少,且有关监控摄像头对该合作之影响的认识发掘不足,本研究调查了监控摄像与社区集体效能、警察公正性及警察效力在民众与警察合作的意愿的形成中所存在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基于收集自中国某一南方城市751名居民的面对面调查采访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调查中国警民合作意愿的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显示,视频监控、集体效能、警察公正性及警察效力对合作意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居住在集体效能水平高的社区的人以及认为警察公正性水平低的人而言,监控摄像头对其合作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调查结果证实了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控制在决定民众合作意愿方面所存在的关联,并重申了检验其理论交互效应的必要性。调查结果还有助于我们了解民众在中国背景下依靠视频监控决定其是否协助警察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视频监控;社区效能;警民合作
刑事法学
9.微罪立法视野下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作者:曾粤兴(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正旭(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博士生)
主要内容:微罪罪名的设立是积极刑法观之下刑法扩张和犯罪门槛下降的具体体现。微罪的设立符合社会对安全价值的需求,也是对我国刑法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微罪立法建立在前置法与刑法构成的“二元制裁体系”基础之上。在立法扩张的背景下,司法中对微罪认定时需要正确把握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实质特征,避免将一般违法行为认定为犯罪。
关键词:微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积极刑法观;犯罪分层 
10.防卫过当罪过判断的理念与方法
作者:李灿(复旦大学法学院 2019级博士研究生,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助理)
主要内容:防卫过当的罪过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唯结果论的倾向。防卫过当罪过形式认定的前提是应当肯定防卫人具有防卫意识,且罪过形式优先认定为过失具有妥当性。将故意的防卫过当谨慎地认定为蓄意型与泄恨型两种类型具有合理性。防卫过当的罪责判断与共同犯罪、累犯等问题密切关联,相关认定在实现个案正义、促进公众认同、符合刑事政策等方面具有价值引领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防卫过当;罪过判断;过失优先
刑事侦查与治安研究
11.论文书形成时间鉴定及其在诉讼中的作用 
作者:王彬(河南警察学院执法维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郑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内容:文书形成时间鉴定可分为文书绝对形成时间鉴定和文书相对形成时间鉴定。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文书内容与语言文字的时间特点,书写工具与文书物质材料的时代特点,文书书写字迹特征演变规律的阶段性特点,以及书写工具墨水配方特点;后者的主要依据是笔画、物质成分与书写工具,笔画交叉的时间顺序,书写痕迹等,且需要满足文书正常存放,文书字迹墨水类型,文字笔画质量等条件要求。文书形成时间鉴定是一种重要的鉴定方法,在各种诉讼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该鉴定技术也存在诸多不足或者问题,需要多方施策,不断加以完善和解决。
关键词:文书形成时间;鉴定;诉讼作用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的犯罪侦查问题研究”(2019-YYZD-08)的阶段性成果。
12.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中的取证问题探讨
作者:张幼芳(浙江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教授);徐念来(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
主要内容: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对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证据收集是正确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核心环节,在查明非正常死亡事件真相,维护公平正义,解答家属疑问,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公安机关依法办案的要求。目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取证存在不及时、不全面、不规范等问题。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取证应依照全面、合法、规范、科学的原则,在现代警务理念指导下,采用各警种合成作战模式,将传统取证手段与现代取证技术相结合,科学运用各类证据,为快速、有效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非正常死亡事件;传统取证手段;现代取证技术;现代警务理念
警务研究
1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生成
作者:戴卫华(河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对党历史上思政课建设经验的历史性总结与新时代发展,也体现了运用历史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精神。“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也会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而不断丰富创新。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历史思维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研究”(2020BZX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4.公安教育中立德树人文化向度的思考
作者:张蕾华(山西警察学院副教授)张惠绒(山西警察学院副教授)
主要内容: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基于文化向度的视角挖掘立德树人核心文化内涵,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以红色革命文化影响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可以使立德树人的概念内涵更加丰富,育人模式更加科学化,使新时代的警务人才能够拥有更丰富的文化自觉和更勇敢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立德树人;文化向度;传统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五位一体’育人理念下犯罪情报学课程实践研究”(J20218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5.警察获取和管理信息的行政法律控制
作者:田村正博(京都产业大学法学部教授兼社会安全·警察学研究所所长,曾任日本警察厅警视长、日本警察大学校长)(陈永峰,译,河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主要内容:信息对警察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关于警察对信息的管理,实务中认可的一种做法是如果信息在获取时是合法的,对信息进行管理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与理论产生了冲突,因为保存信息是宪法讨论的对象,至少需要法律的依据才能建立数据库。试图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并不容易,也很难期待短期内制定出合适的法律。所以,当前通过充实行政法律规则,加强实际控制是最现实的方案。
关键词:信息获取;信息管理;法律控制
16.公安院校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
作者:申可(河南警察学院教师,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公安院校大学生是警察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安机关职能转型的关键,是公安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对比研究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在入校时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公安院校大学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动机,普通院校大学生却显著下降,这揭示了公安院校实践教育的优势。回归分析发现,职业认同可显著正向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公安院校也更重视职业认同教育。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
基金项目:河南警察学院青年项目“公安院校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HNJY-2019-QN-10)的阶段性成果。



公众号的运营需要您的陪伴与支持!
扫码加入,畅享优惠购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