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教育部举行“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双减”工作情况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跟小编一起去现场看一看——
记者从教育部发布会了解到,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取得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违规培训查处力度不断加大。教育部组织各地在周末、中秋、国庆期间开展暗访,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培训机构7万余家,取缔黑机构414家;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线上培训日常巡查,关停了199个培训系统。
在全面推进“双减”任务过程中,各地各校坚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聚焦做好校内减负提质,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初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据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
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98.7%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学业质量。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关情况:目前,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具体内容跟小编一起来看——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全面系统抓、区分阶段抓、突出重点抓,坚决把党中央要求落到实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一是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牵头建立由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19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实现上下同频,建立“双减”工作台账、信息日报和定期调度制度,健全学校直报平台和全国校外培训监管服务平台,督促各地成立专门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注重示范引领,召开全国试点地区工作推进会,促进先行先试,探索深入治理。
二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思路,单独或会同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快速密集出台20余个配套文件,及时提供政策供给和操作指导,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基本建立起了“1+N”政策制度体系。在政策层面,对培训材料和人员管理、实行政府指导价、预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加强体育培训监管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在操作层面,对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营转非”、“备改审”、查处隐形变异培训、广告管控、强化风险应急处置等方面作出了实操性指导。在解读方面,多次举办全国培训班,深入解读文件,加强针对性指导。
三是严肃查处违规培训。打击隐形变异,指导各地统筹运用好挂牌督学、社区网格员、网上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明确合规要求,把准变异形态,建立辨别机制,落实属地管理,强化监管执法。指导抖音、微信、钉钉等平台企业主动开展清理工作,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开展暗访巡查,对全国31个省市及新疆兵团进行了调研指导,暗访学校89所、培训机构938家,访谈学生800余人、家长1600余人,对发现的485个问题线索全部反馈相关省份及时处置。组织各地在周末、中秋、国庆期间开展暗访,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培训机构7万余家,取缔黑机构414家;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线上培训日常巡查,关停了199个培训系统。核查举报线索,对“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上收到的34447条有效线索及时转交相关省份予以核查处理,及时梳理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
四是严防侵害群众利益。加强资金监管,指导各地对培训机构是否存在“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开展排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发出消费提醒,在暑期、国庆等重点时段引导家长理性选择校外培训,及时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共建共享校外培训市场良好消费环境。规范合同行为,推广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规范签约履约行为,避免“霸王条款”、欺诈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清理整治广告,清理存量、杜绝增量,营造街面清静的良好氛围。
五是加强风险应对防范。及时监测预警,开展“爆雷”“冒烟”机构监测,研判风险、发出预警、通报信息、随时调度、推广经验,帮助指导相关省份积极稳妥做好维稳处置工作。化解从业人员风险,指导各地加大调解仲裁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积极开展转就业服务,维护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处置指导,印发风险防范清单和应急处置工作指南,提升各地应急处置能力。
六是宣传推广经验做法。开展“五个一批”宣传工作,推广各地典型经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持续做好宣传引导。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创新,勇于担当,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在学科类机构压减方面,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安徽、山东、广东、青海、新疆、兵团等地大力推动机构压减,压减率都达到90%以上。在“营转非”方面,北京、天津、河北、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西藏、兵团等地积极优化流程,“营转非”完成率都达到95%以上。在加强执法查处方面,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等地迅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严肃查处培训机构无证办学、夸大营销、虚假宣传、不公平格式合同、制造焦虑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加强经费监管方面,北京、吉林、上海、浙江、山东、湖南等地建立资金监管有效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在非学科类培训管理方面,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福建、河南、广东等地加强学科类非学科类科学鉴别,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统筹管理。在清理整治广告方面,北京、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甘肃等地对教育培训类广告实施定向监测、重拳查处,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在严格防范风险方面,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陕西、宁夏等地加强劳动用工风险监测管控,积极为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政策宣讲和心理疏导服务,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在加强督导检查方面,北京、浙江、河南、青海、新疆、兵团等地加强“双减”工作专项督导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公布投诉举报热线,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巩固成果防反弹,消除盲点找问题,提高水平抓突破,宣传引导造氛围,持续深入推动校外培训治理落地见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感、获得感。
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情况怎么样?跟小编一起来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的介绍——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教育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双减”文件要求,把落实“双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事项,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双一号工程”,采取百日会战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综合施策,狠抓落实。在落实“双减”工作中,始终把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根本之策,着力通过落实“双减”,进一步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强化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进一步厘清教育体系,切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净化社会教育生态,有效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紧紧抓住秋季学期这个落实“双减”的第一学期,周密部署,深入推进,推动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开局良好、全面突破、成效明显。
一、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学校落实“双减”任务
一是精心谋划部署。凝聚减负共识,今年暑期举办了各省(区、市)主管厅长、处长学习研讨班,深刻领会“双减”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谋划落实举措。出台配套措施,印发了关于加强作业管理、做好课后服务、规范考试管理、探索暑期托管等系列配套文件,细化具体落实要求。推动综合改革,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28个分学科、分领域的专委会,强化教学改革指导;建立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加强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激发内生动力,部署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精心打造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和精品专题教育资源,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服务边远农村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也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工作。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按照“双减”文件精神,指导学校强化“三个提高”: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坚持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精准分析学情,强化作业设计研究,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确保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推动校校开展全覆盖,保证时间“5+2”(每周5天、每天2小时),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强化条件有保障,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学生的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着力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注重教研支撑和专家指导,完善教学规程,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辅导答疑,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保证学生学业质量,努力做到教师应教尽教,促进学生学足学好。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建立了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双减”工作直报平台,通过学校直报、双周通报、每月调度、社会监督等方式,推动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双减”任务。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专题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双减”政策精神和学校落实的具体举措,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性帮助孩子确立成长目标,防止盲目攀比导致加重学生学业负担。通过网上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广泛了解家长对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感受和意见建议。健全典型案例推广机制,及时总结各地各校落实“双减”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分三批推广了51个关于校内减负提质的典型案例,并广泛宣传,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积极作为,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新学期开学以来,各地各校坚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聚焦做好校内减负提质,创新工作思路,细化落实举措,广大校长教师积极作为、辛勤奉献,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二是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订了课后服务方案,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基本实现了“5+2”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质量有效提升。各地各校把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课后服务时间不仅指导学生有效完成书面作业,做好答疑辅导,还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体育、艺术、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广大教师积极付出,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解决了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在课后服务中,根据家长需要,各地各校还普遍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此外,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6万名学生参加暑期托管。
