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开国十大将”系列的第三篇,讲述徐海东大将的故事。
一提到徐海东大将,很多朋友首先会想起“五千大洋”的故事。
话说在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陕北。
由于一路奔波战斗,苏区带来的瓶瓶罐罐早就消耗殆尽,部队物资告罄,后勤状况十分艰难(仅剩1000多块大洋)。
正在这时,陕北根据地的红十五军团派人前来联系接洽,商讨与中央红军会师的事宜。
红十五军团是红25军(徐海东部)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和后形成的一支队伍。
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
1935年9月前后各路红军形势图
为了解决中央红军物资补给的困难,毛泽东委派时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的杨至诚(1955年上将)到红十五军团处,向徐海东借2500大洋。
由于《川西往事》的经历,毛泽东对于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徐海东心里并没有底,所以事先还准备好了借条——
海东同志:
请你部借2500元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
此致
敬礼!
毛泽东
1935年12月
参考: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126/c85037-26450619.html
作为红十五军团的一部,红25军是长征途中唯一没有受到重大损失的队伍,家境相对殷实。
当时红25军的家底一共是7000块大洋,徐海东二话没说,命后勤部长查国桢取5000大洋送给中央红军。
不仅如此,徐海东还从红十五军团抽出部分机枪、驳壳枪、棉被、粮食等物资,一并支援刚刚落脚陕北的中央红军。
事后毛泽东赞扬道:
“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红军时期的徐海东
1900年5月21日,徐海东出生在湖北黄陂县一个窑工世家。
那个年代的窑工被称为“泥巴人”,徐海东是家族的第七代传人。
少年时期辍学后,他曾在黄陂做过十一年的窑工,主要产品是水缸。
由于手艺熟练、勤劳用工,徐海东很快成了家,和一个母亲抱来的童养媳结了婚。
这种乡村平静的小日子一直持续到1925年初,直到他同窗好友吝积堂从外面闯荡归来。
吝积堂是徐海东早年一起在私塾就读的同窗,后来离开家乡外出,在武昌当小学老师,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初从大城市武昌回到黄陂老家探亲期间,吝积堂经常来找徐海东聊天。
他给消息闭塞的好友讲述外面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讲述俄国革命胜利的故事。
一来二去,徐海东内心走出山村闯荡世界的豪情被激发了起来,决定和吝积堂一起去武昌。
来到武昌后,徐海东经吝积堂和李树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在广东筹备北伐,徐海东被安排南下,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2师34团3营9连任代理排长。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叶挺:北伐名将》)
徐海东所在的第34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全团2000余人,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力量。
弃窑从戎后,徐海东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赋。
在北伐军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徐海东表现英勇。
他率所部一个排奇袭了吴佩孚军炮兵阵地,击溃敌军的同时还缴获了12门大炮。
师长张发奎非常高兴,当众嘉奖了徐海东,并晋升其为少尉。
1927年4月12日,随着蒋介石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徐海东接到党组织紧急通知迅速离开队伍,以躲避国民党抓捕。
临行前他带了1支手枪、8颗子弹,后回到老家黄陂组织当地农民进行游击活动。
黄麻起义历史画
同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
这里的“黄”是指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麻”是指麻城县。
徐海东的老家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与黄安相邻,所以他也率部一起参加了起义。
黄麻起义是“八七会议”后长江以北爆发的首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拉开了我党创建鄂豫皖根据地的序幕。
若干年后,起义军中走出了董必武和李先念两位国家(代)主席,25位开国将军。
作为黄麻起义核心区的红安县,也成为闻名全国的“将军县”。
遗憾的是,黄麻起义的三位主要领导人潘忠汝(总指挥)、吴光浩(副总指挥)和戴克敏(党代表)均英年早逝。
潘忠汝1927年12月在国民党军夜袭黄安县的战斗中牺牲。
吴光浩1929年5月在赶赴河南商城领导起义工作途中遭敌伏击牺牲。
戴克敏1932年在张国焘发起的“肃反”运动中惨遭冤杀。
八十年代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
黄麻起义后,徐海东出任黄陂县委常委兼军事部长。
在接下来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办中,徐海东历任红四军下属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师长等职。
1932年7月开始,国民党调集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
10月,红四方面军被迫放弃鄂豫皖苏区进行长征。
和后来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留下项英、陈毅等一部坚守根据地拖住敌军一样,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时也留下了一支部队。
这支部队由红74师、红75师和一些小股独立部队整编而成,即后来的红二十五军。
队伍最初的负责人是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茅盾的弟弟),后由吴焕先担任军长。
徐海东担任副军长兼74师师长。
长征途中的吴焕先(左)与徐海东(右)。1934年4月重组后吴焕先改任政委,徐海东任军长。
在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徐海东、吴焕先等人率部队在鄂豫皖苏区独自战斗了一年零三个月。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约3000人从河南省罗山县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
临行前,红二十五军又留了一小部分武装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斗。
这支部队后来被重建为红二十八军,1938年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代表人物是高敬亭。
话题继续回到红二十五军。
经历了约十个月的长途跋涉后,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
次日,他们同陕北红军会师,结束长征。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部队。
他们从出发前的3000人发展到3700余人,武器装备在红军各部中也属于非常优良的。
唯一遗憾的是红25军政委吴焕先在长征的最后时刻英勇牺牲,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红二十五军部分领导同志合影
1935年9月18日,红25军、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红26军和红27军是原刘志丹陕北红军的队伍,总共3000余人,和红25军兵力相当。
经过一番谦让,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
红25军的到来大大加强了陕甘根据地的力量,为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11月初,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自会见了徐海东。
红十五军团被补充进红一方面军,徐海东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十五军团改编成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任旅长。
344旅也是后来东北野战军主力39军和38军一部的前身。
1951年,徐海东同周恩来在大连市合影。由左至右:周东屏、徐海东、周总理、邓颖超
从1938年开始,徐海东的身体状况便每日愈下,开始不停的治病、养病。
期间他一度复出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不过作用主要是在高敬亭事件后“压场子”(新四军第四支队是红25军长征时留下一部改编的),参与一线战斗的次数相对有限。
1940年后,徐海东因病长期休养。
解放战争期间,大连市作为苏联红军控制、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接纳了大批积劳成疾或负伤的解放区干部。
徐海东也在这一时期搬来了大连,一住就是9年。
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觉得自己长期养病,曾极力推辞。
不过中央仍坚持授予其大将军衔,且排名仅次于粟裕,列十大将第二位。
五六十年代的徐海东主要从事军史编撰等工作,远离一线。

在《全面战备,1969》时,各军队将领根据“一号令”要求必须离京。
病重中的徐海东被强行疏散到河南省郑州市。
1970年3月25日,徐海东逝世于郑州,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参考阅读: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江宁织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