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开国十大将”系列的前传。

应读者朋友们的要求,我们将继续讲述十位开国大将的故事。

首先开启一个投票——

大胆猜测一下,上面投票结果的前两位会是粟裕大将和陈赓大将。
不过如果让笔者自己投的话,这一票会给罗瑞卿。

原因以后再慢慢聊。

1949年底至1950年2月,罗瑞卿随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负责警卫工作。图为罗瑞卿(左二)陪同毛泽东出国访问前在东北。图片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闲话少叙。
本篇作为“前传”,目的主要是简单介绍一下十位大将的出身和履历。
十大将中湖南老乡是最多的。

除徐海东和王树声是湖北人、张云逸是海南人、罗瑞卿是四川人外,其他六位都是湖南人。

早期革命履历方面,徐海东、陈赓和王树声三位大将是红四方面军出身。
其中王树声在红四内部的地位最高,为徐向前元帅的副手、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后来组织西路军时,他也是西路军的副总指挥。
徐海东在鄂豫皖时期大致是红四方面军师一级的干部,还曾在陈赓手下干过一段时间。
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时徐海东负责留守,后来拉起了红二十五军的班底,有点类似项英的感觉。
在考量大将的授衔时,革命履历中是否有“拉起一支队伍”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其分量甚至要高过一般的战功。
三人中陈赓的经历比较复杂。
他早期在上海特科工作,顾顺章事件后去了鄂豫皖苏区,在红四方面军任师长。
后来因伤离队潜往上海治疗,经历一段“传奇故事”后又辗转去了中央苏区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5年底出任红一师师长。
种种曲折的故事也使陈赓成为我军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红一红四“双料师长”。
1955年国庆节洪学智(左一)与粟裕(右二)、陈赓(右一)、肖华(右三)在天安门城楼上
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大将共有六位。
粟裕曾任红四军参谋长,不过因为东南游击战争的经历一般被认为是新四军一脉。
参与东南游击战争的陈毅、粟裕等人曾长期远离中央,与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同志在革命经历上有很大的不同。

1948年粟裕赴西柏坡“斗胆直陈”的时候,已经有17年未见过毛泽东了。

黄克诚曾任红一方面军下属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是彭老总的麾下,1959年也随彭老总一起受到冲击。
张云逸是百色起义红七军出身,起义后他任军长,小平同志任政治委员,属于“拉起一支队伍”的典型代表。
后来红七军与红一方面军主力会师,张云逸出任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小平同志则转任文职——瑞金县委书记
别一听“县委书记”就觉得官小,当时的瑞金县可是苏区的首都。
谭政大将不用解释了,秋收起义,三湾嫡系。
谭政是陈赓的老乡,也是陈赓的亲妹夫。
罗瑞卿曾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的政治保卫局局长,都是非常关键的岗位。
萧劲光曾任红一方面军下属红五军团政委、红七军团政委、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

唯一一位红二方面军出身的开国大将是许光达。

晚年粟裕

建国初期,与“大局”级别的十大元帅不同,十大将多是“省军区”一级领导或“军兵种”领导。

像黄克诚,天津解放后他是首任天津市委书记,后南下到家乡湖南担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张云逸,因早年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的经历,建国后被安排回广西担任广西省军区司令员。
这种回本省籍任职的前后渊源我们在《宦海沉浮》一篇中有过详细介绍。
陈赓的情况略有不同。
二野大军解放西南时,陈赓兵团主要负责进攻云南方向。
解放云南后,他自然而然就成了云南省军区的司令员。
后来胡志明请求中国支援越共,近水楼台的陈赓也就顺便做了援越的军事代表团团长。
除粟裕外,其他几位像王树声(湖北省军区司令)、许光达(装甲兵司令)、萧劲光(海军司令)等也都是类似情况。
陈赓、韦国清等与胡志明在越南
前传的最后聊一下罗瑞卿大将。

开国十大将之中,虽然他在资历上相对较浅,但建国后政治上的成就却最高。

六十年代的一段岁月里,罗瑞卿大将曾以军委常委兼军委秘书长的职位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是十大将中真正在“政坛”上扮演过关键角色的一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