三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高度重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建立了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学校普遍更加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规范,99%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98.7%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学业质量。
四是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教育观念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同,普遍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据中国青年报调查,70.3%的家长认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与校外体育运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额外增加孩子课业负担,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五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加快。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深入落实“双减”的重大举措。面对“十四五”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稳妥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
六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深化。各地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遍把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不良倾向,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学校落实“双减”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初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学校直报平台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学校落实“双减”、推进减负提质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等有关部门的协同推进,特别是广大校长、教师辛勤付出、无私奉献,表现出了强烈的教书育人情怀和使命责任担当,在这里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三、巩固成果,进一步提高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水平
学校落实“双减”工作虽然开局良好,取得明显成效,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成果还是初步的,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还需要持续巩固、提高水平。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抓住这次改革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围绕“巩固成果防反弹、消除盲点找问题、提高水平抓突破”,推动“双减”落实继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高里走,扎实推进学校减负提质工作上水平。
一是作业管理再强化。在“压总量、控时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指南,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不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是课后服务再提升。在“全覆盖、广参与”基本实现的基础上,注重“强保障、上水平”,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到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
三是课堂教学再提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学工作作为核心工作去抓,认真完善分学科教学指南,健全教学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教学基本规程,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精准分析教情学情,加强学业质量监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是赋能教师再发力。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通过培训、教研、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切实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信息化应用、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能力水平。
五是均衡发展再提速。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打造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宣传引导再深入。各地各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多层次、立体化、系列化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双减”工作的理念、政策、成效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形成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双减”督导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如何?跟小编一起来听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的介绍——
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教育部将“双减”督导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在部署各地将“双减”工作纳入政府教育履职评价、实行常态化督导基础上,秋季开学以来,重点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半月通报制度。自9月起,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名义,每两周对“双减”主要指标进度排名后10位的省份进行通报,倒逼进度慢的省份加大力度,确保按期实现工作目标。对通报的指标,我们根据全国工作进度和不同阶段工作重点,适时作出调整。截至目前,已印发6期半月通报。
二是开展专项督办。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退费难”和劳动用工风险排查不全问题,我们对10个省市开展了专项督办。要求10省市全面排查、完善调度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看住重点机构、管住银行账户、盯住关键人员,做好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控和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工作。
对8个“双减”国家试点进展慢的省市,印发督办通知,督促8省市进一步增强试点责任意识,加快推进“营转非”和培训预收费监管工作,起到试点地区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开设“曝光台”。在教育部官网设“曝光台”,对典型问题公开曝光。同时,印发督办通知,督促机构所在省市落实整改,并要求其他省份引以为戒,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四是设立举报平台。教育部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和“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开设举报专栏,接受群众实名举报。对8月份的8000条有效举报线索,我们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名义,印发督办通知,要求相关省市逐项核查,目前已办结70%,其余未办结的30%主要涉及退费问题。因退费问题涉及合同双方,有的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核查,办结需要一定时间。从举报平台数据看,11月份共收到举报线索4280条,数量大幅下降,印证了“双减”工作的效果已开始显现。
2022年,我们将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源 | 微言教育。
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700人
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招收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全面申请考核
沈阳药科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139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生报考资格初审情况的通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年博士研究生报名正在进行中
外交学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现场确认通知
温馨提醒:河海大学2022年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报名即将结束
南昌大学2022年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通知
封!自媒体的管理啊!
第六届“法治政府奖”初评入围项目公示
我国首个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标准正式实施!
四川省法学会公证法学研究会202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征文评奖结果
《中国—东盟法律评论》(第十二辑)目录
《金陵法律评论》(2021年卷)目录
《实证法学研究》第3-5期目录
《经贸法律评论》2021年第6期要目
重磅推荐的计划来了,欢迎与我们一起参加
过年期间少不了买东西,何不通过芬香省点钱
香港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结果公布!
“双一流”放话:2025年,进入前五名!
教育部部署2022年研考组考防疫工作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发布情况说明
关于启动2022年度中新基金总理奖学金遴选工作的通知
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情况发布
吉林大学吉林省政法系统、省属高校教师专项计划博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简介
每年都许的愿,已遗憾很多年!
深圳大学情况说明
海南三个重要火车站的历史记忆:八所站、石碌站、三亚站
海南铁路建设的历史与早期开发
八石铁路(石八线)简介
三亚——八所线简介
海南省铁路支线和专用线简介
粤海铁路通道工程简介
原甘肃政法学院副院长任尔昕出任陇东学院党委书记
武汉市法学法律人才库首批入库人员名单确定
两名副检察长先后落马:均长期吸毒
江西省2022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招生实施方案
两名副检察长先后落马:均长期吸毒
江西省2022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招生实施方案
复旦大学领导班子有调整!
教育部吴岩司长:混合式教学要成为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新常态
付费课程、精选小说、精选漫画、测评测算
赶快扫码一码获取吧
点击阅读原文,收获更多有用知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